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课文教案 我的母亲课文教案大班(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我的母亲课文教案一
事出有因,父亲退休后与母亲还一直住在白水矿,我的工作单位在罕井,开车过去要半个小时,工作之余给母亲打电话是我多年来不变的习惯。昨天中午拨通家里的座机,懂事的小侄子接电话吞吞吐吐,说爷爷奶奶有事不在家!问急了才知道父亲身体不适,弟弟陪着检查,早上已经来矿务局医院,母亲怕我着急,再三叮咛不告诉我。这已经是母亲第二次瞒着我跟父亲来检查身体,她是心疼子女怕子女担心,尤其对我这个女儿更是呵护有加,怕我着急就一再隐瞒,母亲却不知这种爱却让我纠结于心,久久不能释怀!
父母都已过古稀之年,儿女们虽然离得都不是很远,但是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随时陪老人,而爸妈的善解人意有时令我们做儿女的除了省心之外更多了一份心疼!
无论何时打电话要回家,哪怕是晚上,母亲都要用慢火熬一锅我爱喝的红豆稀饭等着我!由于父亲血压与血糖高,我会每天打电话向母亲询问父亲的身体情况如何,父亲及时不舒服她也会抄着浓重的家乡话说:“恁爸精神着哩,还出去散步了,转了一大圈。”也许母亲感觉自己照顾父亲的重任在肩,不停的操劳,忙前忙后,身体却一直很好。多次劝说她做身体全面检查都“极其不配合”,而且还“振振有词”的说:我自己的身体我清楚,你们几个跟孩子好好的我就没事儿!这就是我的母亲!
古人云: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是啊!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并不是为了子女们的报答!然而,我们这些子女太粗心,太不细致!我们呱呱坠地到今天成人又有了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涓涓细流般的爱一点一滴的滋润着我们,伴随我们成长,又与我们一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个个难题!
对季羡林曾说过的一句话感触极深。“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这句话朴实地反映了我们的心声,它不仅印证了母亲的慈爱,同时印证母亲对儿女们博大的胸怀!无论儿女走到哪里,母亲的牵挂就在哪里!儿女走多远,母亲的思念就有多远!这种牵挂,这种思念,让我们更加怀念幼时母亲百般的呵护与无微不至的关爱,更加回味少年时母亲在自己做错事后的谆谆教导,更加想随时回到母亲那有着巨大包容心的温暖的怀抱!
母亲就是永远的家,时刻等待儿女的归来!
母爱绵长,让我们抽出时间用心去品味这涓涓细流般的爱,用心去感受这人间最无私的情!
最新我的母亲课文教案二
母亲是我最熟悉的形象,是我最亲近也最崇敬的人,可是真的要形容于笔端,就不是那么容易,生怕用我这支拙笔写不好,反而失了其真性、散了其芬芳。
常听得很多人写自己母亲的时候,都愿意说“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听着这话,不羡慕也不妒嫉,因为我也可以这样说。
母亲对我们的爱,随处可见,因而在孩子心中也就习以为常。我很小的时候,觉得母亲总是批评我们,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唠唠叨叨,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从没有感觉到母亲也爱自己。我知道,我不是那种从小就懂事的孩子。
记得在我稍长大了以后,有一次看过一篇关于教育子女的文章,大概是在《父母必读》里面,讲到了家长不要总是批评孩子,要注意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等等。那时,我就很是生母亲的气,并且暗暗发誓,我将来对小孩子可不像你这样。可是,到自己有了女儿,并且自觉不自觉地对女儿千叮咛、万嘱咐,其唠叨程度并不下于母亲,甚至有时还大动肝火的时候,才真正开始理解和体味母亲的艰辛。
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在当时算作比较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又很开明,所以我母亲从小读过私塾,上过学堂。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所以我母亲读过很多的一些书。可是在那个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她的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再没有人支持一个女孩子继续读书,十几岁就退学回家学做家务了。
读书——是我母亲一生的向往。所以母亲很重视我们的学习。也常用一些古语,“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对我们进行重火力地强聒。可是那时的我们,哪里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把这些都当耳旁风了。记得我们小时候,母亲明明要分派我们去挑水,看到我们在读书,就宁肯自己去挑,也不打扰我们。母亲说“看书看一半的时候,是不可以打扰的”。母亲不会挑水,所以母亲挑水的姿势很特别,总是把握不好两边水桶的平衡,就用两只手擎着前面的扁担,弓着腰,很吃力的样子。小时候,我们不会体谅和爱戴母亲,反而觉得很好笑。有时候还恶作剧,看到母亲要叫我们,就马上拿起书装样子。
我的母亲十分勤劳和乐观,无论生活怎么艰辛,母亲总能以十分的热情忍耐着,从不抱怨。那是我们小的时候,家里人多吃不饱,母亲就到处开地,种瓜、种菜,干得义不容辞。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粮食吃,土地很宝贵,哪里有空地呢。母亲种瓜的地,多是脸盆大小的。而这也都是母亲一点儿一点儿造出来的。母亲常常是在石头空儿里造地。有时无法用镢头刨,只能用镢头掏两下,把泥掏松了,然后用手翻捡着里面的小石头,再用手捡掉里面的草根,而里面的大一点的石头,母亲就把它捡到外面放着,然后坐下来,耐心细致地垒地边儿。有时候,看到这块地的土薄了点儿,母亲就用手一抔一抔地从别处抔一些来补充。母亲的脸上身上全是泥土,全然不觉得泥土是脏东西,还不时地用满是泥土的手弄头发。我的母亲竟能和泥土这样的亲和。
母亲造的地,时常是一块地只能种一颗瓜苗,母亲也很满足。母亲在造地的时候,还喜欢给我们背儿歌:“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苦做工,找粮食搬进洞,舒舒服服过一冬”。
其实母亲也是在激励自己,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做着这些事情。母亲总是任劳任怨,从没有烦躁的脸色。有时割草把手割破了,鲜血直流,回家找块破布一缠,再继续割。这些情景我记忆犹新,可作为小孩子,我们从来没有体贴过母亲,也没有多想什么,一切的一切都觉得是那么的天经地义。只是在我长大了以后,时常想:母亲也是女人,母亲也年轻过,在母亲那么年轻的时候,竟有如此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坚韧精神。母亲在爆裂的阳光下开地、种瓜,用手抔泥土的时候,显然没有顾及自己的形象,她心中最坚挺的支撑是孩子们的温饱。现在有时候,看着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我内心非常的怜惜。
母亲做事情总是很有兴致,很细致,能从艰难中找到乐趣。比如,哪颗瓜苗长出几个瓜,都要挨个儿用称称出来,还不时地夸耀着。家里的母鸡都各有自己的名字,红鸡、白鸡、大眼鸡。哪个母鸡一年下了多少个蛋,有时都记在本子上。母亲的记事本子叫“家庭日用帐”,总是挂在墙上。家里的东西放在那里,总是有条不紊,信手拈来。时常是给邻居们也提供了很多方便。
我的母亲从小在优裕的环境里长大,可是后来那样艰苦的生活,母亲应付自如,从没有畏难发愁的情绪。从学挑水、学推磨、学结网开始,母亲会做所有别人会做的和不会做的家务活。记得我们小时候,母亲为了给我们做制服衣服,就到处去托样子,用纸剪下来。以后就照样子剪裁。每逢过年,母亲总是先做邻居家孩子的衣服,做好了还亲自送去,把剩下的布条儿,都一一包好送去,还要说好多客气话。做得不好啊,凑合着穿啊等等。其实,在母亲心里不是客气话,是真的对自己不满意。因为母亲总觉得自己的剪裁技术没“经师”。这在母亲心里或许也是个遗憾,以至于后来社会上到处都是“剪裁培训班”的时候,母亲还兴致勃勃地要去学习,那时母亲已经55岁之多了。
我母亲总是这样,能为别人行个方便,能为别人做点事情,很快乐。
母亲种瓜种菜,真的是很拿手。当时是生活所迫,而现在倒真成了母亲的癖好了。母亲现在已经77岁高龄,可是院子里种得满满的菜蔬。进了母亲的院落,蔬菜成
我的母亲课文教案 我的母亲课文教案大班(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