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主题大同历史心得体会及收获(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大同历史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据史料记载,初建时,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悬空寺为什么建在这悬崖峭壁之上而不与地相接?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道教也分为南北天师道场。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曾一度灭佛兴道,并且迎请嵩山道士寇谦之来京都平城设立道坛。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诏将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就在当年,按照寇谦之道长“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遗训修建了“崇虚寺”,后来人们根据崇虚寺建筑悬空的特点,改称如今的“悬空寺”。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飞架悬空栈道连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使用当地产铁杉,事先用桐油浸过,起到防虫防腐作用。之前先将木楔置于洞内,后将横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寺庙建筑半藏绝壁之中,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庙前檐流入峡谷,避开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山风吹来两旁突出的石壁减缓了风势,减少了对寺庙的威胁。另外,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主题大同历史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根据党支部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围绕x月份主题,我就“知党史 跟党走 尽党责”三个方面跟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进行汇报材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进入到xxx系统时间较短,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多多包涵。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却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法国著名学者纳德·兰塞姆提出了一个兰塞姆定律,“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人生有了“如果”我们就会重新审视初心,呵护初心,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知党史,简单说就是要从学习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

我们出生在中国,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看清这个国家的未来。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其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很多人都没做好。我们受了很多年的教育,但是教育我们的人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份工作。因为我们在这么多年的教育中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和对选择的敏感。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注重从党的历史和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没有参与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大多数人没有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也没有经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洗礼,对党的历史认识理解不深不透,对党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曲折缺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对我们年轻的同志而言,历史全是细节,历史全是故事,历史充满悬念,历史不可信任。这个国家的过去其实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我们自己不学党史,不读党章。我们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也就不能凭空建立起对党的感情和深情。

所以,对我们在座的年轻同志而言,更加迫切需要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整个历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共产党建立99年了,回望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可以从中更深刻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

1921年前的中国正处在风雨如磐、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她为了把人民大众从这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脱出来,用了28年的不懈奋斗和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土地革命战争(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和解放战争(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4个阶段,这几个时期几乎年年在打仗,也称夺取政权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其间经历了从大革命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大的历史性转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据中国档案馆记载,从1921年到1949年,短短28年,就有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

建国后,我们党还是操碎了心,当时的中国刚刚获得解放,国家一穷二白,面对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铺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的成长需要交学费,我们从幼儿园到读完大学,需要交19年的学费,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也不例外,当时经历了“10年浩劫”,10年的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说交了10年的学费,10年的学费让我们党吸取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所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依靠和带领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这期间,我们党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金融危机等国际风波的影响,经受住了98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从第1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到神舟载人航天、蛟龙深海下潜,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到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成功的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那么,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或其他什么党能取得胜利?还是要回到我们党的性质上来,我们党的是什么样的党,现行党章中有明确规范的表述。其实70多年前《解放日报》社论的一段话讲的就很具体、很生动。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闭幕后,6月14日,党中央主办的《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团结的大会 胜利的大会》的社论,社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是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做一个共产党员,对于人民,只有特殊的义务,没有特殊的权利。共产党员,首先是人民的勤务员,然后才是人民的领导者,首先是人民的学生,然后才是人民的先生。人民是自己解放自己,共产党员如果依照教条或狭隘经验,站在人民头上,强迫人民依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进行解放斗争,那怕这种主观愿望、这种动机是为人民的,结果是办不通的,人民是不要这种自称为共产党员的人的。但是,如果共产党员做人民的学生与勤务员,虚心向人民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人民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站在之中,做人民的模范,与人民一起坚持下去,相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那末,人民就非要这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可,因为如果没有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共产党作为领导者,人民的解放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说,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是为了“天下大同”,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我国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全方位、开创性成就为中国奠定了实现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自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今天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党;是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

这是我想跟大家汇报材料的第一个方面。

如何跟党走?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

在这部分,我分享几个历史故事,跟大家进行汇报材料。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子贡问孔子,我们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要有强大的军队、足够的粮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如果3个中要去掉1个呢?”孔子说:“去兵吧!人总要吃饭吧。”子贡又问:“如果在剩下的2个中还要去掉1个呢?”孔子非常认真地说:“去食。”接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则不立。”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兵,没有粮食,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失去信仰之后的崩溃和涣散。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因为他们信仰缺失。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讲,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一)党的一大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始的,我们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31日,13名知识分子来到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会议最后一天由于暗探的干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的。出席大会的13位代表包括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选举出以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的党的领导机构,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这个事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当时很多人不看好,包括出席会议的代表们也不一定完全理解这个会议的重要意义。我们党重要的发起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错过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从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陈独秀在陈炯明统治下的南方政府出任教育厅厅长,正在筹一笔钱,人一走,这笔钱就可能没了,所以不能到上海去。李大钊因为北洋军阀政府财务困难,停发了北京8所高校的教职员工薪资,这8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委员会,他是重要负责人,要去追讨工资,不能参加会议。

中共一大13名代表,其中最年轻的是应城市的刘仁静,当时年仅19岁,北京大学大学生。1983年接受采访时,81岁的刘仁静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根本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啊!不就到上海开个会嘛,谁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会呢?”

共产党的成立何等的重

主题大同历史心得体会及收获(四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