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课程心得体会范文 思维导图使用心得(7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思维导图课程心得体会范文一
高阶思维能力(higherorderthinkingskills)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在2002年启动了“21世纪技能研究项目”,旨在推进美国教育系统对时代挑战的应对,其中特别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等能力。英国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框架文件中,在数学学科明确提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难度日益增加的常规和非常规的问题解决中”。新加坡2009年发布的《理想教育成果》明确提出“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应对复杂与模糊问题能力”四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
国际学界对于高阶思维的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心理学界对于高阶思维的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研究集中在教师教育、特殊需求学生教育、天赋学生培养等特殊群体上。随着近60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关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学科高阶思维培养策略研究、高阶地位的表现与能力测量研究、特定群体的高阶思维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等方面。
我国的高阶思维研究于2000年起步,目前主要集中于在教学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方法、在具体学科中如何培养高阶思维等。我国在探讨“高阶思维”时与国际的话语指向有比较细微的差别: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在不同学科中以整体性观点来研究高阶思维,国外学者则更倾向于将高阶思维进行划分,穷举出决策、推理、批判、反思、构建支持、分析观点、实验探究、错误分析等不同思维方式。
一、高阶思维概念的前世今生
“高阶思维”这个词很早就走入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者的视线。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就将教育目标进行分层,由低到高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后三项就是高阶思维能力。奥苏贝尔将学习的结果分为命题学习、应用、表征学习、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创造,其中问题解决、应用和创造都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加工学派李维斯和史密斯等人将高阶思维进行总结类化,认为高阶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学生“把非常规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综合和复杂化的过程”。到了90年代,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拉克教授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和巩固,认为超越了信息查询和识记的思维活动都可以被称为高阶思维。从90年代末期开始,许多学科都开始开拓自己的高阶思维能力列表,完善自己学科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归纳与总结。在数学领域,美国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在2006年将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定义为“解决非常规性问题所需要的思维……包括:分析、逻辑、批判、评价、反思、创造等能力”。所谓“非常规性问题”,就是学生尚未知道算法的新的问题情境。
从高阶思维的发展以及各学派对其界定中可以看出,高阶思维至少具有如下特征:①不是简单的知识交流授受;②必须要在学生自己的大脑中与原有知识发生联结,且梳理出包含、递进、因果等关系类型;③这种联结的目标指向是问题解决;④是一种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的思维。
二、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的世界图景
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前世界对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的进展,我们对国际学术论文数据库wos进行了知识图谱数据分析,对研究热点、代表人物和焦点机构进行了简单梳理。
上图是利用图情分析软件citespace制作的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知识图谱。图片的解读有四个要素。①研究时间进程:图片最上方的横线颜色表示时间进程,越靠左时间越早。②研究热点问题:图中的“十”字表示研究的热点话题,“十”字越大,表示关注的人越多。③热点问题的时间跨度:“十”字本身带有颜色,颜色越红代表越是新近关注的重点。④热点问题之间的关系:“十”字与“十”字之间的连接线表征各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与演变。
从上图不难看出:从时间演变来看,世界有关高阶思维的研究从一开始并未分化,而是以“高阶思维技能”为一个整体走入研究者视线的,随着时间的推进,“批判性思维”最早被分离出来;从研究热度来看,数学学科、批判性思维、学生学业表现、动机激发、知识获取与课堂教学是高阶思维研究的重点;从相互关联来看,学业表现可能成为下一个研究的焦点,研究者的大致思路基本都遵循“最大赢家”套路,即研究者通常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中观察到其思维特征,并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对这些思维特征的发展、培养等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落脚在学生学业表现上。
我国的高阶思维研究起步较晚,但后来者居上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通过对知识图谱的分析得到很多研究启发。对于一线教师来说:①数学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从事学生高阶思维的观察、研究和培养,广大数学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②“磨刀不误砍柴工”,高阶思维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因此会花去一些时间来备课和引导学生,但这些时间最后都会化为学生成绩提高的效益;③高阶思维的研究可以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研究入手,因为从国外的研究经验来看,批判性思维具有很强的外显性,较容易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捕捉和分析;④高阶思维的提升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因为自我成就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能够带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其他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
三、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内容与培养
虽然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对数学高阶思维给出了一个定义,但由于过于宽泛,至今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共识。香港《数学课程标准》在2009年对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认为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包括探究、建构、问题解决和传意四种能力。探究能力是指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探究活动需要的数学品质有观察、分析、验证等。建构能力指通过深入思考,把知识重新组织起来,从中获得新的规律和观念,并加以归纳。问题解决指在陌生的情境下,懂得怎样运用已有知识。传意能力包含分享观念和接收信息,并能以数字、符号、图像、模型等方式进行表达。香港的数学课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东西方的交汇与结合,因而其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探讨目前被学界较多人认可。
內地对数学高阶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维的评价和培养上。张红霞老师对初中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包括分析、评价和创造三个维度(如表1)。
上海市教研员胡军认为,数学高阶思维是由策略性思维(元认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型思维三者构成的一个立体三维模型(如图1)。正如长方体的体积由长、宽、高共同决定,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也应该由策略性、批判性、创新型三种思维共同决定。若有一种思维相对发展较弱,就会像“木桶理论”一样影响到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
研究者通过分析大量课例发现:想要发展学生的策略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脑筋动起来,敦促他们主动思考。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注意强调新知识的上位概念,为他们梳理学习知识的“思维支架”。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除了常规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之外,更要注重敦促学生在学习中内省,鼓励他们不断检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检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避免解题套路化,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天津师范大学刘世哲团队对天津市20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并利用自行开发的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学过程进行量化编码和处理。研究发现:学生的思维发展基本都遵循“认识接受→元认知自检→提取→理解→分析→知识应用”的路线,各环节无法逾越;专家型教师善于讲故事,他们特别注重对问题情境和学生解题思路的讲述和分析,以刺激学生进行元认知检视,自发形成解题策略;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开放型问题占比不低于40%,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进行“思维体操训练”,这些开放型问题通常都是在“思维生长点”“知识衔接点”上;课堂设问应由浅入深,“问题串”成为绝大多数专家型教师的首选。(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有关思维导图课程心得体会范文二
现在的科学教室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索课程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探索前的计划假设、探索后的分析整理这些记录的过程。但是,一线教师发现,在课堂热闹的科学探索课上,学生只热衷于动手这一环节,动手前的计划思考和动手后的分析整理这些环节,学生动作缓慢或无法系统表现,影响探索效率。同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思维零碎、跳跃,难以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可以展示思维过程,整理思维脉络,提高科学教室的探索效率。
(1)让学员掌握思维导图绘制的方法和技能,促进学员思维可视化;提高学员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员积极有意义地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科学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让学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更容易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让学员深化知识记忆;让学员学习合作交流;
(2)构建以思维导图为教育辅助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指导和优化以学为中心的教育实践过程,应用思维导图促进以学为中心的教育实施,提高课堂实效。
(3)将思维导图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有选择地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成为反思型科学教育实践者。
(4)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和研究学习策略,积累课堂教学应用例子,为广大科学教师提供参考模式。
2.研究内容:
(1)结合实际,探索思维导图在科学教育中教育的应用策略。
(2)探索在教育设计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战略
(3)使思维导图成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加强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
1.研究想法。
从思维导图和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入手,以科学科的老师为主,组织多种形式的沙龙和研讨活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认识思维指导图、学习思维指导图、运用思维指导图、创作思维指导图等4个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探索思维指导图在科学课上的实际运用。让学员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运用思维导图笔记、写总结、汇报成果,改进学习方式,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培养学员放射性思维能力,改变以往学员单线思维状态,提升学员思维能力,启发学员联想创意,从而提升学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理解思维指导图、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方法等概念,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掌握思维构图的理念和技术,寻找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法措施,对童话教育、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
2.行动研究法:实践操作研究。
3.经验总结法:通过一定措施,根据学生成长文件和教师记录进行分析总结研究。
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学术沙龙等形式,了解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掌握相关信息,进行思维导图、科学教育及其相关性研究,深入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
第二阶段: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
进入实践操作研究阶段,全面开展思维导图在科学课上初步运用的各项行动研究,收集整理中期成果,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调整研究内容和步骤,进一步开展实践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加完善,对实践更加具有指导意义,整理研究成果,收集出版课题研究论文集、学生案例研究报告,形成结题报告。
1.2020.2写作《小学科学课堂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发布于省级刊物《山西教育》2.2019.6写作《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有效融入》发布于省级刊物《教育》
3.2020.1写《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发表于省级刊物《山西教育》
4.2019.3写《思维导图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初步运用》发表于省级刊物《名师在线》
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室中的有效运用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首次取得了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系统结构的形成。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在实践中运用思维指导图是熟练的,随着课题研究后期的深入,思维指导图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思维导图课题结题报告二篇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标准答案是逻辑思维,是左脑思维。差的答案其实是右脑思维!左脑和右脑共同主导人的全面发展,个人成功主要取决
思维导图课程心得体会范文 思维导图使用心得(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