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谣心得体会怎么写 运河谣心得体会怎么写300字(八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运河谣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裁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具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实令人忧虑。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原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因此,更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物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运河及其沿岸相关古迹不仅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河堤决口,泥沙淤塞,部分河段缺水,大运河已经是衰败不堪。
b.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大运河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
c.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常被随意改拆。
d.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b.从开凿时间和规模上看,大运河是世界同类工程所无法企及的。
c.部分河段借用天然湖泊和河流,影响到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位。
d.大运河的文物价值至今没有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肯定和保护。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利于提升沿岸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传扬其“古代文化长廊”的美誉。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c.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d.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历史上极具内河文化特色的大运河将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
试题答案:
5.d 6.c 7.a
5.解析:原文第五段最后一句是说“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而不是“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6.解析:原文第五段说“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的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由此得知“部分河段借用了天然的湖泊和河流”产生的后果是“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而不是“影响到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位”;而原文谈的是如何保护大运河这个文化遗产,所以影响的不是“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位”。
7.解析:b项中“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的推测无中生有;c项中“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是说”大运河及其沿岸相关古迹应在南水北调工程得到有效保护”;d项中“将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错误,不能从原文中看出一定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
对于运河谣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1、 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比喻句。
4、 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 感知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发明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 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 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身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7 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3、 指名读, 生评议。
14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对于运河谣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文段一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便于北上伐齐,开通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邗沟,用来运兵运粮。此后,秦、汉等朝都政整治改造过运河。因魏晋时期长期南北对峙,人民在思想、文化上差异极大,粮、煤等物资南北分布也极不均衡。所以,隋统一全国后,为调和南北差异,同时解决调兵速度缓慢的问题,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长达多千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文段二
由于各段河道水位、水流等有很大差别,开凿运河需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例如水位高度差的问题。大运河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形成了达 40米的水位落差,船行进的动力不够,无法直接通过。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工们摒弃了河道直上直下的设计,而将运河修成“之”字形的弯道。因为弯曲的河道可以拉长船只航行的距离,减小船只在航行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船只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这种科学的设计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文段三
当年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大业,更为了满足他下江南游玩的私欲,不断加快开凿进程。在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中,隋炀帝对征调的河工极其苛刻。他曾派人将木鹅从上游放下,如若搁浅,就会严惩甚至杀害负责施工的河工。运河通航后隋炀帝每年都要乘龙舟游江南,耗费无度,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如此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唐代诗人胡曾有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大运河开通后,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客商云集、贸易繁盛,成为运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它吸纳了吴越、齐鲁等地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具有多样性与包容性统一的特点。大运河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唐代诗人皮日休发出感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7.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夫差与隋炀帝开凿运河有哪些相同的目的。(2分)
18.现代人在修建公路时,遇到山丘,经常采用环绕式的盘山公路。借助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解释建筑师这样设计的`原因。(2分)
19.由胡曾与皮日休的诗可知,自唐时起,人们对隋炀帝修大运河的看法就有“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之说。阅读文段三,请写出支持这种看法的依据。(4分)
(1)“罪在当代”:
(2)“功在千秋”:
20.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大运河具有 ① 、 ② 、里程世界第一、 ③ 和作用巨大等方面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7.便于南北物资运输;满足军事需要(共2分)
18.答案示例:盘山公路可以拉长车辆行驶的距离,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车辆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从而解决车辆因动力不足而无法直接翻越山丘的问题。(共2分)
19.(1)赶工期,对待河工严酷;乘龙舟游江南,致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共2分)
(2)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共2分)
20.历史悠久,沟通五大水系,科技含量高(共3分)
对于运河谣心得体会怎么写四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1课时。
一、导人激趣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图,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洒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 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
对于运河谣心得体会怎么写五
今天,将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结束了,收获良多。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
运河谣心得体会怎么写 运河谣心得体会怎么写300字(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