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室向教学团队的过渡与管理
摘 要:高等院校现行教学组织的弊端、外部学术竞争压力的增大和青年教师比例的增加,呼唤新的教学组织的出现。构建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要有准确的角色认识,在运行过程中还要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团队学习促进教学团队的进步。对高校教学团队的管理宜采取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校现有教学组织向教学团队的自然过渡。
关键词:教研室;教学团队;构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1-0083-02
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启动了“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何谓教学团队,有诸多观点。笔者比较认同的是黄兴帅的解析,是指“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教学团队不是一个孤立的新兴事物,而是以具体的专业建设或课题为载体,实现从教研室或课题组向教学团队的创新性过渡。
一、高校教学团队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绝非偶然,它是摒弃目前高等院校现行组织的弊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新的发展模式。
1.高校现行教学组织存在弊端,呼唤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多延用原苏联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以传统的“教研室”或“固化的学科”为基层教学单位的学术组织模式。
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作上开展协同合作困难重重。主要症结是目前的“教研室”形式缺乏自主性,使得优秀人才在未成长为权威的学科带头人之前难以调动教研室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组织形式过于松散。知识的高度专业化使得基本工作群体之间的联系趋于松散,这样既降低了教研室的内在一致性,又弱化了一般组织具有的秩序超强的结构,使得教研室成为一种松散联合系统。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教研室的发展出现“内卷化效应”,阻碍教学与科研向更高层次迈进,因此,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成为必然。
2.外部学术竞争要求新的组织形式具有协同合作能力
近年来,高校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高等学校评估体系对科研、师资等各方面的要求,使得高校引进的人才学历层次越来越高。根据松下的“横轴”学说,顶尖的人才一般都很骄傲,与同事合作的意识也不强。面对新的外部的学术竞争压力,应该谋求群策群力,共创事业,只
高校教研室向教学团队的过渡与管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