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广西电网8.8心得体会实用 广西电网新员工培训心得体会(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41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广西电网8.8心得体会实用一

七星山在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000米,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一东一西,相互连属,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胜,苍劲挺拔,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在七星公园西,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桥畔繁花似锦,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故名花桥。

七星岩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岩洞长约1100米,宽处50米,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后因地壳变动,地下河上升,露出地面成为岩洞,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溶解石灰岩,并不断在洞内结晶,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位于七星公园内,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数九寒天,外冒暖气;盛夏酷暑,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翠柏浓郁,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蝉噪鸟鸣,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飞檐门拱,琉璃朱饰,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往右继续登山,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在普陀南麓,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是仿亭式的建筑,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绿色琉璃瓦,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单檐、8柱8角,混凝土结构,长宽各5.2米,高6.5米,面积27.04平方米,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立于亭上,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30.6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简朴、典雅,不与名碑争胜,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欣赏书法艺术,浏览方志资料,兼得园林胜景之趣,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现已他移。

文昌亭在普陀山半山腰,超杜净境”右侧,名取文运昌盛之意,因处浓荫耸翠之间,又名拥翠亭”,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有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长宽各5.7米,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东为普陀精舍,西、南有矮墙栏杆,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古称玄风洞,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洞口西向,高3~24米,宽2~15米,深250米,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形成空气对流,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山体热量的聚散,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夏日最高达39℃,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清改为大贤庵”,现已无存。

三将军墓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墓地呈葫芦形,宽16米,长20米,占地320平方米。

忆昔亭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抚今忆昔,吸取血的教训,亦名纪忠亭。高7.5米,宽5.3米,长4.2米,面积22.26平方米,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重新修建,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深12米,2层长度略小,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楼上四面开窗,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登楼观赏,城市风光、山林奇趣,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高9米,面积约150平方米,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视为瑞石”,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得悉产于普陀山,敕命建庆林观,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林峰嶙峋,突兀峥嵘,最为奇美,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精舍前,普陀石林左侧,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红柱、坡顶、青瓦,长16米,宽6米,顶高6.5米,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城中佳境,常绕梦魂,叹半世飘零,遂与名山成久别;岭表旧都,屡经离乱,望故乡英俊,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宽约4米,长10余米,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与米,深180米,面积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性喜访奇,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俯仰顾盼,处处入画。

栖霞亭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名簪带”,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后易名倚岚”,后改碧虚亭”,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若穿云步月,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在普陀山北半山腰,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高5~6米,宽2~15米,深21米,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为元代所建,明改名真武阁,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抗战胜利后重盖,1989年拆除原格,重新修建。一偏一正,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飞角、单檐,高6.5米。偏客南向,正阁西向,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达正阁,为8柱大厅,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水母类,披甲,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宽6~7米,深23米,面积150平方米,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洞中一石柱,如鹤腿,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地势较高而曲折,且洞内幽暗,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再出敝亮的四仙岩,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与白鹤洞相接,高7.3米,宽4~13米,深32米,面积约270平方米,呈穹隆形,上圆下平,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岩内有4个石笋,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岩口建有簪带亭”,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高4~10米,宽6~9米,深15米,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高敝通透,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有25级石阶,分3级坡降,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曾称碧虚洞,楼早废。

永泉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深约30厘米,里面有积水,即使在大旱之年,也永不枯竭,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用以沏茶,清甜适口。

飞来石桂林名石,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原听月亭故址旁,因石无根,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呈倒圆锥形,上大下小。顶平,四周凹凸不平,上有堪语”二字,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朝云洞位于普陀山西半山腰,南有寿佛洞,宽敝若厅堂,洞口西向,高3~6米,宽3~4米,长45米,面积157平方米。朝雾迷漫时,云凝洞口,故称朝云。洞开拓于明代,太虚和尚修磴道,并于绝壁处建楼阁。洞口有清诗刻两件。

碧虚阁在普陀山七星岩口,因阁中函碧虚亭而得名。阁高7米,面积270平方米。碧虚亭为宋代建筑,早废。1956年在原址重建,1974年拆除改建,1979年建成两层游廊式亭阁。旋梯而上,上层游廊连接大小不对称的两座游亭:在大亭中,可以看到城市远景;在小亭中,可以俯视七星岩内景。碧虚阁建筑,构思精巧,吸收广西三江程阳桥与桂林吊楼”的民族、民间建筑形式,亭与阁层层挑出,增加轻巧感和架空效果,突出了碧虚”这一主题,被建筑界誉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范例。

曾公岩原名冷水岩,在普陀山东南,与动物园相邻,曾作七星岩出口。岩高4~20米,宽5~50米,洞府,岩前有石门,屈曲而入,则流水横其中,碧乳垂其上,周环四视,其状如雕镌刻镂,殆出于鬼工而不类融结者也”。源于地下河的清流,穿岩而过,溪水冰冽,所以也叫冷水岩,这是它不同于别的岩洞的特色。洞口留下宋刻10余件。洞壁有岩洞就是学校”、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等标语。抗日战争期间用作防空的岩洞比比皆是,反映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念。

描写广西电网8.8心得体会实用二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我是七星公园××号导游员。我代表七星公园向来参观游览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你们看,这七个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

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型公园,总面积137.4公顷。园内不仅有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整个公园汇集了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的精华,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七星公园内有享有盛名的七星岩,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的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邓小平、郭沫若、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

花桥

前面这座桥是桂林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叫“花桥”。花桥始建于南宋的嘉熙年间,原名“嘉熙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又因明代改建时,桥的两岸,盛开鲜花,桥影花姿,整座桥就像建造在花丛中一样,故名“花桥”。

花桥横架在小东江与灵剑溪江之上,历经无数次冲毁,又进行了无数次修复。自宋朝后,元朝、明朝、清朝都进行了修复或重建,现在的桥是按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原样子1965年重建的。花桥由水桥和旱桥组成,水桥四个大拱,旱桥六拱,全长130多米。如果站在月牙山望花桥,四个水拱与水中倒影状如四轮满月,人称“花桥虹影”。

杜鹃园

我们现在来到杜鹃园,顾名思义,这个园是以种植杜鹃为主。共种有青鹃、夏鹃、西洋鹃等多个品种。每逢花开的时节,这里繁华似锦,姹紫嫣红,因来无数游人在此拍照。

杜鹃亭

这座石亭叫杜鹃亭,它古朴、淡雅。它的特点是全部用石头砌成,最妙的是,站立亭内正中说话,声音会产生共鸣效果。

元风洞

这个洞叫“元风洞”,为什么叫“元风洞”呢?元风就是风的源头的意思。 因为这个岩洞与七星岩地下河连接,所以“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夏天,人们喜欢在洞口乘凉,凉风习习,有如享受空调一般。

护碑亭

请看,这里有“逍遥楼”三字榜书碑。它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碑的另一面是宋代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因为碑的阴阳两面,刻着唐宋两代名碑,极为少见,是值得保护的。1974年修亭加以保护,叫“护碑亭”。

旧普陀山门

请看,这里有四个大字“超尘静境”。这里原是清代一个旧寺庙的大门,“超尘静境”就是指“超脱凡尘,与世无争,进入了神仙修炼的境地”。

普陀精舍

这里原是普陀寺的旧址,从唐代开始就供奉观音,因年久失修,早已废除,1959年重建。精舍后有观音岩,内刻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普陀石林

普陀山的石头很漂亮,很有名气的。相传,在唐朝的时候,地方官员选取这里的山石进贡朝廷。朝廷接纳这块石头后,命书法家欧阳询在其上镌刻《九成宫醴泉铭》,刻好后,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视为“瑞石”。后来李世名派李靖到桂林经过一番考察后,得知这块石头产于普陀山的普陀石林。为庆祝“瑞石”进宫得宠,在“瑞石”产地建“庆林观”。据说唐太宗还御书“庆林观”三字匾额,使得普陀石林名噪一时。

玄武洞

我们来到了玄武岩。元代曾在洞中建“全真观”,明朝改为“真武阁”。后改为“玄武阁”。

玄武,又名真武、黑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居于北方的水神总管,龙王也归他管。后为道教所信奉,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象”或“四方四神”。

真武神一说是由田地神变化而来的。其形象为男女拥抱相,象征天地精灵,相拥相抱,永不分离。最后龟蛇复合成为一个人像,即真武神。将龟蛇分开,成为龟蛇二将;当龟蛇合起来,就形成了蛇缠龟的真武原形。这时,已从原来的恋爱之神,演变为战斗之神了。

但在中国古典名著《四游记》的“北游记”中,玄武却被描绘成源于玉皇的三魂六魄之一,因玉皇动了贪念,自贬一魂到凡间受苦。经无数次生死、修炼,终于得道成仙,被封至北方任水神总管。龟蛇二将是他收服的第一对得力助手,协助他荡平了人间的妖魔鬼怪,故玄武大帝脚下总塑龟与蛇的形象。后因唐代有唐玄宗,避讳,将玄武改称真武。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代道人潘常静出钱镌刻的浮雕《龟蛇合一》。高明的石工巧妙地利用了岩石的天然色泽,请看,龟是青灰色的、蛇是淡红色的,龟蛇相缠,栩栩如生。而圆形窗的巧妙框景,更为鬼蛇合一图锦上添花。

栖霞寺

始建于唐,高僧鉴真曾到此传法。元朝改为道教的全真观,明代易为寿佛

广西电网8.8心得体会实用 广西电网新员工培训心得体会(9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