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一处自然景物 一处自然景物的演讲稿(7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91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处自然景物(精)一

春天,一阵春风拂过,一阵细雨飘淋,大自然显出生命的气息,小草愤怒的钻出土壤,一股不钻出来不罢休的气概;小花也发出嫩芽,长成鲜艳的花朵,尤其是迎春花,每逢春天来临,迎春花总是第一个冒出嫩芽,开出小花,那些花骨朵有的才一点点,有的长得非常大,有的含苞待放,即将绽开灿烂的笑脸,有的已经完全开放,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开放,真好看。全部开展后,形成一个大半圆,那样子真可爱。

春风拂过的地方,都是鲜红嫩绿,吹过柳条,那本已被冬天冻的坚硬的柳条,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变得柔软,嫩绿,还长出了几颗小芽,这些嫩芽真可爱,等长大以后,就会飘下柳絮来,这些柳絮真调皮,光爱到人的耳朵和鼻子里串门。

大自然的植物很奇妙,大自然的昆虫更奇妙。

每逢春天来临,大地回春,非常温暖,这些奇妙的小昆虫就苏醒了,到处乱爬,给大自然添上了活泼与生气。蜘蛛苏醒了,但是各种害虫也苏醒了,蜘蛛就要完成他的使命消灭害虫蜘蛛要找一处好地方,把网织的结结实实的,让各种害虫上钩,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害虫为自然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蜜蜂醒了,就又开始在自然中辛勤劳动了,到处采蜜,酿蜜,不辞劳苦,真可谓是人罗隐说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别的昆虫都醒了,蚂蚁能不行吗,蚂蚁也和蜜蜂一样,每天辛苦劳作,到处找食物,这就像农民伯伯一样,不辞辛苦的劳动。

大自然这么奇妙,生命就是这么奇妙。

一处自然景物(精)二

1、实习目的:了解瑞晶洞形成过程,并加深对课程中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内容的理解。

2、实习区位置:临安市内的瑞晶洞是一处地下石灰岩溶洞,发育在5亿年前的晚寒武纪,洞口向南,洞体按自然组合划分为七厅。

瑞晶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3、瑞晶洞中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及形成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

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构造,加深了对课程中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内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当然还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应该与老师多多探讨,这样有利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一处自然景物(精)三

为了配合自然地理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知识有更加感性直观的认识,我们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10级的同学们在高老师、郭老师和卫老师的带领下,到西部进行了为期13天的自然地理实习。

本次暑假实习从8月7日开始,从山西师范大学出发,途径杨凌镇、西安市、兰州市、青海省、中卫市、银川市、包头市,经过了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地貌单元。到8月20日结束,返回临汾市。主要认识了崩塌地貌、堰塞湖、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背斜、向斜、断层、草原、沙漠等,不仅使我们见识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和壮观,也使我们对已学过的地貌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1、翠华山崩塌地貌、冰洞与风洞、堰塞湖翠华山是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

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

2、刘家峡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所谓“红层”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3、青海省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到200万年前形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胡。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于是青海湖逐渐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4、中卫腾格里沙漠、草方格沙障

中国第4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106°。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民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

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动沙丘占93%,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为10至20米,主要为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新月形沙丘分布在边缘地区。高大复合型沙丘链则见于沙漠东北部,高度约50至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与湖盆的边缘,其上植物多为沙蒿和白刺。在流动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芦苇、沙拐枣、花棒、柽柳、霸王等,生长较巴丹吉林沙漠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岗地区还有大片麻黄,在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天然胡杨次生林,头道湖、通湖等地,有1949年后营造的人工林。

腾格里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终年盛行西南风,主要害风为西北风,风势强烈,风沙危害为主要自然灾害,但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潜在优势。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在中国的典型应用是宁夏的沙坡头的治理,其治理的起因是为了保护此地铁路线(如附近的包兰线)免受沙漠淹埋。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但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

大学的第一次长途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自然地理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学会基本的考察报告的写法,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处自然景物(精)四

县教育局及公安局组织了全市中小学生安全负责同志为期3天的“校园安全培训”班,我对此次培训印像非常深刻,深觉肩上的责任进一步加重。在此,我谈谈个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特别是12·2重大煤气中毒事故以来,我校认真贯彻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题会议精神,“提高自我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对家长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此,我校确定了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以树立安全意识为主线,以强化层层管理责任制为核心,以落实具体措施为重点,及时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校园内安全隐患,努力创建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整改迅速、环境安定、校风良好的安全文明校园,确保学校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中稳步发展。

为确保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我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实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领导加强了有关人员的安全工作责任心,真正使学校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杜绝了责任事故的发生。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统一指挥、协调各班工作的开展,第一时间传达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任务和要求;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一线安全管理,明确分工和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带队、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将校园安全工作实绩与各班级和教职工学期评估相挂钩,实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确保了各项安全工作落在实处。

二、强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提出要树立六种意识、开展“七防”教育、克服四种疏理、坚持“四不放过”、营造“四讲”氛围。六种意识:即“大于天”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第一”意识、“防范”意识、“共管”意识;开展“七防”教育,即防盗、防火、防震、防溺水、防触电、防交通事故、防食物和煤气中毒等教育活动。确定每学期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宣传周”,并举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赛、作文比赛、安全教育讲座、安全专业知识竞赛等。

假期中我们也不放松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期放假前夕,我们都印发致学生家长公开信,让家长注意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严防学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克服四种心理,即“凑合”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粗疏心理;坚持“四不放过”,即问题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责任不明确不放过、问题处理无结果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甚至提出了对安全工作要小题大做、捕风捉影,保持对安全工作的高度敏感性;营造“四讲”氛围,即利用横幅标语、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使我校的每一个角落不流一处死角。

通过这些丰富多采的安全教育活动,师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切实措施,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开展创建安全班级、安全办公室、安全计算机室、安全家庭活动,认真落实“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坚持“从细微处着眼,从最小处抓起”的原则,加大安全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严防细查、速改快整,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进行校园安全整改,覆盖了学校所有办公地点。完善值班预案和节假日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了学校师生财产和生命安全,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和谐、持续、稳定地发展。

四、建立各种报告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1、建立安全工作日报告和安全整改通知书制度,制定了《学校安全自查范围》。

2、重大伤亡事故报告制度。凡是学校师生非正常伤亡事故或重大安全事故,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发生的事故应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及时查清原因,对事故责任者给予严肃处理,事故善后事宜应及时妥善处理。对发生事故不上报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严格校规校纪,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严肃帮教、处理,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总之,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严明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使学校安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五、突出学生安全重点,抓好学生安全管理

1、严格门卫制度,加强值勤值班,严格校规校纪,强调学生进入校园(包括节假日)不能骑车,学生进出校门时均有学生文明礼仪岗在校门口进行检查。

2、加强课间管理,课间、中午安排有一名值日教师到各班巡视,杜绝学生在课余时间滋生事端。

3、进一步发挥校外辅导员的作用,邀请校外辅导员经常性的到校对学生进行法制及安全知识的教育。

4、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

5、加强交通安全法规教育,经常性的进行交通安全常识讲座,教育全体师生注意交通安全。

6、加强对学生防煤气中毒、防食物中毒的安全教育。

7、定期联系家长,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家长对安全工作的认识。

总之,在学校要创设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安全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工作。才能建立“平安、和谐校园”。

一处自然景物(精)五

早晨,我们到学校集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远近闻名的九龙涧。

进了九龙涧大门,一处处妙不可言的景色,吸引着我的眼球。

两旁的树,真奇啊!看这棵,参天大树,直冲云霄;看那棵,婀娜多姿,好似一位仙女,跳着动人的舞蹈。看这边,树叶浓密,一片葱郁,如一把撑开的巨伞,遮住刺眼的太阳,带来阵阵凉风。看那边,红色一片,衬着蓝天,像火苗在欢快地跳跃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河边的柳树披着长发,在微风中跳着柔美的舞蹈。

昨夜的雨给九龙涧送来了悠悠温情,洗尽铅华,也使得今天的树木更加苍翠葱郁,花儿也更加娇艳欲滴。一团绿叶上,有着白色的小花,像铺了一层白雪。雨后的槐花,虽不能完全展现它的芬芳,但也足以让我们沉浸在淡淡的花香之中,那一串串似风铃似的白色,更展示了它的纯洁高雅。

九龙涧因九处水域而得名,河水清清,蜿蜒至密林深处;湖水悠悠,春风拂过,水面上扩散出一道道涟漪。

这么多的景色,到处都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可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石缝间的小草。

啊,一棵小草,在黑暗中,冲破坚硬的土层,没有人为它松土,没有人为它施肥,没有人……可它依旧迎着光明,不屈向上。纵然经过烈日暴晒,历经风吹雨打……可它依然生机勃勃,茁壮成长,因为它自强不息,因为它热爱生命……一个石缝间的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

这次远足,让我深深地记住了大自然的样子。

一处自然景物(精)六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这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与肮脏为伍,与细菌为伴。苍蝇不仅自己脏,还想方设法玷污人类的食物。可是,就是这个干不尽,杀不绝的龌龊无赖却堂而皇之地上了一个国家的钱币,而这个把苍蝇搬上钱币,给了苍蝇无上尊崇的国家就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优美的让人羡慕,洁净得令人吃惊的国家。为什么澳大利亚人会把苍蝇弄上他们国际50元面值的钱币上呢?

原来,澳大利亚的苍蝇也曾经生活在污秽不堪的地方,大勤劳的澳大利亚人把苍蝇赖以生存的藏污纳垢之地统统消除殆尽,从城市到乡村,从山谷到河畔,举目是云朵般的鲜花和地毯一样的绿草。世代生活在脏环境里的苍蝇,骤然失去了家园,在这个国家,它们再也找不到一处肮脏的栖身之所。

让它们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但为了活下去,它们不得不痛苦地改变了饮食习惯。苍蝇的先辈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找到了新的食物,可为了活下去,它们开始对新食物植物的浆汁不习惯,只好边吃边咒骂这难吞的东西……就这样,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生在澳大利亚的苍蝇饮食的习惯于变得与高贵的蜜蜂一模一样,采食花蜜。同时,苍蝇也承担起蜜蜂的职责—为庄稼和树木传授花粉。

丑陋裂变为美丽,肮脏转变为洁净,低贱升华为高贵。澳大利亚的苍蝇从被人唾弃的泥沼中奋力爬出来,摇身一变成为可爱的小天使,受到人们的亲眯和尊崇。

苍蝇成为澳大利亚人的骄傲,澳大利亚人当然越来越喜欢苍蝇。

这小小的生灵为他们的美好生活贡献巨大,于是,他们让苍蝇翩然飞落到国家发行的50元钱币上,让人们永远记住苍蝇为这个国家立下的功勋。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的,上的,澳大利亚的苍蝇不就是一个美好的例子吗?还有很多很多的这样的例子,它们都在无声贡献着,无声的在为大自然添上一道道亮丽的光彩。

人类,不应该征服自然,让那些“人定胜天”的思想远去吧!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定会呈现出一道道美妙的光彩,让世界更加的绚丽。

一处自然景物(精)七

摘要: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阐述了乡村幼儿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户外体育自然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225-01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1因势利导,创设优良的户外体育活动场所

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优势,要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改善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回归自然,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1.1依托自然资源,优化活动设施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乡村有着更为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园内体育活动场地的创设可以依托自然资源进行改建优化,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在适宜高度的大树上垂下麻绳便成了一处攀登设施,孩子大胆地往大树上攀爬;在大树上垂下一些高高低低的麻绳,挂上小球便成了一处跳跃设施,孩子们可以选择适宜高度的小球进行跳跃抓取的游戏;将横倒的树干放置于场地上,便成了一处平衡设施,孩子可以通过站或爬等方式平衡地通过“独木桥”……

1.2走进自然乡野,解放活动空间

《纲要》指出“要重视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乐趣”。孩子们是好奇好玩的,多彩多样的自然资源会激发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游戏,田野中的小水渠会变成需要跳跃穿梭的大河,突起的田脊会变成平衡场地,泥土中的石头也会变成“宝藏”……孩子们在创造性的游戏中既发展了身体的各项技能,又提高了创新精神,体验了体育活动的乐趣。

2就地取材,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材料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育和玩具”。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材料资源,泥土、稻草、麦秸、棉花、玉米秸、竹子、柳条、丝瓜筋、木桩等材料,有效利用这些天然环保的自然材料更能丰富孩子们的户外体育活动。

2.1有效利用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的投入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搬运的游戏中投入木桩和石块,在搬运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和上肢力量;又如在跳跃活动中投入蛇皮袋,帮助幼儿体验别样的跳跃感受,发展集体平衡性;再如在投掷游戏中投放丝瓜筋,柔软的丝瓜筋可以保护孩子的安全,也能帮助孩子练习投掷长条状物品的技巧。

2.2智慧改造自然材料

对自然材料进行适当的改造能使之更符合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需要,吸引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以稻草为例,将稻草做成草球,孩子们可以用他进行推、滚、踢等游戏;将稻草做成草垫,安全又舒适,孩子们可以进行爬行翻滚的游戏,必要时也可作为安全器械使用;将多根稻草棒组合在一起可以制作成跨栏,进行钻爬或跨越的游戏……孩子们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能发现自然材料的重要作用,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的良好品质,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3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

乡村的传统习俗保留较多,乡土民俗是巨大的文化财富,乡村幼儿园应该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民间游戏资源,借鉴和引用乡土体育游戏项目。教师应當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在挖掘乡村户外体育活动的特色的同时,丰富传统文化民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1将生活内容带入户外体育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生活即教育,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需要结合乡村所特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提供乡村生活用具开展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如踩水车,幼儿能在踩水车的过程中发展下肢力量,也能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提供小铁锹,幼儿能在种植的过程中发展身体机能,也能体验劳动的艰辛;提供小扁担,鼓励幼儿在挑担的过程中体验角色扮演的趣味,发展平衡能力……

3.2将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

乡村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体育游戏,乡土气息浓,趣味性、娱乐性强,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需要将传统的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多数民间游戏材料简单,玩法有趣,不受场地的限制,既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适宜地引入民间游戏,如“撞钟”、“跳皮筋”、“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丢手绢”等。教师也要允许和鼓励幼儿对既有的民间游戏材料和玩法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将不仅仅起到锻炼幼儿体能的作用,还会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体裁衣地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处自然景物 一处自然景物的演讲稿(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