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一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打造能力过硬、堪当重任的坚强战斗堡垒,使之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首要的是突出政治功能,全面提升其组织力。基于此,我区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基层组织“红色细胞工程”,抓基本、补短板、强功能,使每个支部既能“安营扎寨”,又能“攻城拔寨”。一方面,聚力“强规范”,大力推进基层支部达标建设和星级创争活动,全面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聚力“强作用”,探索建立党委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一突出四联动”机制,最大化释放组织正能量。
一名党员一盏灯,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作为处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最基础、最坚实的力量,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如何,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地见效。我区着眼选、育、管、用四个环节,构建全链条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生力军。突出“引源与疏流”,实施村干部“513”雁阵培育计划,拓宽“头雁”“强雁”“雏雁”来源,分层建库、系统培育、动态管理,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根基。突出“培强与推优”,创办以xx村为代表的首批“乡村振兴学堂”,为村干部定期“充电赋能”,提升干事能力、发展智慧与政治境界。开办融媒体直播专题访谈栏目,通过发掘和讴歌乡村振兴实践中涌现的先锋人物,凝聚基层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正能量。突出严管与厚爱,制定村书记“县乡共管”制度,建立村干部“双向激励”机制,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人才效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归根到底,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方针,我区积极运用“党建+”模式,在推进脱贫攻坚、兴办民生实事、加强基层治理等方面靶向发力,推动“党建”与“惠民”相融共进,实现“1+1>2”效果。聚焦“党建+精准扶贫”,组建“决胜小康”群众工作团,分赴各乡镇街道,帮助后进薄弱村理思路、引项目、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改善落后面貌,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聚
焦“党建+特色产业”,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等模式,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产业发展的领导者、推动者和服务者作用,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缺门路、农民增收渠道不阔等问题,着力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聚焦“党建+基层治理”,深化推广“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村级事务清单管理”“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等“书记领题”项目,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对于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二
●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强大的组织力是我们党最大的组织优势,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就强;基层党建弱,基层治理就弱
●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必须抓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建立群众需求全响应机制,确保群众关心关注的难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去年以来,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源于实践、来自基层,改革的核心是以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为主线,聚焦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激励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担当作为,着力破解服务群众、抓落实和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打通三个“最后一公理”
坚持群众诉求就是哨声,建立群众诉求全响应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街乡“吹哨”是为了凝聚力量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部门“报到”是向基层报到、向群众报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实际工作中,街乡重点围绕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个方面,吹好哨、报好到、办好事。比如,朝阳区三里屯一条百米小巷曾经遍布酒吧和餐馆,被群众称为“脏街”,三里屯街道党工委吹响“攻坚哨”,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攻坚、综合治理,曾经的“脏街”变为生机盎然的“靓街”。探索实施“街巷长”制,建立“小巷管家”队伍。选派街道乡镇干部担任“街巷长”,招募社区居民担任“小巷管家”,深入大街小巷,全面感知社情民意、积极响应群众需求。推行基层党组织、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全市9175个单位党组织、71.73万名在职党员全部回社区、村报到,引领带动居民、志愿者开展“周末大扫除”等常态化社区服务,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深化街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街乡统筹协调能力,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北京市以街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治理重心下移,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着力强化街乡党(工)委领导核心地位。赋予街乡党(工)委统筹协调、督办考核、人事建议等权力,街乡党组织统筹协调力度明显增强,有效促进了条块管理力量在街乡聚合。制定完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让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街道党政机构大部门制改革,提升行政效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统筹增加街乡、社区人员编制,采取区内调剂、市级补充等方式充实基层人员,探索整合基层协管力量。强化街道自主经费保障。统筹安排专项经费供街道自主使用,各区都建立了街道自主经费,使基层有权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做事。
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推进“吹哨报到”向社区延伸,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北京市着眼激活社区这个“神经末梢”,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严格社区工作准入事项,依法取消市级部门下派社区工作事项150项、评比达标和示范创建项目31项,引导社区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对社区工作支持力度。东城区选派141名街道正科实职干部担任“社区专员”,帮助社区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西城区各街道普遍建立社区党组织“吹哨”、街道科站队所“报到”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组建社会治理委员会、社区议事协商会,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优秀志愿者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并发挥积极作用。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担当有为。坚持基层导向、民意导向,着力加强考核工作统筹,完善考核机制,形成制度闭环,倒逼责任落实。加强区委区政府对考核评价工作的统筹。完善考核顶层设计,取消职能部门组织对街乡专项工作的考评,赋予街乡对部门报到、履职情况的考核权。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尺,以“下对上”为主要考核方式,让部门、街乡和社区“答卷”,人民群众“阅卷”。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探索将考评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评优、绩效奖励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忠诚担当、事业为上、奖惩分明的鲜明导向。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总结回顾北京市的改革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一是必须牢牢把握住党领导基层治理这条主线,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基层治理优势。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强大的组织力是我们党最大的组织优势,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就强;基层党建弱,基层治理就弱。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必须以党的严密组织体系为依托,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实现整体治理、协同治理、系统治理。二是必须深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必须把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先手棋,赋予街道党组织相应职责权限,推动基层治理力量综合下沉,调整优化街道内设机构,整合基层工作平台和队伍,确保街道聚焦主责主业,有精力有能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三是必须整合凝聚各方治理力量和资源,切实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必须善于用强大的组织力量撬动整合社会资源,把党的组织和工作无空白、无遗漏地推进到城市各类组织、人群中去,把单位、行业和各领域党组织联接整合起来,推动各相关组织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健全居民自治机制,增强群众自治意识和家园归属感,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四是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群众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必须抓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建立群众需求全响应机制,确保群众关心关注的难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必须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把评判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形成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完整闭环,倒逼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守正出新。
对于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xx区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基层党建政治引领功能,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根据x在省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三级社区组织管理网络,不断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使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服务“神经末梢”更具温度,为加快打造创新社会治理示范区,建设“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美丽新xx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按照“全面推进、重点选择、联合组建”的原则,在社区党组织建立直属小区党支部,前期以前进街先行试点。
(一)组织架构科学化
1.支部组建。原社区党组织组织架构保持不变,将其直属党支部以居民小区分布为原则重新组建,对于有物业、有栅栏、有3名以上直属党员的“三有”小区单独组建党支部;对于无物业、无栅栏、党员人数不足3名无法单独成立党支部的“三无”小区,根据地理位置或地域特点,采取就近原则联合其他小区成立党支部。可根据社区实际工作建立其他类型党支部。
2.党员管理。将居住在社区辖区范围内的直管党员编入其所居住的小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书记从政治立场坚定的社区党组织委员或党员网格员中选出,党支部委员从有威望、有热情、有能力的社区直管党员、业主委员会党员或物业服务企业党员中选出,负责小区党支部相关工作;居住地不在社区辖区范围内的直管党员,可根据社区实际编入其他党支部。直管党员要按照《xx区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包户责任制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实施方案》中包户和认岗定责的要求,认识履行相应职责。履职情况作为党员“先锋指数”考评重要考核指标,由小区党支部进行考核并在“星级化”管理正向激励反向监督工作台中予以公示。对居住在本小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等各类党员,统一纳入管理范围,参照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等措施,强化教育、管理、监督,引
对于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