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报告 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报告总结(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41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报告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正比例的好处》

正比例的好处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教学资料。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透过对两个数量持续商必须的变化,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1、知识潜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好处,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潜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潜力和分析决定潜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

难点:引导学生透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必须),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构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必须,能够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那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试一试”是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使得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然后教材再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好处,这一环节是概念构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

本课教学设计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复习一些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正比例好处教学“复习 ——教学例1——教学例2——揭示概念——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用心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潜力,进而总结出新知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依据“自学——反馈——探究——应用”这一课堂基本模式设计,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以求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自学

课件出示以下两组自学材料:

1、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比)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50

100

150

……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2、一种圆珠笔,枝数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枝)

1

2

3

4

5

6

……

总价(元)

1.6

3.2

4.8

……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以表格并附思考问题的形式出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边填边思,为学生用心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二)反馈:

师: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材料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1、学生自由说,小组内总结。(小组汇报,教师小结。)

小结:像这样表里的两种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必须的

(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必须”)

2、概括正比例的好处。

(1)师:刚才同学们透过填表、交流,明白了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必须的。总价和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必须的。这样我们就能够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必须)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问:谁来说说这两个数量关系式的意思?

(2)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资料。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追问: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必须)

(3)字母表达关系式。

问:如果字母y和x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板书】:=k(必须)

(4)质疑。

师:根据正比例的好处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务必具备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透过学生自学两例“正比例”好处教学素材的反馈,让学生感悟其基本特征,从而由两个具体数学现象归纳抽象出数学结论,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丰富他们的数学体验,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

(三)探究:

1、课件出示表格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480

……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问: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强调:每个点都就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样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师生交流后概括出的数学新知,再透过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进一步验证学习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用图像表示的状况,以帮忙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师生的平等交流与探讨,激起情感共鸣,增强课堂的活力。】

(四)应用:

1、决定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必须,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长方形的长必须,它的宽的面积。

(3)每小时织布米数必须,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课件演示核对。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决定,再指名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决定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必须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给学生练习的空间,加强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认识及正比例好处的理解,在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对新知的巩固。】

4、完成练习。

学生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同桌讨论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师: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什么?怎样决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课堂延伸: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设计意图:知识的拓展,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潜力,给学生更广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好处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必须的

路程÷时间=速度(必须)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k(必须)

2022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报告二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且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七年级的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学生的写景能力也有待提高,学习课文时还应借鉴作者写作景物的方法技巧,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它属于四季美景的审美板块。从单元前言来看,是这单元的教学重点,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二是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他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带给人以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评价任务:

1、说出写景句子的妙处。

2、用一段文字来描绘春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lǎng)钻出(zuān)嫩绿(nèn)

眨眼(zhǎ)酝酿(yùn niàng)鸟巢(cháo)

宛转(wǎn)蓑衣(suō)抖擞(sǒu)

涨水(zhǎng)应和(hè)

涨红(zhàng)和平(hé)

宝藏(zàng)和牌(hú)

黄晕(yùn)和药(huò)

头晕(yūn)和泥(huó)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明亮滋润。(朗润)

(2)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

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报告 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报告总结(七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