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生具有很强可塑性,对他们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文章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就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职生 行为习惯 培养
[作者简介]林冬妹(1964- ),女,广东信宜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635)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1-0188-02
行为习惯起源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涵了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如习惯、信心、意志等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职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建设力量,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高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相关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把高职生培养成“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一、行为习惯的内涵
行为习惯(以下简称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习惯是个人和社会群体中常见的活动模式,它包括自然的反应倾向、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
习惯包含个人和社会群体两个层面:从个体这一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这一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简单地说,习惯就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行为习惯分成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习惯体现了习惯的不同特点和内容。
依据习惯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习惯可分为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消极的习惯)。凡是对人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起积极作用的,对人具有正向价值的习惯就是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习惯);反之则是不良的习惯(消
论高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