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字与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而字的用法(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言文中之字与而字的用法(精)一
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一带)太守。王栽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赣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稻山阴的兰亭宣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盏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宁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蓖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羞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获之来看望自己,暖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羡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文言文中之字与而字的用法(精)二
流年流行辞职,辞职是轰轰烈烈的事,那就得轰轰烈烈的干。记否“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走。” ?世俗的枷锁已然套不住奔走的自由心了。
近日,温州十四中的'美女老师王媚媚一封文言文辞职信,惊呆了温十四中全体师生,也惊呆各路网友大神。
文言文辞职信(兴许有误):
自恃八斗经纶才,囿三尺壅蔽讲台,
空有一具自由身,落樊笼经年复数载,
人字不当头,一切教改只是障眼术,
理想与情怀,终被满纸荒唐教育掩埋。
世间事除却生死,都是小事,人间万象活法万千,却大抵只两种:缚于围城以求苟且安稳,或是遵从内心任无拘无束,我取后者。 此生不羁放纵怎可摧眉折腰?沧浪之水清且远,待我去,放白鹿青崖,逐浮萍浪花,但求拥儿册书,有些余粮,看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任世间破事,去他个娘!
文言文中之字与而字的用法(精)三
篇一:文言文检查 文言文回顾
一、虞世南 (句式) 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江淮大水,” 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5分)
(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5分)
二、朱勔
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既至,赐名“神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5分) (2)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5分)
三、薛奎,为养。
帝尝谓辅臣曰:”奎曰:”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 “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2)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四、杜立德皆爱人事也。
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
“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 以闻。立德言:
“自”
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5分)
(2)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5分)篇二:检讨书(腾骁作) 自省文
部长繁碌之中而阅吾之省文,由是感激。
时癸巳年四月十四酉时例会,因事而缺,未告知君于前日,遂致大祸,君怒,乃使书文以省之,以正视听。
吾请假而有过矣,假而未告亦有过也。学生干部者,众生之模,所以扬善避恶也。人非生而即为贤者,孰能无过?过而不省,其为过也,终不改也。
大祸已致,吾倍感痛绝,乃闭门不语,绝食自省,同窗问之,答曰:吾之过也,自取咎由。观其事,虽为偶然,实以多日松懈于己、涣散于职之必果也。
俗曰:无规矩,难方圆。规、矩,校方圆之器械也,实喻法度。遵其法度,吾等之责,不守,则终不成器,祸苍生,害百姓,遗憾千年,万世唾弃。
想吾十载求学,微与作为,今求学于徽韵书香之地,受教与博思广学之贤,朱红门前不再旧宅,同窗之下又添新欢。尝闻高校甚闲,遂寻仁义之事,乃进生活部。
初进部门,君曰:进我部者,当铭者如三,责任、义务、效率,今吾以失责、不义、无效臭名于时日,不想君未以重责处之,仅以书省尔。
亦知学生会,校与生之连纽,取于生,用于生,亦自有其规制,于请假之事,前日告知部长,获批方允,然吾不遵其制,曰:不接,已告天一。君不闻,易位思之,感慨倍加。 今几笔陈辞,汁脑即尽,若省之不彻,悟之不深,请予海涵,俯求指点。
腾骁 雅正
2013.4.18篇三:文言文过关检测 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检测卷
一、背诵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3)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离骚》) (4)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5)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 (6),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7)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8)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9)钉头磷磷, 。(杜牧《阿旁宫赋》) (10) ,靡有朝矣。(《诗经·氓》)
二、课内文言(18分,每题3分)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作《师说》以贻之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可胜道也哉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④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 ⑥生死而肉骨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六王毕,四海一 ⑩李牧连却之
a、①④⑩/②③⑦/⑧⑤/⑥⑨ b、①④⑧/②③⑥⑩/⑤/⑦/⑨ c、①④⑧/②③⑦/⑤⑥/⑨/⑩d、①④/②③⑥⑦/⑤⑩//⑧⑨
4、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④梁,吾仇也
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⑥其势弱于秦 ⑦痛哉斯言
⑧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⑨何以谓之文也
a. ①⑦/②⑥/③⑤/④/⑧/⑨ b.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 d.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约为婚姻
6、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时矫首而遐观 ⑤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⑧距关,毋内诸侯⑨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a.①②③⑧⑨ b. ①②④⑥⑧ c. ①②③⑥⑦ d. ①②③⑥⑧
7、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樊哙从良坐
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三、课外文言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9—12题。(21分)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东都选事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 而君幸于赵王 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尔车来,以我贿迁。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3分)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b.②④⑥ c.①③⑥d.①②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3分)
(2)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3分)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5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 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特立:与众不同
1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府史之所蹲伏 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3分)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分)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当王熙凤等人来到怡红院抄检时,别人都打开箱子接受检查,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抓着底子,朝天往地一倒,将所有之物全部倒出。(《红楼梦》) b.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门子为劝阻贾雨村捉拿薛蟠,递上护官符,并对贾雨村说了上面这些话。(《红楼梦》) c.风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宝钗过生日请戏班唱戏,十分热闹。其中一个小戏子长相似黛玉;众人明白,却只有心直口快的湘云说了出来。宝玉对湘云使了一个眼色,让黛玉和湘云两人都恼怒起来。(《红楼梦》) d.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比黛玉更得贾府上下喜爱。这令黛玉感到了一丝不平,因此经常与宝钗闹别扭。(《红楼梦》)
e.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黛玉晚上亲来怡红院看望宝玉。由于晴雯正闹脾气,且又没有听清黛玉的声音,烦躁得很,没有开门。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自己更觉无趣,直到半夜才睡下。(《红楼梦》) 19.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的一段描写。请简述接下去发生的故事。 (2)“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 上面是王熙凤答应净虚老尼的话,请简述这件事的起因、结果。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2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从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 是“□□□□” “□□□□” “□□□□”(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4个字)。(3分)
(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五、写作(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我小时候)北京的茶叶店几乎只卖花茶,整齐划一的几溜清一色碧绿的大铁皮方桶,柜台上放着一摞事先折去一个角的包装纸,旁边还有一大团土黄色的纸绳;每位顾客调好自己的茶叶后,售货员就麻利地抽一张包装纸垫在秤上,称好包装捆绳计价找钱,一气呵成?? 也不知道从哪一天起,茶叶开始改良包装,传统茶叶店多少代人留下的包装手艺一天天地消失,千年以来的茶叶销售包装文化竟最终成为记忆。恶俗金属纸分装,纸盒内衬丝绒外加木盒,更有甚者还搁一皮套,把个清心解忧的茶叶打扮成八大胡同的窑姐一般招摇。我每一次撕开这艳俗的茶叶袋都会厌恶反感??那个难以消融的小袋,扔在哪都对不会地球,人类发明这种非自然的东西对自己能有什么好处呢? 要求:(1)拟题须包含“包装”二字;(2)符合文体要求;(3)角度自选,立意自定;(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1.略
2.d(a以:前句是连词,表并列;后句是连词,表目的。b其:前句是指示代词,那个;后句是第三人称代词,他(自己)的。c何:前句是副词,与“其”连用,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后句是疑问副词,怎么。d都是连词,表并列。)
3.b、4a、5a、6d、7a、8.b (动词,感恩。) 9.c (c介词,把、将; 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b介词,通过;连词,于是,就。d表感叹语气;形容词词尾。)
10.a (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
11.c (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12、 (1)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文言文中之字与而字的用法(精)四
螳螂捕蝉文言文及答案
【篇一: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
s=txt(一)细柳营
答案: 一. 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1.①已经 ②刚才 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 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①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的态度感到吃惊。
②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的不理解。 4.①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作了评价,一褒一贬的对比出自皇上之口,不仅有着鲜明的艺术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周亚夫“真将军”风采的认识。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答案:1.①?的样子。②为什么。③同意,赞同。④哪里,哪一点。2.諠 是 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答案:1、 尝(曾经) 术(方法) 过(超过) 疵(弊病)
2、(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 此指欧阳修)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 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 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四)墨池之上
答案: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②董遇诲人不倦)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答案:1.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2.(1)代老妪(2)代以前学过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4.铁杵磨针。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六)《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1、 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 b ⑵ a ⑶ a ⑷ d 3、 a
4、 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 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七)不食嗟来之食
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八)锡饧不辨
答案: 一、 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迎求” 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2.“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诧异。
二、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离开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距离) 叩其故(问 ) 叩石垦壤(敲打 )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竟) 殊不沾污(很;甚 )
临煎加锡一块(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三、“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篇末点明中心:批评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之人。
(九)邹与鲁哄
答案:一,回答: 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回答 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3.艰难困苦的岁月。。。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十)卖柴翁殴宦者
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 (之,代词,指柴)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之,代词,指农夫 )
(3)今以柴与汝 (以,介词,把 )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 以,介词,用 )
(5)我有父母妻子 (有,动词,表存在) (6)我有死而已 (有,副词,只有 )
2. 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宦者”和“宫使”对百姓都是残忍的掠夺,手法都是一样的,用没有什么用处的绢代替货币。对这两个人物,作者都是用行动描写的方法来加以刻画。
3.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汝,尔。
(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答案 1.但是 大户人家 报酬 对??感到奇怪
2.d(表承接,译为“并且,而且”;其他三项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
3.c(“来”,其他三项可译为“用”、“拿”)
4.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5.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十二)挂牛头卖马肉
答案 一.原因是:向外宣布禁止,而自己不止,庶民当然继续效仿,渐成风气耳!启示:(1)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 (2)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
二.翻译(略)前者喻指在宫外不许女人穿男人的衣服,后者喻指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 。 (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 人们把“悬牛首于门而求卖马肉”转化为“ 挂羊头卖狗肉”,用来比喻表里不一致的虚假作风,以好的名义做招牌)
三.b 四、1.禁止 2.王宫内 3.??的人 4.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
答案 1、c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3、人之情(人的思乡之情)
4、 c 5、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答案 1、从??以来;吃;去掉;想。 2、d
3、第一个括号填 我,第二个括号填其,它(代词,代菱)
4、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5、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十五)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
答案 1、蒲松龄;《狼》《山市》
2、第一段: 高度评价。 第二段: 生活状况 。第三段: 积累素材。 第四段: 成书时间。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① 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十六)螳螂捕蝉(《说苑》)
答案;1、伐 (讨伐 ) 旦(天 ) 子(指年轻人 ) 延(伸长 )
2、(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字:句:( ) 看不到加点的字无从回答(2)如是者三旦.字:句:( )
3、(1)[螳螂 ]欲取蝉,而[螳螂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2)[ 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1)《螳螂捕蛇》写了 螳螂 和蛇 两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比喻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战胜强者(2)《螳螂捕蝉》写了蝉 、螳螂 和 黄雀 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不要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看不到画线的地方
(十七)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
答案1、(d) 2、翻译:学习,是为了求得上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和轻视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象对仇人那样恨他,象对鸱枭那样讨厌他。象这样以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答案 1、在文中找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汝乃枵腹而营口。
2、口吐经纬(蚕丝)遂为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
3、(1)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带花纹的织品)(2)为人谋则为汝自谋(为自己打算 )
4、(1)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它们)(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东施)
(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偷鸡者 )
5、(1) 蛛:利己不利世 (2)蚕:利世不利己
6、作者赞扬蚕的无私,高尚和奉献精神,批评蜘蛛的冷血和残忍 =从感叹社会上这种人太少了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阅读提示] 本文以利世不利己的蚕和利己不利世的蜘蛛相对比,讽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十九)答谢中书书(节选)(陶弘景《陶隐居集》)
答案 1、俱(都) 沈(沉潜) 竞(争相)复(再) 2、( d)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徙焉(搬迁到这里) 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 辄(就) 遂(于是)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补出省略成分)。(王充)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d)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 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 ② 反归取之。 (反同返)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1)反归取之(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尺码) 缺少第四题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提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制作) 缀(点缀) 饰(装饰) 还(退还)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他的。代词)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他的)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种行为。代词) 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她的)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 楚人: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② 郑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
[提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二十三)齐庄公出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不量力而轻敌: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
(2)此为人:如果这虫子是人
2、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看见一只小小的虫子举起双臂阻挡车轮前进。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螳臂当车,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二十四)予产不毁乡校
一、对待百姓的议政,子产和然明的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导/毁
二、解释加点的词。1.郑人游于乡校 (休闲聚会)2.以议执政之善否 (来) 3.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 (减少)4.譬之若防川也 (堵塞)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毁乡校?为什么不把乡校毁了。 2.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3.吾闻而药之也。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四、子产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因而显得形象贴切,浅显易懂。
(二十五)河中石兽
一、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二、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c)
三、分析最后一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引人深思。
四、翻译第三段。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笑着说:凡是掉进河里的石头,应该到上游方向去找.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而重,泥沙的特性松而轻,水流不能冲走石头,而反激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被冲激面的地方侵蚀泥沙,形成陷坑,越激越深,深到石头底部半边悬空时,石头必然倒进陷坑.像这样再次侵蚀,石头就再次向前滚动,如此一再翻滚不停,石头就会逆水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沉落的深处去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二十六)良马对
一、选文中岳飞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马的优劣的?饮食/精力。他认为“致远之材”和“驽钝之材”的区别是什么?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寡取易盈,好逞易穷。
二、 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c)
三、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然非精洁不受 (然而) 2.若无事然。 (的样子)3.不幸相继以死 (而)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
(二十七)胸有成竹
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
1.而节叶具焉。(呀)(肯定) 2.岂复有竹乎(呢)(反问)3.少纵则逝矣 (了)(感叹)
4.苛政猛于虎也 (啊)(判断)
三、 解释加点的词。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幼芽) 2.岂复有竹乎 (再)
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添加)(堆叠) 4.以追其所见 (追索)
四、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二十八)借书速还(宋濂《黄生借书说》)
1、与“非学无以致疑”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义。
①余劝时即嗜学。 (a)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③余因得遍观群书 (c)
【篇二: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
ss=txt一、鹦鹉救火
③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
④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
⑤⑥⑦“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注释: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④濡羽:沾湿羽毛。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便离开了。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待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遇火灾,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字。
①鹦鹉自念( )
②然尝侨居是山 ( )
③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
②天神嘉感,即为雨灭火。
3、你认为天神被鹦鹉的什么所感动?
4、读后此文你有何感想?请要说说。
参考答案:
1、①思 ②曾经 这 ③ 离开2、①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弄湿自己的羽毛。②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3、天神被鹦鹉的这种重情义的行为所感动。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帮助的。
二、郑人逃暑
①②③④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
⑤⑥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
夕矣。(节选自《苻子》)
【译文】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①②
【阅读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2)其阴逾去() ..
(3)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4)而其身逾湿( ) ...
2、解释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移动(2)离开(3)逃暑:避暑,乘凉(4)逾:同“愈”,更加。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
①②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
③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
④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
(2)及孟子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3分)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1)离开 (2)等到,至。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节选自《杨时传》)
【译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小时侯特别聪明,能写文章。稍长大后,专心学习经史。熙宁九年,考中进士。当时河南的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讲宏伟独到的孔孟儒学。在熙、元年间,黄河、洛水流域的学士都去拜师。
10.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理解其用法。
(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2)德望日重:
(3)吾道南矣: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请你用文中的具体文字说明杨时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1)师从,拜某人为师(2)一日日,一天天地(3)向南
11.(1)(杨时)从小就异常聪颖,能写文章。稍大一些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
(2)杨时当时调动官职,但没有前去赴任,而是到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颢,相处非常愉悦。
(3)那一天拜见程颐时,程颐正偶然闭目养神,杨时便与游酢等人侍立在旁边,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看看门外积雪已有一尺深了。
12.从以下三句中可以看出: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四年而颢死,时闻之,
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
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如“韦编三绝”。
五、《楚人隐形》解读
①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
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
②③④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
⑤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注释】
1、写出下列各句子中“以”字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2、翻译语句。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对面取人物
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答:
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答: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
1、(1)凭借。(2)来,连词。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着的叶子可用来隐身。(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3、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5、“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6、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6、一叶障目。
六、楚子发母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曰:
①“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
②③④军朝夕刍豢黍粱。”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
⑤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
⑥⑦⑧战自五也。异曰,有献一囊糗鞴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刘向《列女传》(节选)
【译文】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子发母亲问使者:“士兵们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母亲又问:“那么将军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子发打败秦国归来,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
文言文中之字与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而字的用法(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