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寓言》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十六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通过反复朗读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发现每组句子意思相同,但语气上存在差异。
12个生字的认写;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寓言故事。
3、学生自带《新华字典》等学习工具。
4、抄有我的发现内容的小黑板。
2课时。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 juàn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 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 juàn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 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2、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聪明的同学一定能从中明白新的道理。 1、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作答。
理解字意,了解内容。 1、板书亡和牢,问:你能说说关于亡和牢的词语吗?这些词中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
2、板书羊和补,将题目补全: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认真读书,就一定会找到答案。(要引导学生通过争论,运用放到故事中或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名逐节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 出示生字词卡、进行认读,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学生作答。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亡和牢的意思,提示学生可以在文中找依据,可以杳字典或词典,也可以与同伴商量解决。汇报自己对亡和牢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2、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街坊劝告的语气和养羊人的泄气的心情。
3、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养羊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1、学习第1自然段,明白事情的起因。
2、学习2~4自然段;学习第5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3、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领居、养羊人的不同心态及心情;同桌练习讲述这则故事。 交流体会,明白寓意。 指名发言。 1、四人小组交流: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指导书写前6个生字寓、则、窟(示范)、窿(示范)、狼、叼 学生认读并书写。 教学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亡羊补牢》是个短小的寓言故事,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是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时,常常这样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讲故事:古时候有个人想去南方却一直往北走。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1、学生质疑。
2、书空课题。 自读自悟。 1、提出自读要求。
2、设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流利。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商量。 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逐节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读音。
3、指导朗读。
⑴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⑵ 重点抓住最后一段中硬要和越越越越句式。
4、交流: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1、指名认读、齐读。
2、指名读课课文。
3、交流课文内容及不理解的问题。
⑴ 理解把式、盘缠。
⑵ 讨论理解南辕北辙。
⑶ 注意读好人物对话,一个是自以为是、满不在科,一个是不断发问、满腹不满。
⑷ 多种形式朗读,通过理解重点词,体会赶车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以及这个人必然的结局。
⑸ 学生根据评议,同桌再练习朗读,指名全班朗读。
⑹ 练习讲述这个故事,注意把人物语言讲明白。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南辕北辙:硬要─→越越越越
《寓言》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 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 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 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 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 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 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南辕北辙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体会、领悟道理。
大黑板 多媒体课件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 齐读;
⑵ 自由读;
⑶ 个别指导。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 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 角色:坐车人;
② 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 分担角色;
⑵ 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寓言》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本课为两篇寓言故事,其中《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不遵循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1.认识“寓、焦”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5.会写“守、丢”等9个字。
6.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1.认识“寓、焦”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会写“龙、恩”等12个字。
1.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寓”等4个生字。
2、理解“巴望” “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是篇的意思。
二、学习《揠苗助长》,初步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出示课题,正音。
2、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3、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指生读第二自然段(认读词语:筋疲力尽)
说说“筋疲力尽”的意思,读出他的累。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课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呢?
2、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焦急)学生读。
3、体会“焦急”。
(1)找出文中带有“焦急”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2)把句子读正确、通顺。
(3)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样子。
(4)理解“自言自语”。
4、找出文中的其他语句来感受他的焦急。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理解“巴望”:盼望、期望、希望、渴望,朗读句子。
(2)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你从哪个词语中知道的?(好象)
指导朗读:一天,两天,三天,要读得慢,进一步体会文中人的焦急。
四、理解植物生长规律,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1、禾苗长高长大的事能急吗?为什么不能急?
2、植物都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按照一定的生长规律、生长顺序来长高、长大。这可不能着急。
3、揭示寓意,说说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急于求成、违反规律)
五、学习第3—4自然段
1、可是这个人非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而且还非常得意!谁来读读他说的话?
2、喘气这个动作是怎么样的?
3、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这样大口大口地喘气?
4、想想当时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
六、拓展运用寓意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他的儿子,或是他的邻居、朋友,看着枯死的禾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其实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如果太急了,违反了事情发展的规律,反而不会有好的结果。希望大家从文中的这个人身上吸取教训,千万不要干出这样的傻事来。
3、明确“揠苗助长”的意思。
板书:
揠苗助长
着急——拔苗——枯死
急于求成违反规律欲速则不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守”等6个生字。
2、理解“窜”、“乐滋滋”、“整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重点:
1、认识“守”等6个生字。
2、理解“窜”、“乐滋滋”、“整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窜”、“乐滋滋”、“整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书写“守”字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揭示课题,正音)。
三、初读课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指生分段读课文,随机认读生字:窜出来、撞在、树桩、从此、锄头
3、巩固字词
(1)集中出示词语。
(2)出示生字:守、窜、装、桩、此、锄。
4、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1)“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你能找出来吗?
(2)集体交流: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3)守株:整天坐在树桩旁边待:等兔:野兔
(4)连起来说说“守株待兔”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那个人为什么要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呢?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2、原来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啊!请你再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结合文中的句子,谈谈你的看法。
(1)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俩。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抓住“忽然、装、窜、不知怎的”来体会事情发生的偶然。
“窜”是怎么样的动作?
(2)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抓住“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乐滋滋、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来体会种田人的贪心和不劳而获。
随机理解“乐滋滋”,给“乐滋滋”找个近义词。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就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理解“整天”
4、他整天等着,可是结果呢?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到最后,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庄稼又全完了,真是一无所获啊!
5、如果你就是种田人的朋友、亲戚,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6、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脚踏实地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得到收获。
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侥幸得兔——不劳而获——一无所获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守、丢”等9个字。
2、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3、完成《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1、小组内分别讲讲这个故事。
2、派代表讲,师生共同评议。
二、完成课后“读读想想”。
1、自由读读这三句话。
2、能去掉带点的词吗?说说理由。
3、齐读这三句话。
三、指导书写。
1、认读“守、丢”等9个字。
2、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全班交流。
3、教师重点指导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与评价。
三、完成《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的相关练习。
《寓言》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知识与能力:
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趣和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张衡长大以后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结果。启发学生从小养成善于
2023年《寓言》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十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