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现代大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一个强调科学发展的全新阶段。作为处于社会中心的现代大学,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地、传播源,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发挥着示范、辐射功能,理应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和谐大学校园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现代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谐大学校园是现代大学自身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大学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对现代大学基本特征的概括提炼,是现代大学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这种理想状态一是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特色鲜明,管理科学规范,校园平安稳定,服务体系完善,育人环境优化,学生全面发展,教职工安居乐业,广大师生尽享发展成果;二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活力竞相地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学校充满蓬勃生机;三是办学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得到落实,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内外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全体师生员工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同舟共济;四是学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与社会和谐互动、双赢互利,学校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科研成果。
  按照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和谐大学校园大致可以分解为反映不同内涵的层面,即民主校园、法治校园、科学校园、人文校园、创新校园、特色校园、平安校园、节约校园、生态校园等等。民主校园就是大学民主办学,让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学校的校政,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达到师生共治的目标。法治校园就是大学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精干高效、职能明确、关系协调、运行顺畅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校园就是大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激发师生的求知欲、探索心,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人文校园就是大学体现人文内涵、文化品位,使师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树立崇善、审美的风尚。创新校园就是大学以创新为灵魂,以思维的创新、观念的创新促进制度的创新、工作的创新,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特色校园就是大学在教育理念、学校精神、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品格,打造优势品牌。平安校园就是大学政治稳定、治安安定、文明有序,形成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节约校园就是大学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厉行开源节流,禁止铺张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蓄持续发展潜力。生态校园就是大学实现绿化、净化、美化,创建整洁、清新、优美的校园环境。民主校园、法治校园、科学校园、人文校园、创新校园、特色校园、平安校园、节约校园、生态校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与和谐大学校园,基本涵盖了和谐大学校园的全部内涵和特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关注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共同促进现代大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任务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抓住根本。其关键在于治校,根本在于育人。治校就是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育人就是要环境育人、实践育人。
  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和保障。首先现代大学要依据法律法规来从事学校活动、规范办学行为,进行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外界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制度的安排、规则程序的制定等等,实现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其次现代大学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奖惩激励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学校工作在有序的状态下开展。决策、执行、监督要坚持程序化、民主化,决策要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统战等组织的作用,推行校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实现公开、公正、公平,保证干部职工的清正廉洁和学校的健康发展。要注意处理好学校行政与学术的关系以及学校与院系的关系,积极培育和壮大学术力量,强化学术权利的地位和作用,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增强院系办学活力。
  以德治校可以提升和谐大学校园的品质和境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要树立“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许多大学把“厚德载物”、“明德至善”等古语定为校训,充分说明了德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的氛围;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环境育人就是以优良的环境教育人、感染人、发展人。优化育人环境主要是指优化学校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外部环境。自然环境要体现优美性和生态性,使师生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物质环境要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设施和条件;人文环境要强调民主性和学术性,校园充满博爱、责任、学术之气,使师生体验追求知识的快乐;学校还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加强国内外联系,主动走向社会,广泛寻求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风是育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传统风尚、精神文化、品格形象的综合反映,是领导作风、工作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有机结合,一所有影响的知名大学必须有优良的校风。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现代大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核心,崇尚实践,坚持知行并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和建立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项目化组队、社会化运作、基地化建设的“三化”运作机制,加大实践投入和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加强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德育实践等育人环节的管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保证大学生自主活动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为大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做好思想、素质和能力上的准备。
  
  三、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终极价值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价值内核,它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肯定,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也就是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其着眼点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人是现代大学的主体,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全面发展。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终极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现代大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