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8年优秀基层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 2019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2018年优秀基层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 篇一 倾注所有的心血和汗水,使一个省级贫困村成功摘掉“帽子”。回顾两年零两个月的“第一书记”任职历程,**深有感触:驻村干部就是要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驻”进百姓心中。

2015年8月,**接到担任**县银河镇**村驻村“第一书记”的任务。当时村里的情况着实让人犯怵: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1万元;
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223人;
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产业培植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他决定迎难而上。

驻村工作第二天,**就买了一辆自行车。村民白天在外务工,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走访了33个村民小组与党小组长、党员和村民小组长,以及所有贫困户,听取意见建议,摸清发展现状。到村工作1年多,他的鞋子磨破了7双,自行车钢丝骑断了30多根,工作日志记了35万余字。

群众的点滴困难,他一一记在心上,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贫困户王淑连眼晴和腿脚不好,经常摔跤,他主动到镇民政所申请了轮椅。村民易耀华的儿子患有智障,把家里的床和棉被烧了,他第二天早上就送去两床新棉被和500元困难补助……真心换来了真情,村里的老人、小孩都认识这位个子高高、皮肤黝黑的年轻人,亲切地叫他“范书记”。

**村有党员120多人,虽然党员较多,但却存在开展活动难、个别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先后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党小组长恳谈会90多次,及时和村书记、村主任交流沟通,做到上下一心。他还创新组织设置,按照片区管理和功能设置需要,争取上级支持,把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5个功能党支部,支部下面设党小组。这一做法,有效解决了村里党员居住分散、开展活动难、部分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2016年,通过党员、组长发动村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打造了白石塘新农村示范点;
2017年,有10个党小组筹资35万余元用于新农村建设。

“输血”只补一时,“造血”方能久远。**村地广山多水宽,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广阔空间。**积极向上级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54.8万元,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撬动社会资金826万元,以“产业党小组 产业基地”、“产业党小组党员 村民 贫困户”等模式,相继建立了4个百亩“党建 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建立集中连片200亩蔬菜、1100亩脐橙、320亩高产油茶、260亩猕猴桃等基地,帮扶建成全镇第一个4A级乡村旅游点绿行生态园,提升改造紫峰茶场和大庆家庭农场,打造了以“一园两场多基地”为主的产业发展框架,受益农户430余户、贫困户80户,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万余元收入。通过申请项目资金和发动村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完成村自来水管网改造、村主路提升改造、河堤维修等6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行路难、灌溉难等问题。邀请有关专家来村举办月嫂、电焊等培训班7批352人次,提高了贫困户的致富技能。

如今,**村百姓的创业干事氛围空前高涨,从村头到村尾建成了成片的产业基地,人均收入普遍提高,环境和基础设施大变样。2016年底,**村顺利接受省第三方评估,摘除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村党总支荣获全省农村“党建 精准扶贫”先进典型。**也先后被评为**市优秀“第一书记”、**市“劳动模范”,前不久又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篇二 “范书记来了后,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美了,路修到了家门口,还想方设法发展产业,带领大家挣钱,我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近日,记者在**市芦溪县银河镇**村采访时,村民付全英话语间满是对市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的认可和感激之情。

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 **,男,34岁,老家九江瑞昌市源源村,有着十多年兵龄的他现任**市党员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当年,他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部队,自2015年8月以来,他又把激情活力泼洒在了农村,成为市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没有休闲健身的场所,到处是荒地……这是**村几年前的真实写照。该村地处芦溪县银河镇中部,属丘陵地带,村里自然环境较好,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全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33个村民小组,人口5064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315人。

此前,**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不足1万元,缺乏“造血”功底,传统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村民的收入来源以种植水稻、油茶,养鱼、养猪业为主,种植基本满足自给自足,养殖业结构不合理,预防风险能力差,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在村的相当部分是因病、因残、家庭发生变故或家中生活缺少劳动力的村民,被纳入了省“十三五”贫困村。

采访中,一村民指着一条通往人形村小组的必经之路表示,原来这里是一米多深、一米多宽的泥巴路,不论雨天晴天,都要穿着雨鞋出门。**到任后,在很短的时间就把路修好了,路面不仅是水泥路,变平整了,宽度也在3.5米以上。

自打接受组织的任务起,**便开始了“全日制”驻村工作。一个月时间,他走遍了33个村民小组,入户了解村民情况,与村民小组长和党员群众深入交心,把脱贫攻坚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带领大家谋划**村的发展路子。

在与市委组织部、市审计局、人寿财险**中心支公司、二二六地质队等驻村帮建单位同志,驻村团职军转干部文友斌、陈登福、彭魁、宋先明,村干部、村民的群策群力、汗水“浇灌”下,**村发生了喜人变化。宽敞的混凝土路直达家门口,村道两侧绿树成荫,老人、孩子在文化广场惬意地休闲健身,种养基地一片繁忙……走进**村,一幅宜居靓美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

“当时我们不了解‘第一书记’的情况,认为是有什么原因才到村里,做做样子,走走形式,没有想到范书记的实干能力这么强,为村里出了大力气。”“范书记有时看到哪家农忙,他也会加入进去,不嫌脏不怕累,农活做得有板有眼,跟我们就像是一家人”村民李增财钦佩地说。

高高的个子,朴实的面孔,起了老茧的双手,鞋上和裤子上沾着些泥渍……这是**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要做好第一书记的工作,就是要与老百姓们打成一片,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的话很实在,也很坚定。**到村工作后,住宿安排在镇里,他就骑自行车往返镇村,自行车钢丝已经换了十几次,在村吃工作餐也坚持自己掏伙食费。前往采访点的路途,总有村民热情主动地和**打招呼,大家对他是那么的熟悉! 凝聚人心促发展,抓好党建最重要 在2016年12月初的**村危房拆迁工作中,全村排查危房90多栋,**带领大家3天就基本完成了废旧危房的拆迁,“回头看”又拆了几套,而拆迁补贴根据房屋破损程度,有的5元每平方、有的10元每平方,有的零补贴就成功拆了,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

采访座谈中,**认为这次危房拆迁的高效推进,如果说有“诀窍”,那就是平时工作做得实在。平常,帮建单位同志和村“两委”成员能够统一思想、齐心做事、相互补台;
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能够经常和村民“拉家常”,及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赢得了人心;
村里的项目建设推进快,工作人员不沾不染、干干净净,切实让村民感到村“两委”是一片公心为大家。

“拔穷根摘穷帽,抓好党建最重要。”**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深知党组织有凝聚力、战斗力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充分重视党组织这一发展“火车头”建设。

针对村里党员数量较多、开展活动难、部分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与村党支部多次研究讨论,在市委组织部的帮助指导下,把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按照片区管理和功能设置需要,下设5个党支部,其中,片区党支部3个、农林基地党支部1个、流动党员党支部1个,支部下面又设有多个党小组。通过对区域内技术、信息、能人和党员等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村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走访座谈,入户调查和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在市、县、乡几级领导多次到村调研指导后,在了解村民们的关注焦点,准确掌握全村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牵头村“两委”依托**村地理环境生态优势,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结合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和贫困户脱贫的工作规划。

“我坚信,只要心齐了,发展路子对了,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村就一定可以实现快速发展。”**告诉记者,自己和村党总支一起想办法、抓落实,通过办好一件件实事,彰显党总支引领推动精准扶贫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拥护。

就是这样,村党总支部成为脱贫摘帽的主心骨,党员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经过上级部门第三方评估考评,2016年顺利摘除了省“十三五”贫困村的“帽子”。“党群关系好了,关键时候老百姓就会真心拥戴我们的决定,才能事半功倍”**切实感受到了抓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带来的功效。

以产业为支撑,提升“造血”功能才能拔除“穷根” “提升‘造血’功能才能拔除‘穷根’,要实现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说,在不增加群众资金投入和经营风险的前提下,**村因地制宜发展增收产业,努力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从根本上实现脱贫。

在**的牵头推动下,**村通过“产业党小组 产业基地”、“产业党小组党员 村民 贫困户”等模式,建立了3个百亩“党建 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赣南脐橙种植基地750多亩,高产油茶种植基地260亩,其中100亩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蔬菜种植基地200亩。3个基地直接带动4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农产品成熟期全村年人均预计增收1600多元。产业基地建立申请产业扶贫资金60万元,以奖代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766万元。

与此同时,**村还通过举办“月嫂”培训班,为60多名妇女免费培训,对优秀学员和贫困户学员优先推荐就业,安排贫困户家中有劳动能力的6名青年人外出学习挖机、电焊、电工技术,对学习结业的全部安排就业。

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既要自己吃苦、踏实、肯干,也要积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为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支持下,**就村民反映强烈、急需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到省、市、县相关部门对接,得到了大力支持。

截至目前,**村先后争取到村自来水管网改造、村主路提升改造、河堤项目维修、村亮化工程、村绿化工程、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等30多个项目建设,争取各类帮扶资金360余万元。下一步将打造一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整村发展,让村民和贫困户从中受益。2015年,**村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2016年完成43户脱贫任务,2017年将完成18户脱贫任务,全村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

“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现在搞出了蔬菜基地、油茶基地、脐橙基地等,形成了一园一场三基地,对此村民的积极性也很高,很配合。”**村村主任王加胜竖起了大拇指。“大家都看到了村里的发展前景,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信心,很多在外地打工也都回到家乡参与到其中。” 现在,已经是**驻村的第2个服务年,他2016年当选市党代表,在继续担任**村“第一书记”的同时,近日,组织决定他挂职银河镇党委副书记,他发挥作用的平台更大了,担子也更重了!送别的背影中,**又开始和镇村三名同志讨论起了工作…… 篇三 即使倾其所有,即使身患重病,他依然无怨无悔的奔走忙碌在为村民谋福祉的道路上。即使在弥留之际,他仍不忘叮嘱村干部继续完成年初的规划:“修好两座桥”、“搞好新农村点的绿化、装上路灯”……这就是**,上栗县东源乡上埠村一位普普通通的村干部,一位一心为了“大家”而忘了“小家”的好党员、好支书。

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 1962年出生的**,是上埠村西冲自然村人。多年前他外出创业,并在**市区置业居住,是远近小有名气的“老板”。2006年,因承包了上埠小学的主体建设工程,他回到了村里。看到老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落后面貌,**内心很是沉重,萌生了回乡当“村官”

2018年优秀基层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 2019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2018年优秀基层党员先进事迹材料12篇 篇一 倾注所有的心血和汗水,使一个省级贫困村成功摘掉“帽子”。回顾两年零两个月的“第一书记”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