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部分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点明了学校德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但当前学校的德育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学校德育到底问题何在?对策何在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
一
当下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矛盾,我们只有认清和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新矛盾、新现象,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益。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德育方式简单化。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不从学生需求新知识、新观念的内驱力入手,内容陈旧单一。此外,德育方法陈旧,一味灌输,途径狭窄等等,都极大制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不可否认,当前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三)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过多地以他律代替自律,往往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这种现象与学校德育长期以来“重形式,轻实践”的方式不无关联。
二
针对当前德育的现状,我们需要明晰理念,从容应对。
(一)回归生活实际的理念。
以往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际中分离出来,使得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严重失
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与对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