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观后感(优秀10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观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观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一
在这个聚光灯闪烁的舞台上,汇聚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脑力精英。他们,用不服凡的脑力和毅力誊写着传奇,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发出属于本身不同凡响的光线!
礼拜六晚上,我和爸爸照常守在电视机前,等候着《最强盛脑》的开播。“本栏目是由金典有机奶冠名播出的——最强盛脑。”主持人照旧念着那老一套的开场白。
这个节目,很是不同凡响。它的主人公不是鲜明靓丽的明星,也不是所谓的“有钱人”,他的主人公是藏在我们身边的不服凡的人。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接待今天的第一位选手登场。”观众席上呈现了“啪啪”的掌声。他们登场了,首次登台的他们显得有点重要,有点不天然。他们三人中最大的那年不外12岁,最小的那年仅有8岁。他们是普通的,他们又是不服凡的。听到这儿,你必然想见地见地这所谓的普通而又不服凡的人了吧!
他们挑战的项目叫:速算。所谓“算”就是指计较,计较吗,想必你必然不生疏。这个项目所谓的难点,可谓名称中的“速”字了。他们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完成一道算式。听到这儿,你们中必定又有人要超级智能跳出来说:“几秒钟一个算式我也可以啊!”no no no,假如你觉得是1 1的计较题,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做的但是几十万乘几十万的计较题。
听到这些是不是很惊讶,实在我和你们一样,预计给我一个计较机,我都纷歧定算过他们。这就是差距啊!
先从8岁的小恩最先,主持人选了一位评委给他出标题。他选择了守旧打法,四位数加减,每个数字仅呈现4秒钟。挑战最长辈生日祝福先了,大屏幕上跳出来了一个个数字,我坐在沙发上捧着手机跃跃欲试,第一个数血肉模糊字还委曲跟的上,可当第二个数字呈现的时辰,我垮了,按到第二个数字时,我就已经跟不上了。好吧,想用计较机的我失败了。
大概在舞台上比力重要,大概有曹文轩草房子外界滋扰的因素,又大概是什么缘故原由,我们也无从知道。小恩的施展似乎没有到达极致,呈现了一点点失误,谜。听到这儿,你必然想见地见地这所谓的普通而又不服凡的人了吧!
他们挑战的项目叫:速算。所谓“算”就是指计较,计较吗,想必你必然不生疏。这个项目所谓的难点,可谓名称中的“速”字了。他们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完成一道算式。听到这儿,你们中必定又有人要超级智能跳出来说:“几秒钟一个算式我也可以啊!”no no no,假如你觉得是1 1的计较题,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做的但是几十万乘几十万的计较题。
听到这些是不是很惊讶,实在我和你们一样,预计给我一个计较机,我都纷歧定算过他们。这就是差距啊!
先从8岁的小恩最先,主持人选了一位评委给他出标题。他选择了守旧打法,四位数加减,每个数字仅呈现4秒钟。挑战最长辈生日祝福先了,大屏幕上跳出来了一个个数字,我坐在沙发上捧着手机跃跃欲试,第一个数血肉模糊字还委曲跟的上,可当第二个数字呈现的时辰,我垮了,按到第二个数字时,我就已经跟不上了。好吧,想用计较机的我失败了。
大概在舞台上比力重要,大概有曹文轩草房子外界滋扰的因素,又大概是什么缘故原由,我们也无从知道。小恩的施展似乎没有到达极致,呈现了一点点失误,谜底差了一点点。
另有两个心智比力成熟的小哥哥。他俩同时选择了6位数加减,每个数字呈现的时间会更短。看着更快的数字,我有了阵阵眩晕感。“我的天啊!”我不禁叹息。我叹息的不仅仅是飞快的数字,照旧他们勇于挑战的勇气!更让我以为惊讶的是:他们居然做对了。当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全场无不起立惊叹!
就如许几轮下来,他俩同对同错,分不出胜败。大概看着哥哥们得到乐成,大概为本身失败感应哀痛,小恩竟就地留下了眼泪。全场合有人都在勉励小恩,让他坚强,告诉他失败又能奈何,下次再积极吧!
因为他俩分不出胜败,现场的评委们产生了分歧,大部门人以为他们应该让他们一路通过,有一个评委以为法则就是法则,说好只让一人通过,那就应该遵守这个法则。终极,颠末商议,望岳译文评委们决定让两人一路通过。再一次,全场起立拍手。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二
近日,谷歌机器人“master”持续在网上挑战顶尖围棋高手,60胜0负的战绩震惊世界,人工智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人类究竟能不能战胜人工智能?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比拼到底公不公平?今晚,这档在江苏卫视播出的节目,将直面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记者在昨天的北京看片会上发现,人机对战中,人类的弱点被无限放大,可以说是对选手尊严的一次考验。
最强大脑第四季
打破“高智商圈子游戏”
《最强大脑》走到第四季,还能怎么玩,还有什么人能参与,一直是外界最为关心的焦点。记者在昨天的看片会上注意到,这档挖掘人类潜力的高智商节目的确困难重重,仅仅是选人,就无奈遭遇“圈子文化”——在记忆能力的比拼中,参赛选手是擂主的学姐,台下的主席是选手的学长;首期节目中,只有一位选手是自己主动报名来的。
对此,制片人桑洁解释,选人一直都是节目组的难题,“圈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保障了节目现场不会出现选手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本来就是人以群分,最后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比如玩魔方的,他的圈子都是玩魔方的。如今媒体发达,邻居家的小孩有什么特长,很快就会被人知道,人在深山无人识的太少了。”
也是因为这样,节目组在第四季决定放出“人机对战”的新玩法。“再找什么样的选手?该看的观众都看过。再开设什么脑力项目?算数你看过,记忆你看过。这档综艺节目已经做到高龄了,不能总是简单重复或是消费情怀,我们必须要拿出新鲜的东西,因此决定人机对战。”
对此,记者在现场随机的采访中发现,观众对“人机智能”的概念反应不一。观众李先生就认为,人机大战很可能没有悬念,“人工智能人脸、声音识别可以,下围棋打桥牌也许行,因为那都是不同算法的综合,就是编程。但人工智能能打麻将吗?赢面肯定没有围棋和桥牌胜面大,因为麻将中有配合有假招。”
选手面对机器人一度怯场
正如“master”连胜各国围棋高手之后,古力等顶尖高手表现出震惊与感慨,记者在观看首期《最强大脑》时,也直击了很多选手怯场的画面。可以说,观众将在这期节目里,直面人类面对未知时的恐惧与迷茫。
比如,在首期节目中,图像识别方面的顶尖高手——“川剧辨脸”项目挑战者李威与“超级找茬王”郑才千,就要迎战智能机器人“小度”。但面对人工智能实力未知的压制,两人都显得十分犹豫,不敢贸然上前,场面一度陷入无人出战的僵局。这也令现场的评委嘉宾十分失望,章子怡急切地表示:“我觉得这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我以为你们会是拿着枪上战场的状态,而现在你们却有点怕似的。”刘国梁也不禁训道:“你们是‘最强大脑’,但是连直面挑战的勇气也没有,干脆别比了!”
对于如此画面的呈现,制片人桑洁坦言,在人机对战中,计算机只是计算,但人类却不一样,选手也会有情感变化。为此,节目组曾考虑把选手心生恐惧的画面删去,不愿影响选手的形象,但鉴于真实呈现,最后还是决定保留。观众汤小姐在看完首期后也向记者表示,这或许是对选手尊严的一次考验,“相对来说,人工智能和人的比拼是不公平的,他们不在同一个量级,你不能把矛和盾放在一起比谁更锋利。”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三
在江苏电视台的国内外“超脑”pk上,来自中国的12岁天才李云龙和来自意大利的12岁神童安德烈进行了一场可以称之为惊人的比赛。虽然比赛的结果以中国李云龙的胜利而告终,但比赛中发生的事情让人感觉难以言喻。
在这场比赛中,双方将挑战新娘和新郎之间的比赛。在比赛中,51对新人被随机放置后,他们应该记住新娘和新郎的排列顺序,并把他们和洋娃娃一起放出去。李云龙的竞争精神明显强于安德烈,不仅在比赛中记忆的时间比安德烈短得多,当科学助理为安德烈检查结果时,他甚至表现得毫无风度,以致在他觉得自己记忆正确而把“错”放进去之后,他的情绪完全失控,然后放声大哭,甚至瘫在座位上站不起来。结果,现场变得沉闷,许多来到现场的“新娘”也在偷偷哭泣。
另一方面,安德烈说,当李云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他和对手一样悲伤。当李云龙被宣布为获胜者时,他在失望中表现出极大的慷慨,甚至给了李云龙一个大大的拥抱。李永波和陶子作为现场的客人,也被安德烈感动,为李云龙担心。
我们说过比赛中有胜利也有失败,如果有胜利也有失败,就会有一些快乐和一些损失。然而,从李云龙的现场表现来看,它确实比以前好了一点,不足以让人们欣赏。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儿童是如何关心暂时的得失的,他们是如何关心结果而不是享受过程的。
我们不是说;李云龙敢于挑战和获胜的精神是错误的。我想说的是,对一个孩子或学生来说,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学校还是家庭,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心理,而不是过分强调结果。否则,儿童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受到影响,幸福、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因此而牺牲。
现场的客人陶晶莹问:“李云龙,你有梦想吗?”李云龙在回答“不”之前犹豫了很久,李永波在节目中说了这样的话:“安德烈说他可以有周末和半天时间来踢足球,而李云龙没有。我认为球场上的压力通常来自平时。我希望李云龙的父亲能给他更多的时间。事实上,他们两个都完成了挑战,但是李云龙的时间稍微短了一点,但是他在童年失去了很多快乐的时光。我认为这样的胜利可能不值得学习。”
尽管李云龙像他的童年一样赢得了这个结果,但他却输掉了这个过程。比赛的真正赢家是安德烈,意大利孩子,其他父母,老师和教育系统。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四
前几天,我看了一档既精彩又感人的一期《最强大脑》的节目。就在这个充满着火药味的舞台,两位魔方高手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位叫王鹰豪的世界级的魔方高手来《最强大脑》的舞台挑战中国队的队长之一,贾立平,让他押上队长的宝座和自己一决高下。
因为鹰豪擅长速拧,而贾立平擅长盲拧,所以节目组精心策划了一套比赛规:一共三局,每局五分钟,每一局速拧比赛,第二局盲拧比赛,最后一局混合战,速拧一个加1分,盲拧一个加6分,三局两胜。
可想而知第一局鹰豪赢,第二局立平赢,在终级对决因立平太累最后一个盲拧魔方没有完成。
当贾立平要走的时候导师、队员都在想挽留他。另一个队长说:“贾立平昨天晚上他一点钟到四点钟都在练习,早上一直在打瞌睡。”上一季中贾立平的头发都是黑油油的,现在他一边玩着魔方一边还做着博士研究,头发都花白了。
我崇拜他的精神,羡慕他的能力,两位魔方高手最后经过会议,全都留下。
我想对贾立平说“这里有你英雄的梦,而你是舞台永远的英雄!”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五
作为最强大脑的铁粉,从第一季到现在一集没拉下,对于第四季的最强大脑,只能说特别特别失望,道具出错,广告太多,比赛流程设置不合理,叨叨魏开始正常了,王峰又开始发飙了,但这也不能怪王峰,前三季可以看出,英国,美国,日本实力确实很强,也只有老队友德国疯狂送人头。道具华而不实,挑战项目的难度因评委的挑选差别太大,不能充分展现选手的实力,效果大大不如前三季,对选手要求太苛刻,啃老族现象尤其明显,新一季选手的实力完全的重复,展现不出新的能力,最强大脑的桂冠浪得虚名,如果新选手的实力是别人完不成的,那么也就不需要名人堂,名人堂必败!选手犹豫不决,对人机大战准备的相当不充分!对不起第四季营造的如此大的噱头!难以担当大任!表面团结!实则内乱!自己找虐!偶像包袱太重!国际挑战赛外国派出来的是二队,三队,而中国是最强战队,最多也就55开,能力不全!前途堪忧!新人何在?!水哥不在!何来最强?!!!!
不管怎么样,生活还是要继续,依旧会支持,期待更高!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六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强大脑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得有句广告词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说明思想是一个人高度的决定性因素。何谓思想,即mind。说起这个,不禁让我又想起有次问师兄“人为什么会忧伤?”,他戏谑的回答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中’是什么?心中!‘心’是什么?是mind!‘mind’从哪来?brain!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要想解除忧伤,在环境不能改变的条件下,只能麻醉大脑。”当时深深的被师兄的回答震撼了,作为脑科院曾经的一员,我极其欣赏这个答案。
第一次与脑科学亲密接触是在20xx年9月,当时刚刚开学,无所事事,便跟着红红一起观摩了刘超老师关于亲属探测的fmri实验。与脑科学的最后一次相聚是20xx年4月底,做完自己毕业论文的上百人eeg实验。都说脑科学是21世纪最热门的科学之一,国内心理学界也有不少学者转战此领域,形成了现在炙手可热的认知神经科学。尽管大家对“心理学”和“脑理学”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以目前的趋势来看脑科学正风光无限。
首先,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脑科学研究。北师大20xx年成立了认知所,形成了一批脑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学者团队。后来,认知所出色完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工作,并升级为脑科院。再后来,idg/麦戈文挂牌成立,董校成了校长,刘嘉成了心理学院院长。除此之外,各种脑科学研究手段、方法的层出不穷和大量脑科学的学术期刊、文章都直接或间接的证明了脑科学的兴起。
其次,商业领域脑科学也开始崭露头角。几年前,各类书籍、培训课程和教育产品等都还打着心理学的旗号,但是近年来发现商业领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脑科学的身影。目前正大红大紫的神经营销学,甚至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就业岗位,包括广告测评师、用户体验师和购物体验师等。还有一些机构专门针对脑的`可塑性,运用在线平台和社交游戏的方式提供全方位的脑健康评估、监测与训练,旨在提升儿童的记忆、注意、逻辑思维等能力和延缓老年人的大脑衰老等。
最后,社会大众也逐渐对脑科学充满兴趣。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播出至少从一个角度说明社会大众对脑科学是感兴趣的。当然,这个前提是将深奥的脑科学道理转化为带有娱乐性,并且简单、刺激、有意思的游戏或者活动。虽然节目才播出一期,虽然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不得不说这可能是一个普及脑科学的良好平台。期待dr.魏的精彩表现,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走近社会大众!
脑科学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们的生活正在或即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曾经站在离脑科学最近的地方,却没好好的感受;如今它已离我远去,才发现一切都有尽头;可能从此以后会学会珍惜天长和地久。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谨以此文献给各位奋战在脑科学领域的同学和老师,向你们致敬!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七
除了在新一季中引入“人机大战”,把人工智能结合进电视综艺,《最强大脑》第四季还在打分模式上做了升级调整:在“脑力名人堂”中挑选一名选手担任轮值主席,与其他嘉宾共同打出预判分,决定新选手去留。作为《最强大脑》前三季从无败绩的绝对“脑王”,王峰最终坐上了第一期的评审席。
在节目中,本季首位轮值主席王峰就现场放话:“我是一个选手,我比选手更了解项目,我比dr.魏更了解选手。我会按照世界级比赛的标准选拔,我坐在这将会是你们(选手)的灾难。”主持人蒋昌建则不禁感叹:“这一季,无论是来挑战的选手,还是能坐进‘名人堂’的选手,他们都要翻越两座‘大山’。过去只有dr.魏,这季还要翻过王峰这一座‘大山’。”但王峰在首期为两位选手打出2分、3分的超低预判分,也着实震惊了在场的其他“名人堂”选手,大家纷纷表示:“这个项目怎么可能就值2分?”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八
前几天,我看了一档既精彩又感人的一期《最强大脑》的节目。就在这个充满着火药味的舞台,两位魔方高手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位叫王鹰豪的世界级的魔方高手来《最强大脑》的舞台挑战中国队的队长之一,贾立平,让他押上队长的宝座和自己一决高下。
因为鹰豪擅长速拧,而贾立平擅长盲拧,所以节目组精心策划了一套比赛规:一共三局,每局五分钟,每一局速拧比赛,第二局盲拧比赛,最后一局混合战,速拧一个加1分,盲拧一个加6分,三局两胜。
可想而知第一局鹰豪赢,第二局立平赢,在终级对决因立平太累最后一个盲拧魔方没有完成。
当贾立平要走的时候导师、队员都在想挽留他。另一个队长说:“贾立平昨天晚上他一点钟到四点钟都在练习,早上一直在打瞌睡。”上一季中贾立平的头发都是黑油油的,现在他一边玩着魔方一边还做着博士研究,头发都花白了。
我崇拜他的精神,羡慕他的能力,两位魔方高手最后经过会议,全都留下。
我想对贾立平说“这里有你英雄的梦,而你是舞台永远的英雄!”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九
看完第三季第一集之后就开始没日没夜的看第一季。也是半年来看的唯一一档娱乐节目,但觉得很有意义。看完还是要做个总结,要不然感觉跟没看一样。
先来说四个评委:
女主持除了颜值不太高,其他我保持中立态度。感觉情商挺高的,而且作为女性,有着对广大女性的关怀。个人作为女性,还是比较喜欢她的。
评委梁东,我真是超级无语,这个是一个选最强大脑的'节目,而不是看技能有多少经验堆砌的节目。我不否认他有人文关怀的感动我的点在,但这也不能扭转我对于他作为这个节目的评委的不胜任的感觉。尤其是有一集他说到认知和是否有用这块儿的时候,真真是毁了我对他的所有好感,类比不恰当不说,还凭着自己嗓门大带动所有观众情绪压制魏坤琳…其他点儿不说,觉得这样的一个节目实在是不适宜“文科生”来当评委。
李永波,有着教练的骄傲,动不动就超级丹,国家队签名,不过可以理解。大体作为评委来看还是要比梁东个人感觉更好一些,但还是有不适宜的点在。
魏坤琳,这个年轻的科学家,一开始我是觉得太扯了(? .?.? ?),这么年轻就已经是科学家了。后来在看节目过程中还是感觉到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对于脑力判断的专业性。可能这个感觉来自于我对于脑力判断的无知,但我觉得他说的最多的那句话:科学是我平凡的唯一标准,是有道理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完全认同他。现在看到第二季,感觉这档节目实在是动用了非常多的资源,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请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科学评审呢?如果是考虑到节目评委人数限制,那为什么不能在其他三个评委中选一个科学素养比较高的评审,和他一起来做最后难度分的判断呢?仅仅一个人做判断确实不能排除他有失误的时候。
主持人蒋昌建普通话说的不太标准,是我的第一感觉。节目主持的太热血,第二个感觉。鉴于这是一档偏向科学理性的节目,还是觉得这个情绪带动过多于节目而言不太恰当。当然我个人除了这两点还是挺喜欢主持人的。
节目设置,前面说过评委的问题,在此也就不再赘述。节目一开始做,肯定会有不完善的地方,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后面挑战赛我就觉得不完善的过头了。首先基于我不知道前面12名选手挑战的项目是自己选的,还是节目组定的这个问题,就我的感觉应该是节目组设定的。如果不是的话,当我下面的第一点没说。其次我不知道挑战赛的项目是谁选的,但就自个儿感觉是选手自己选的,如果不是当我下面第二点没说。
1.前面针对选手的能力所设计的挑战不是非常恰当,无法完全发挥出选手的针对性能力。这不是一个选手的问题,是许多个。
2.后面挑战赛选手基于上一点肯定会选择难度更大的项目,所以在选手能力评定上,由于项目设定的不完善,就会出现千面师奶李玉娟那样的问题。前面设置的是7分的题目,最多能看出来选手7分的实力,后面挑战设置的是9分的题目,那自然是不公平的。
3.针对于上面两项,我觉得是可以有补救措施的,但是节目组没有,就破罐子破摔了,说让选手下次再来,我也是日了狗了。基于选手心理,不服气,大部分都还想来的,但是在节目精彩度这个方面,观众是有审美疲劳的,来过一次的人,你还来,看过一次的能力,你还来,考虑到这个因素我觉得前面被淘汰的选手重新回来的可能性不大。自然,我第二季还没有看完,如果在第二季有推翻的论证,我会适当收回自己这个不太适当的论点。
最后说一下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位选手:
这是个让我感动满满的节目,可能基于节目设置的目的来看,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周玮自然不用我说了,他那个最强大脑实至名归,感动人的地方也很多。
我最喜欢的选手是倪梓强。他的能力很强,但节目设置方面可能并没有全部体现出来,而且看的出来他非常理性。一个17岁的孩子能说话没有一句废话,而且那么沉稳,他未来肯定会大有作为。所以后来挑战赛魏坤琳没有让他被淘汰掉,也让我更确信,魏坤琳的判断是挺专业的(相对而言)。
还有那个非常害羞的书店老板王国林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承认他并不是最强大脑,或者他选择的项目和他多年的经验以至于看不出来他是最强大脑。但他来的初衷就不是,他的坚持和爱深深的感动着每一个人。
其他选手我也就不多说。
至于国际赛,等我看完第二季有个比较后再来做评判。
总结到此结束,等看完第二季会会看情况修改。
最强大脑观后感篇十
今天看《最强大脑》终于如愿以偿的看到了之前宣传过的“中国雨人”周玮。被诊断为中度脑残的他现场做了16位数的14次方心算。他是天才毋庸置疑,我却想说自己的一点感触。
年幼的时候,尤其是十二三岁青春期左右的自己,特别在乎我穿的衣服我的发型“是不是合群”,我的言行我的态度“是不是从了大众”。
那时隔壁班有一个姑娘,似是有些痴呆,也听班上姑娘们传过她是一个智障。记得那时上厕所常会碰到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圈子都很排斥她,见到她就绕着走,生怕她身上有半点“残疾”会传染给我们。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傻。给不了她帮助,却还高高在上的秀着自己作为“非弱势群体”的优越感。
不知道那姑娘后来如何,对不起。希望你一切都好。
本来就非常期待这档节目,因为是我以为很聪明的宁财神策划的。可是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难免担心会上演一群学霸争霸的戏码,毕竟在中国的教育体制里……看到第一期第一个大脑时,还是很开心的,因为那位郑先生用我不能思议的能力看出了变态魔方墙的差别,我喜欢这样的天才,因为我觉得在我的认知范围里这样的才能无从复制。
后来也出现了不少强人,让我觉得此节目做的还真的不是什么智力大奖赛之类的,中国之大,本应有这许多奇人异事的。可是最近连看几期至中意对抗,我是有点看不下去了。先是看到了一个很没风度的大叔,被别人挑战就很不服气,激动的话也说不利索……然后竟然他的儿子也来了,vcr看了,就是一个很怕输的爸爸跟被爸爸管的死死的小孩,这样的小孩即使在竞技中表现地再出色,我也不会觉得他就是天才了,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意见,因为他的人生除了要赢比赛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呢。看到中意对抗的比赛就在对比下更明显了。意大利小朋友无比从容,看到对方以为自己输了崩溃疾哭的'时候,他也因为担心对方而哭了,可是最后得知还是对方赢了的时候,他也没有很沮丧或者要撒气的行为。
太typical了好不好。虽然也许我倒退到12岁,也会是一样的心理素质做着同样输不起的事,可我依旧想要评论这样的教育方式。为什么意大利的小孩子是那么的潇洒,每天有自己运动玩耍的时间,胜不骄败不馁;而中国的小孩子,在被讨论了这么多年之后,还是这个样子,什么都要以目的为导向,知道自己赢不了了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想到自己也是个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不是这个样子。虽然他现在还小,我貌似可以置身事外的说些轻松话,但至少在这刻我是这么想的: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
他也许以后成绩一般,长相普通,但我希望他能跟着自己的节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把他们做好以得到自信。我不会强迫他没日没夜地参加补习班,我会给他时间去接触外面的世界,结交同样开心的朋友,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所以我也要留下此文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他该有的空间,让他成为他适合的有用的人。
最强大脑观后感(优秀10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