端午制作香囊心得体会及收获 制作端午香囊的方法和所需的材料(7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端午制作香囊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我的家乡——甘肃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长久,可往常也只是晓得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纸醉金迷,生活的纸醉金迷,而疏忽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妙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繁华特殊的。
家乡的端午风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听说能够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加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习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中央吃油糕)。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考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干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非常可口。悄悄将棕叶撕破,便显露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觉得几乎妙趣横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妈妈包的粽子,吃起他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觉得。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似乎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本人也似乎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由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劣无耻五体投地,为屈原的时令所服气。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壮山河?雄姿英才,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隐隐的,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要那涓涓流水反复着永不改动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随谬误的脚步……
突然,一切都消逝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昙花一现,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沉沦不已……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
推荐端午制作香囊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啊!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尤其是家乡的端午节,总有着神奇的魔力,将我紧紧地吸引住了,并经常沉浸其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我……
我家住在厚街镇桥头村。这里民风淳朴,景色宜人,是个居住的好地方。虽然这里没有什么大江大河,可以在端午时候举行水上龙舟比赛。但是村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端午节添上几分喜庆——“旱龙舟”。
“旱龙舟”在我家们村可谓是一大盛事,它有着500年的悠久历史。每到端午节那天,方圆几百里的村民,都特地赶来观摩它的风采。桥头分为七条村,即分七条队伍来进行“旱龙舟”,每一条村子都要到其余六村去巡游,最后七条村子集中到桥头广场,由评委评选出哪条村子“舞旱龙”舞得最好。获得第一名的村子能够领取最多的奖金!
每到这时,我都要换上漂亮的服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高采烈地拉着爸爸的手,去看热闹。鼓声越来越大,终于来到了祠堂!只见这里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换上了靓丽的服装,每个人都挑选了一根榕树枝,我也不甘落后!三位年岁已高的长者祭奠了祖先后,大家便欢呼起来!随之点燃了一大串鞭炮,我们开始出发了!两名高大强壮的青年男子双手举起龙头,龙头是木头雕刻而成的,上面还有一双眼睛,显得栩栩如生,它的两旁还会发出霓虹灯呢!两位大伯一边敲锣,一边打鼓,那响声可谓是震天动地!其余的村民高高地扬起榕树枝,“舞龙船!舞龙船!”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人们的热情如排山倒海般涌现出来。
这一天晚上,桥头“举村同庆”,灯火通宵,热闹非凡!
那一条条“火龙”,穿过大街小巷,穿过喧闹的人海,给人们送去欢乐,送去祝福。当两条“火龙”碰面的时候,需用龙头互相碰撞一下,以表示“祝福”,紧接着放一大串鞭炮,以表示“祝福
端午制作香囊心得体会及收获 制作端午香囊的方法和所需的材料(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