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国旗下演讲稿]
关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国旗下演讲稿 【国旗下演讲稿范文】一 孔子云:巳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中心思想仁最好的体现。儒家弟子白圭却向老师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遥远的海边,为什么不就近引到邻国去呢?这样岂不是更省者。孟子很坚定地给出了答案:你错了,你现在把邻国作为泄洪的地方,将来邻国泄洪的水只会倒流。这就是以邻为壑的典故。
人生在世,虽然放荡不羁爱自由,但这世上不只有你一个人。六十亿个人有六十亿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样,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将视野放开,将头抬起,将别人纳入你的胸怀,学会去体贴他人,你所不愿做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令你快乐就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便多了一份爱,一份理解,一份关爱,便少了一份争执,一份悲伤,一份委屈。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便施于人的现象并不少,食堂里,因为不愿落到最后一个,便想着法子去插队,教室里,同学们都不愿上台发方,便在底下你推我推地让别人做替罪羔羊人是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更有人打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幌子任由自己的自私欲望膨胀。然而,我们所排斥的东西别人会喜欢吗?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但一个人如果仅为自己而脱离集体生存,一个人孤单的生又有何意义?不妨换种角度,食堂中,你前面有人插队?你会作何感受?你想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去,别人却将问题又转向你?你又如何? 《菜根潭》上有这样一段话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而心之冰炭难去。去得心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且随地有春风矣!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说出了做人做事的真实意义,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东西。
君子坦荡荡,便是用豁达的胸襟去活着,悲他人之所悲,乐他人之所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更多人的赏识与认可,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人与社会评价得到的,唯有以仁服人,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华道德境界;去践行,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更应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传承下去,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一个和谐校园共同奋斗! 【国旗下演讲稿范文】二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法律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所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自身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许衡是我们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宗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
[关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国旗下演讲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