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活动心得体会精选 家乡文化搜索活动心得(九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文化寻根活动心得体会精选一
立刻就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这让我不禁想到战国末期的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我想大家必须都吃过粽子,赛过龙舟吧,可你们明白这些习俗的来历吗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一向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齐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之后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所以,每年过端午节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除了端午节以外,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的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我至今还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买来许多色彩鲜艳的彩纸,让我自我学着剪纸,每次剪完了,不论好不好看,我都会把它们贴在窗户上,长大以后,我才开始慢慢了解到剪纸真正蕴含的含义,原先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之后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唐朝的李商隐以往为剪纸写过一首诗是“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其实,剪纸是一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的手工艺术,我想,能把剪刀运用的如此灵活的手也必须不是一双平凡的手。
我们此刻都住在舒适而又安逸的高楼里,可是在我们的国家还有一些民族住的是和我们截然不一样的建筑,土家族的吊脚楼,我想大家必须不陌生吧,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俭土地,造价较低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等等,相传很早的时候,湘西一带的土家人搭起一些茅草屋居住,砍草犁地,在烧荒之后的土地上种庄稼。这一带古木参天,荒山老林里有很多虎豹豺狼,蛇和蜈蚣到处爬。由于人们惧怕野兽,就烧起大火,还在火堆里埋竹节燃烧,野牲口看到明晃晃的'大火,吓得不敢靠近,然而蛇虫蚂蚁却不是很在乎这些,常往屋里钻。有个老年人想出一个主意,他喊一些后生砍树条子,像扎木排一样,在草棚子旁边的树上绑起架子,铺上野竹子和细树条,再垫一层树叶和茅草,顶上支起茅草顶篷躲雨水。人睡在树半腰上,蛇虫蚂蚁就不大容易爬上去。可是,放在地上的食物被虫子爬过后,人吃了又呕又泻。这个老年人又想了个办法,叫后生把一块块大岩板拉上树,放平,再垫上一层黄泥,然后在上头支锅弄饭,这样粮食就不会让虫子爬了。老年人的办法很快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人们都照这个办法去做,在大树半腰间搭起大大小小的茅草棚,住在上头,脚是吊在半空的,民间就叫它为“吊脚楼”。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而身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做的就是把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
推荐文化寻根活动心得体会精选二
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据《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
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人们为取吉利,称为白鹿城或鹿城。
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温州历代人材辈出,在学术、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时期,学术上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我国学术史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文学方面,诗坛上出现了"永嘉四灵"诗派;戏曲上首创了"南戏"这种民间戏剧形式。南宋熙祐年间,医学家陈元择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创立了永嘉医派;两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杰出人才,如黄公望、刘基、孙诒让等等。当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灿烂:夏鼐、夏承焘、苏步青、谷超豪、刘旦宅、孟庆江、林曦明、林剑丹、陈忠康、张素、张如元、马亦钊、汪廷汉、戴宏海……
温州历代鼎甲:温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公元859-1920xx年)的1050年间,共有文科状元7人,进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两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历代共有武状元19人,武进士近400人,其中两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约70-80人。
古文化遗址
首次于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门山发现,后在许多地点又陆续发现。
80年代以来通过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查明境内二区九县(市)均遗有古文化遗址,计达百余处,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及其支流两岸,大多依山旁水。
温州古文化遗址大致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除少数早期石器磨制欠精、器面留有锤击痕迹外,大多数石器磨制精致,已采用打、磨、琢兼施技术;陶器主要有夹炭陶。与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以乐清白石遗址为代表。后阶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较简单,其锛类石器横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质陶、彩绘陶和印纹硬陶等。与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目前这类遗址的发现约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马屿牛头颈等遗址为代表。
①白石遗址 在乐清白石镇白石溪杨柳滩溪床下二三米深处。系冲积形成的遗址。
②大坪遗址 在瑞安北龙乡大岙村北龙山北麓。北龙乡在飞云江口外一岛屿上。
③下湖墩遗址 在泰顺百丈镇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围约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发现。
④山前山遗址 在瑞安碧山镇街路村,南临飞云江,面积约250×50米,遗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东南山坡最为丰富。
⑤牛头颈遗址 在瑞安马屿荆谷乡山头上村牛头颈山中段,北眺飞云江,1961年发现,范围约6000平方米。遗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鹤屿山遗址 在瑞安仙降镇下社村,与山前山遗址隔江相对,1971年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⑦狮子岗遗址 在泰顺司前镇前村,1986年发现,面积约8000平方米。山顶-壕沟断面和东面山坡遗物较丰富。
⑧仙堂山遗址 在苍南桥墩镇仙堂村北海拔40余米山坪上,1985年发现,面积约3500 平方米。
温州名片
中国双拥模范城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锁都 中国鞋都 中国制笔之都 中国皮都 中国低压电器之都
中国教玩具之都 中国合成革之都 中国五金洁具之都
中国汽摩配之都 中国塑编之都 中国纽扣之都 中国礼品城中国杨梅之乡 中国特产之乡 中国茶叶之乡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国乌牛早之乡 中国拉链之乡 中国席草之乡 中国泵阀之乡
中国羊栖菜之乡 中国瓯柑之乡 中国马蹄笋之乡 中国四季柚之乡 中国蘑菇之乡 中国紫菜之乡
中国牡蛎之乡 中国泥蚶之乡 中国文蛤之乡 中国花蚶之乡
中国印刷城 中国电器城 中国礼品城 中国男装名城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中国胶鞋名城
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 中国鲨鱼加工基地 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 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
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 中国鞋都女鞋基地 中国不锈钢无缝管生产基地 中国眼镜生产基地
中国精密模具生产基地 中国钻头产业基地 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
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 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 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 中国数学家之乡
游泳之乡 国际象棋城 武术之乡 中国象棋之乡
温州的”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营经济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画出了一道充满活力的发展轨迹。
▲ 1980年 颁发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 1980年 苍南县金乡镇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改革
▲ 1983年 创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的永嘉桥头纽扣市场
▲ 1984年 由26个农民自愿入股创办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瓯海登山鞋厂
▲ 1984年 集资兴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温州龙港镇
▲ 1986年 全国最早创办由集体、个人集资入股的股份制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和东风城市信用社
▲ 1987年 颁布第一个民营企业的地方性规章《温州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 1987年 颁布第一个关于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性规章《温州市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 1988年 起草中国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桥墩门啤酒厂章程》
▲ 1991年 苍南县农民合股创办以经营专线航班为主的全国首家航运包机公司
▲ 1991年 创办第一个私人跨国农业公司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康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1992年 建设全国第一条股份制铁路金温铁路
▲ 20xx年 温州烟具协会赢得中国加入wto以后的第一个技术贸易壁垒案
▲ 20xx年 联合8家民企组建中国第一家无区域限制的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
▲ 20xx年 正泰集团作为民营企业第一个获中国企业经营管理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管理奖”
▲ 20xx年 温州市首个大型艺术论坛——《集雅艺术论坛》正式开通并获得国内书画界的一致好评
▲ 20xx年 《温州人论坛谈论温州人》正式开通
温州话
温州话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住民所讲的一种南部吴语,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汉语普通话有较大差别。但温州话的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包括瑞安话,乐清话等。
通常所说的温州话指的是市区人口,瑞安,乐清等使用瓯语地区的话,其中永嘉的语言最古老,永嘉在古代可以说是温州的中心。温州话几乎每十里口音就不同。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
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的语言。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为古吴语的继承者。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温州教育概况
温州是浙江省的教育大市。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034所,在校生153.7万人,教职工10.5万人,教育人口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其中,普通高校6所,在校生6.4万人,成人高校1所,在册生4.6万人,远程高教站点39个,在册生1.6万人。职业学校97所,在校生9.6万人。普通高中139所,在校生15.4万人;初中342所,在校生33.1万人;小学929所,在校生57.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0.2万人;幼儿园1508所,在园幼儿25.1万人。
由于地理、历史、人口等原因,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作为人均投资最少的城市之一,教育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借助民间资金丰裕和市场机制灵活的区域经济优势,率先进行教育投资和办学体制改革, 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全社会办教育的发展路子,用占全省11%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撑着占全省20%人口的教育,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卓越成就。从1989年普及初等教育到1997年普及义务教育,从20xx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xx年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十五年教育,温州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了教育事业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
推荐文化寻根活动心得体会精选三
年初以来,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党风廉政建设各项重大部署和中纪委十九届四次全会、省纪委众届六次全会、市纪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实现廉洁从政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党委深刻理解落实“两个责任”的重大意义,强化责任分工,层层传导压力,自觉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
(一)从上到下层层压紧压
文化寻根活动心得体会精选 家乡文化搜索活动心得(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