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里健康教育
摘 要: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均逐步走向成熟阶段,他们已经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拥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步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且处于关键的学习阶段,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为此,高中班主任应当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关键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1做好个人工作,学习心理健康理论基础
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5至18岁,独立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需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自己做起,做好他们的榜样,提升个人人格魅力,使其乐于接受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做好个人工作十分重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服心理,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意义。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所有工作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高中班主任需真心奉献自己的爱心,除完成本职教学工作之外,还应关心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态度和掌握情况,以及心理状况,每周至少开一次班会,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询问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使其充分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心理关怀。同时,高中班主任应当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巩固个人基础,灵活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德育教育技巧和方法,可以清晰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且做出正确判断。之后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用恰当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波动进行有效调整,让他们以高效、稳定、乐观的心态学习文化知识。
2高中生经常会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高中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较多,面临的高考压力较大,加之在课余时间报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班,使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心理,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另外,部分课业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忽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学习退步的学生,批评指责较多,安慰鼓励较少,使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变得比较孤僻,暴躁。长此下去,使学生与家长、教师的关系较为紧张,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心声,容易自暴
浅析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里健康教育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