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智慧课堂使用心得体会和感想 数学课堂观摩心得(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数学智慧课堂使用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1.加法的意义;
2减法的意义;
3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5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按教学参考书上的安排,要求一节课把这几个知识点全部学完。因为是开学的第一天,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还沉浸在假期悠闲的生活中,所以,我们组商量着第一节课只学习1、3两个知识点。上学开始后,按照惯例介绍青藏铁路,顺势出示例题,找条件问题,画图,学生很轻松的列出了算式。然后我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学生不加思索说:因为是求“一共的”,所以用加法。看来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只停留于字面上。继续追问:求“一共的”一定用加法吗?思考片刻后,有学生说求“一共的”也有可能用乘法。
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是我引导说:看来很多求“一共的”运算大多都是用的加法,但也可以用乘法。继续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题,问题中都有“一共”两个字呢?请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可难住了部分学生,一分钟后,大约有20位学生举手,一学生说:小明有10本书,小华比小明多5本,小华有几本书?这道题用加法。根据条件,我画图,学生列式,并说明为什么用加法?学生回答说:因为有个“多”字,小华比小明多5本,所以用加法。
我追问:看到“多”字就用加法,看到“少”字就用减法吗?生摇头,这是一学生立刻举出带有“少”字的加法题:小明有10本书,比小华少5本,小华有几本书?从孩子们诧异的表情看,对此类的加法应用题很陌生。打破了他们思维的惯性。接着,我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加法应用题的线段图,找出共同点:由此顺利总结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反过来,只要是加法计算,一定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至此,加法意义学习完美收官。这节课这个点也是我从教20多年来首次突破,原来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深刻领会加法的含义,学生学完加法后,按照思维惯性,还是认为“多”了就加,求“一共”的就用加法。所以遇到解决问题就会出错。教学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作业上看,有两个问题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1.根据203 147=350,写出另外两个等式。有学生写成:147 203=350和350-147=203。
写成147 203=350可以吗?这个问题我也拿不定主意,和组内的成员讨论,朱玉老师认为正确,是根据加数 加数=和得来的,李丽和焕业认为不对,那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不是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两个观点都有道理。后来我又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教材这两个题。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从这里看出,教材导向是要把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两个减法算式,可能怕有学生改写成加法算式,所以先出示一个例子。所以加法算式也不算错,但改写成两个减法算式研究这样才有意义的吧。
2.根据67-55=12,写出另外两个算式,我要求写出为什么可以这样写。有学生写:12 55=67(根据加数 加数=和),晕……,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答案,我想我可能没有给他们讲清这两个算式的“母子”关系。67-55=12是母亲,各部分名称已经固定,而12 55=67是孩子,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根据差 减数=被减数,不知道我这样讲对不对,希望同仁们看到切磋切磋。有了以上的经验教训,在教学《乘除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时,相对轻松了一点,特别是根据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出其他两个等式类型题出错的也较少了。第一单元最后一节课是四则运算,关于小括号中括号的学习,课前备课,预设的是四则运算的格式学生会出错较多,于是课堂是除了把运算的顺序当作重点外,运算的递等格式也是强调了又强调。可是从作业上看出,部分学生运算顺序背的滚瓜烂熟,可应用时又不按运算顺序来计算。这部分的内容只有加强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哦。
对于数学智慧课堂使用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
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一次性的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例如,遇到问题
数学智慧课堂使用心得体会和感想 数学课堂观摩心得(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