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国麻醉师协会(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美国麻醉师协会篇一
科主任职责
1、在院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负责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及时传达贯彻院长布署的医疗和行政任务。
2、制订本科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协调配合,完成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加强监测治疗与复苏等任务。
4、领导本科医师做好麻醉工作,参加疑难危重病例的术前讨论,对手术准备和麻醉选择提出指导性意见,必要时亲自参加麻醉实施。
5、负责本科医师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并提出转正、定科、晋升、考核、奖惩的具体意见。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6、组织全科医师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搞好资料积累,完成科研任务。
7、领导全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杜绝医疗事故差错发生。
8、确定本科人员轮转、值班、会诊、出诊、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事宜,做好麻醉科与手术室的工作协调,共同完成科室工作。
9、审签本科物品、器材,申请领导报销,检查使用和保管情况。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
2、参加、指导急、危、重和疑难病人的抢救处置工作,担负院内外特殊病例和疑难病例的会诊任务。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参加、指导疑难病例术前讨论,对手术准备和麻醉方案提出意见并作出决定,必要时亲自参加麻醉操作。
4、指导科室的业务学习和“三基”培训。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吸取最新科研成果,引进最新技术,根据本科情况与条件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疗质量。
5、担任教学及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6、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搞好资料积累,完成科研任务。
7、领导全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杜绝医疗事故差错发生。
8、确定本科人员轮转、值班、会诊、出诊、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事宜,做好麻醉科与手术室的工作协调,共同完成科室工作。
9、审签本科物品、器材,申请领导报销,检查使用和保管情况。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
2、参加、指导急、危、重和疑难病人的抢救处置工作,担负院内外特殊病例和疑难病例的会诊任务。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参加、指导疑难病例术前讨论,对手术准备和麻醉方案提出意见并作出决定,必要时亲自参加麻醉操作。
4、指导科室的业务学习和“三基”培训。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吸取最新科研成果,引进最新技术,根据本科情况与条件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疗质量。
5、担任教学及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6、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医疗操作规程。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指导本科住院医师、进修和实习医师施行麻醉。
2、担任疑难病列的麻醉处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承担院内会诊。
3、其它职责与住院医师同。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的日常麻醉工作,部分承担教学、科研等具体工作。
2、麻醉前访视病人,参加术前讨论,确定麻醉方案和麻醉前用药,做好麻醉前药品、器材的准备。
3、麻醉中认真仔细地进行麻醉操作,经常检查输血、输液和用药情况,加强术中监测,密切观察病情,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遇到意外异常变化,要积极处理并报告上级医师;必要时与手术者共同研究和处理病情。
4、手术后要亲自护送病人回病房(或麻醉恢复室),并向值班医师或病房护士交待病情和术后注意事项;术后要及时进行随访。上述交班情况和随访情况要记人麻醉记录单。及时完成麻醉小结。
5、遇有疑难病例或技术问题不能单独处理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6、参加科研和教学,积极开展临床麻醉的研究,参加培训进修、实习人员。
7、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值班期间不准脱岗,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8、实行24小时工作负责制。
9、协助各科抢救危重病人。麻醉护士职责
1、麻醉恢复室的监测护理工作。
2、从事麻醉准备室工作。
3、负责药品、器材的请领、保管。
4、负责麻醉文书、资料的保管工作。
5、负责麻醉前药品、器材的准备和麻醉后的物品整理和消毒。
美国麻醉师协会篇二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是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以1995年《成分输血指南》为基础,分析近期的大量相关文献制订的。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用血、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与1995年指南相比,本指南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输血技术,输血规范更加科学合理。本指南应用对象是手术病人或因有创操作而大量出血的病人,包括:(1)体外循环或心脏手术、急诊、产科、器官移植以及非心脏大手术病人;(2)血液病及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继发大出血病人;(3)危重病人;(4)拒绝输血病人。1 术前评估
1.1 病史回顾 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ⅷ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肝病等。
1.2 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 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
1)器官缺血 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 如应用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1.3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1.4 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2 术前准备
2.1 调整或终止抗凝治疗 择期手术前停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手术延期至抗凝药作用消失。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作用时间大约1周。华法林作用持续几天,逆转药物有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活化ⅶ因子和新鲜冰冻血浆。改变抗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会同时增加失血,应权衡利弊。
2.2 预防性应用药物 术前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抑肽酶、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手术失血。但是应用抗纤溶药物应考虑到潜在的不良预后,如移植物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罕见的大块血栓形成。而再次应用抑肽酶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抗纤溶药物适用于大量失血病人,但是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避免或减少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慢性病贫血或拒绝输血病人)的异体血输入。但促红细胞生成素价格昂 贵,而且起效慢,使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加需要几周时间。
2.3 术前收集自体血 在需要时回输收集的自体血,可减少或避免异体血输入。但这样可引起术前贫血,并使术中自体血或异体血需要量增加,费用也相应增加,其可行性尚待探讨。2.4 预计出血量大而须输血时 应确保病人及时获得血液和血液成分。3 术中术后失血和输血的管理 3.1 红细胞输入
3.1.1 监测失血量 定时观察术野,与术者沟通,及时发现弥漫性微血管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应用常规方法计算失血量(如统计吸引器吸引血液量和纱布吸血量)。
3.1.2 监测重要器官灌注和氧合 常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和心电图。必要时应用特殊监测,如超声心动图、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3.1.3 监测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 大量失血或出现器官缺血征象时监测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
最新美国麻醉师协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