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财务预算规则解读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91


  【摘要】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其中包含许多新的内容,仅从财务预算角度看,至少在预算范围、预算要求、事业单位所需承担的义务性、决算必要性和预算的绩效审计等方面做了新的规定。这些新规,突出了预算在新《规则》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调了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职能及其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这些新规有助于改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观念,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在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绩效和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方面将发挥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财务预算 解读
  一、预算在新《规则》中的地位和作用
  事业单位其典型特性是不以生产、经营和盈利为目的的保障和服务性机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单位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等。经过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后文简称新《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规则》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资金使用效率和防范财务风险能力。依据新《规则》,事业单位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其中核心工作就是加强财务预算工作,以加强财务管理“事前规划”和监督作用。
  根据《规则》第四条规定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将预算管理分成预算、执行和决算三个阶段和层次,强调“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财务管理思维,改变“重会计,轻管理”的传统财务思维。因为我国事业单位存在“数量多、从业人员多、支出多”的“三多”特点,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成为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新财务预算规则解读
  第一,新《规定》第二章第六、七、八条突出强调了预算的范围要求。新规则引入了“大收大支”的理念,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改变了结余留用的方式,结转和结余的资金单位不能自行处理。
  第二,新《规定》第九条突出强调了预算的程序性要求。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及预算编制的规定,提出预算建议数,强调了“预算编制”的作用。并且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明确了审核批复的“法定程序”要求和“预算控制数”对预算的制约。
  第三,新《规定》第十条突出强调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管理中的义务性要求。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如果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这就规定了了事业单位预算调整的申报、审核、调整的义务性要求,而不单单是旧《规定》先斩后奏式的“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第四,新《规定》第十至十三条突出强调了决算要求。第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第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第五,新《规定》第十至十三条突出强调了财务绩效审计性要求。第五十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第五十五和五十七条分别规定了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决算报表主表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等。这样新《规定》从三个方面对事业单位预算从审计角度提出新的要求。
  第六,新《规定》对完善和健全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提出其他细致要求。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要全过程控制。新规则新增“财务监督”一章,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提升到新的高度。新规则要求事业单位的监督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通过预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新规则赋予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更多的监督职责,要建立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不断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要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管。
  三、新预算规则的指导意义
  1、有助于改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
  事业单位及其财务管理人员加强理财观念和意识,财政资金仍需要提高使用效率。事业单位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财务绩效观念,才能重视预算在单位资金运营方面提纲挈领的作用,不断完善资金预算、使用和决算各项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各个业务环节的绩效和资金使用绩效。事业单位也需要重视投入产出比,尽管资金来源与财政等非自营项目,但仍需尽量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观念的转变,事业单位可以不断转变传统的粗放型财务管理管理方式,进一步适应公共财政要求。
  2、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重点放在预算上,就是希望通过事前规划使得单位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甚至有一些不规范不科学不符合法规的操作。导致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事业单位对财政部制定的财务规则与会计制度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执行不力;二是在报销审核工作中,要么财务人员不严格把关,要么主管部门审批流于形式;三是会计及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效用,有些事业单位由领导直接负责财务管理,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财会部门简化为“记账”执行部门,其监督职能则成为“镜中花”。事业单位可通过“三个转变”来实现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的。“三个转变”之一是财务管理由事后的静态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的领域转变,这实质需要良好的预算和决算。预算是前提性工作,是事业单位对年度财务“盘子”的统筹规划和战略安排,是使用好单位“全部资金”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促进事业单位在现有资源下实现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事前预测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财务预算规则解读

  【摘要】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其中包含许多新的内容,仅从财务预算角度看,至少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