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同时,他又认为:“居于首位的教育是德育。”这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它考虑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德育教育会直接告诉你是、非、丑、美、善,而语文教学不同于德育教育。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间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味,去体会是、非、丑、美、善,对学生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无声的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人的一生,这是其他学科所达不到的。语文教学中的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性的语言,以及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可以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形象生动,富有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从而避免了单一、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体现,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几年前,我县的乔阳中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个名叫杨胜勇的初三中学生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同班同学。杨胜勇家在大山深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个典型的留守学生。平时同学们觉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易怒,很少与他来往。听说案发前,是同班的一个同学与学校周边的几个哥们,每个星期都要求他要按时上交保护费。父母不在身边,受到同学的欺负,又没有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以致杨胜勇心理失调,做出了失去理智的事情。可以说杨胜勇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事件,它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现阶段的社会状况是,学校和家长都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对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
在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危害越来越明显。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压诈骗成为社会的公害。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教育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深刻、沉重的变迁。德育教育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却做得很虚的空话。新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以不可阻挡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没有变化,教师的绩效工资与成绩挂钩,德育教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要切实落实学校德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