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 教学的培训心得怎么写(八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教学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一
单一的教学手法或手段,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板书时间,以直观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优点,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倡大家经常使用。
“亲其师,信其道”,大多数学生只有喜欢这位老师,才会爱听他的课,注意力才会集中,思维也活跃。如果学生从心里厌烦你,你讲的再好,他也听不进去,课堂效率无从谈起。因此老师要注意仪表形象,要塑造良好的人格,要关爱学生,真心和他们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让学生喜欢你,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对学生来说,这种氛围让他们精神放松,知道老师永远都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学生更愿意提问以及回答问题,不会感觉来自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压力,有安全感和受尊重感。老师要不断地给学生设置问题,不断地给学生传递期望,引领学生攻克疑难问题。但老师在活跃课堂气氛时要注意不要说题外话,有的老师上课时讲的兴起,肆意发挥,谈自己谈家庭,谈了家庭谈社会,跑题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果课堂上老师在较长时间内放任学生自己学习,课堂效率一定不会高。老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后再传授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下达具体的指令,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此外,教学目标是否具体明确,选讲例题是否典型,语言是否简练,板书是否概括、明晰等,也都对课堂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提高课堂效率”是个很大的话题,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决不是三言两语,几条建议就能说明白的问题。以上我的几点浅见薄识仅供大家参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2022教学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二
苏教版新教材的词串识字是一个亮点,它是以特定的时空物事为中心,选定相关词语,包含要学的生字,按意义连接,组成词串,再分行排列,末尾押韵,近似一篇“小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那一串串词组都具有鲜活的力量,能使学生在识字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它具有识字、认知、审美、铺垫等多重功能。这全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逼迫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编写理念,运用全新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如《识字5》:
沙滩贝壳脚丫
海风海鸥浪花
珍珠鱼虾海带
港湾渔船晚霞
这一课就是围绕大海这个中心把词语“串”起来的,经过精心组织,12个词之间产生了联系,并形成一个极为生动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要在认读字词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想象去体会、感悟,让学生由词语想到具体事物,由词串想到特写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已初步具备认读生字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我认为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观察字形,初步认读生字。然后让学生连词认读,展开想象,还可以结合看情境图,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字义。由于一年级学生辨认字形不够精细,有些字比较难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如“风”是后鼻音,“晚”和“湾”声调的差别,“鱼”和“渔”字形和语义的区别等,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在学生能正确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去观察课文插图,从图中找出词语所指的具体事物。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给情境图贴词卡。
师:字音读准了,词也会读了,这些词都懂了吗?现在我们到大海边辨认一下。(出示小黑板上贴着的大幅情境图)老师把这些词卡发给同学们,请你们给大海边的景物挂牌子。(学生很兴奋,小手举得高高,师发词卡)拿到词卡的同学先把手中的词读给大家听,再想想该贴在哪儿,没发到的同学别不高兴,你们当小老师,看他们贴得对不对。
生挂词卡,其中一位同学举着写有“海风”的词卡不知所措。
师:哪位小老师愿意来帮帮他?
生又纷纷举手,师指名上台。
学生将“海风”挂在桅杆上飘动的小旗旁。
师:海风看不见摸不着,你为什么要挂在这儿?
生:因为我看到了小旗子在飘,一定是海风吹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又爱动脑筋,真棒!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挂对了没有?(学生读词)
这一设计将文字与事物相匹配,既巩固了对字词的认识,又理解了词义,认识了事物。
诵读词串是词串识字教学的重要环节,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可以先分别进行横排朗读,注意各排词语间的联系,再连贯起来诵读整篇词串,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最后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与停顿,注意末尾押韵,读出轻重缓急的韵味和乐感。如指导读第一行“沙滩
贝壳脚丫”:
师:大海美吗?好玩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玩一玩吧!捧好书,读第一行词。读一个词就要在头脑中想象一个画面。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行。
师:这处景点谁喜欢?来读读。
学生朗读。
师:“沙滩”能读得再大一点吗?“贝壳”能读得再美一些吗?
生:能!(生再读)
当我发现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就借机指导——
师:怎样才能读出画面来呢?老师是这样边读边想的,读“沙滩”这个词时,我就想沙滩多大呀,沙子软软的,踩在上面可舒服啦!读“贝壳”这个词时,我又想沙滩上贝壳真多呀,千奇百怪,五颜六色。读“脚丫”这个词时,我眼前就看到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光着脚丫在沙滩上拣贝壳,玩得可高兴了!就这样,我由词想到了图画,又由图画想到了词。来,听老师读,跟老师一起想。
引导学生诵读词串,激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体验,而且能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苏教版教材每课生字后面都安排了笔顺表,可见非常重视汉字的书写过程。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笔画顺序来书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他们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在教学生字“沙、浪、渔”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都有三点水)归纳出来后让学生看“练习四”后的笔顺表,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然后对关键笔画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描红、临写。写前先唱写字歌,摆好写字姿势。我在巡视过程中适当指点,并给学生写得好的字画个小红星。这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孩子来说却有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2022教学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三
学完本课两首古诗,收获还是有的。本来古诗对我来说,无论是从分析,理解、体会诗人的伤感情怀,豪情壮志、都不是我所上手的。但通过学习本课的两首古诗感觉不好差,因为课前我认真看了些资料,通过我的教学,完全能达到教学目标。背诵,默写、用自己的话阐述古诗内容。学了《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有兴趣。为此,我反思了:
一、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地“引”。课前为吸引学生的新感觉,新兴趣。自描了《夜书所见》的四幅草图,每句诗一幅图,在草图的远处贴了诗人图片。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接着让学生动笔将图景写下来。(这个环节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写作的状态。)之前为了衔接新课,给图拟了题目“思念家乡”,同时也作了一定的定式引导。比如:一位诗人在看什么,由什么触景生情,想到了什么?)有位女孩儿写到:一轮明月高高挂起,滔滔江水被月光打散了,高大的梧桐树叶被晚风吹得哗啦啦直响,飘落的梧桐叶落在诗人的脚下,诗人捡起梧桐叶,眺望着远方的家乡,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院门前,有两个孩子正在捉蛐蛐,那孩子手上提着灯笼把家门前的篱笆照得通明,诗人望着远方长长地叹了口气)。(当我读完孩子的习作接着说:“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这下孩子们是高兴地去读古诗,还有孩子大声地说,哪句诗就是自己所写的话,也就是孩子们已经通过看图写话对诗的内容有所了解了。有了这步基础,学生理解诗意真不难了,我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悟。
二、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本课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怎样借景抒情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与写作中的重点指导环节。本课两首诗又都是借秋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比如、《夜书所见》中描写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由念家乡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在重阳节,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长安,倍感孤单,非常相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
怎样借景抒情呢?要掌握景物特点,然后想象人置身于这样的景物之中的感觉,有亲身体验更好。在这环节,我班的留守孩子较多,我出示话题,提示:1、又是中秋佳节,今夜的月____________!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远在打工的___________,他(她)也在想念我吗?那是__________也是这样的一个夜晚,我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又是__月__日,是我____岁的生日。天气是这样的好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的今天是_______给我过的生日。我再次拿出______________(玩具、衣物等),_______说,我是属_____,所以才给买___
教学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 教学的培训心得怎么写(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