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征文 [关于中秋节的征文8篇]
关于中秋节的征文8篇 【篇一】 又快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吃月饼、拜月、放灯笼、供兔儿爷……一切活动均围绕着月亮这一主题。“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不仅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也勾勒出团圆的朴素期待。据史料记载,最迟在汉代,先民们已普遍崇拜月亮。古人认为,月亮象征着纯净高洁,代表着故乡与美好,代表着家庭和团圆。我想,这也是中秋节传承已久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小时候,物质还很匮乏,妈妈会在中秋节那天的中午用瘦猪肉包一顿饺子,里面加上秋天的豆角和吊瓜,皮薄馅多,味道鲜美,咬一口不小心还会把汤汁溅到身上。我和弟弟常常端着碗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一人能吃两大碗,妈妈会早早地盛上饺子汤晾着,一再叮嘱我们别噎着。到了晚上月亮出来的时候,爸爸会先把八仙桌摆在院子里,上面放上月饼水果等,等到厨房草锅里的白菜五花肉炖熟了,再装满一大盆摆在八仙桌上,四碗白米饭摆上去。我们一家人就这样在院子里吃着米饭,看着月亮,谈着现在,想着未来。那些做人的道理、持家的门道,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子女的熏陶。中秋节,是我记忆里的和睦幸福,是我回忆里的母慈子孝。
中秋节前后还是收花生的时节。地里的花生需要先连根刨出来,拎起来用力把土抖掉,最后再摆放整齐装车运回家里。收花生非常耗费时间,常常赶不上回家吃午饭。妈妈会用竹篮装上茶水、月饼、煎饼等饮食,中午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坐在地头,一起吃着月饼,谈着那些絮絮叨叨、重重复复、永远难忘的闲话。爸爸总是第一个吃完,第一个赶着干活,我们跟着他掘起的痕迹,在他的后面为散乱的花生抖土、分堆、装跺。傍晚时分,爸爸会把平车的宽绳子套在自己的胸前,我们把捆好的花生依次放到车上,爸爸在前面拉,我和弟弟在后面推,一起喊着号子勇敢往前!后来的沉沉静夜,我常想什么是家风,慢慢地我想明白了,我的家风就是父母相亲相爱,我的家风就是兄弟团结友善,我的家风就是无论物质如何匮乏生活怎样艰辛,一家人仍然能幸福地一起生活。
日子好了,生活富了,种花生的土地已经成为临港开发区的厂房,旧时的习俗也正被经济大潮冲击着,似乎中秋节没有以前那么受重视了。但我始终相信,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经济如何变化,我们的根脉是不会变的。明月皎皎,清辉万里,一块月饼、一碗饺子,传承着我的家风、我们的家风。
【篇二】 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许多的庄稼都已经收获了,中秋节也是人们庆贺丰收的节日。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在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习惯,还有赏月背诗的习俗。当人们吃过晚饭,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绝唱。
难忘中秋! 中秋难忘! 【篇三】 伴着入秋唯美的景色,中秋节如期而至,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又想起自己在武汉上学时过中秋节的情景,30多年前的事,如今却是历历在目,那种思念与煎熬只有身处异乡的人才能体会到。
1985年的秋季,初中毕业的我只身来到母亲的家乡湖北武汉求学。初来乍到,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为了让自己尽快的熟悉这里的亲人和环境,也让自己不那么想家,我努力的去适应,努力的学习。可是中秋节的到来,让第一次远离家乡的我愈发的想家。还记得那年中秋的晚上,外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很是热闹,看着表姐、表弟们时不时的在姨姨、舅舅们面前撒娇的样子,我忍着泪水,在旁边低着头吃饭。细心地外婆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忙着给我夹菜、盛汤,但
关于中秋节的征文 [关于中秋节的征文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