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
一、 对外开放历程回顾
1、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
我国30年对外开放走过不平凡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沿海开放为重点的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1)。这一时期,通过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开放广州、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等探索实践,为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试验田和发挥了先锋带动作用。二是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阶段(1992-2000)。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扩大开放的新阶段。对外开放地域继续向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推进。我国确定了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先后提出了“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科技兴贸”等战略,对外经贸合作实现较快发展。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开启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这一阶段,我们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2、对外开放的成就
(1)从经贸小国成长为经贸大国。1978年到2017年,我国对外贸易从206亿美元增长到2.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7.4%。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六年内实现翻两番,世界排名一年上升一个名次,2017年出口排名上升到第2位。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从1992年起连续16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合作也不断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179亿美元。
(2)开放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过去3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4%,吸收外资年均增长17.1%,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7.4%,对外开放各项指标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外开放还扩大了社会就业和税收,其中对外贸易吸纳的直接就业达8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就业达4500万人。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还有效缓解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技术管理缺口、市场需求缺口和能源资源缺口,促进了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开放推动了国内体制创新。30年来,对外开放在为经济发展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更带来了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理念,为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从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到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吸收外资的实践,再到加入世贸组织,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开放尝试和点点滴滴的创新,推进了国内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户籍制度、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等一系列改革,降低了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不断激发出强大的内在活力。
(4)开放促进了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30年来,我们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双边、区域和多边互利合作,利益交汇点不断增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本身也成为全球和地区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相关各方因分工深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而共同受益。与此同时,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在WTO、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八国集团会议等各种国际组织中,中国的参与和声音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正努力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制定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3、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1)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外贸摩擦不断。2017年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使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总体偏高的情况下,
1
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市场份额,仍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发达国家层层设置贸易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17年,中国共遭遇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92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2年增长了18%,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约占2/3。2017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27起贸易救济反倾销调查,同比增长23%,其中美国对中国多个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从产业领域看,钢铁产品是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发达国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设限的势头没有根本缓解,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摩擦时有发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构想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