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后感【优秀7篇】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目送》不仅细致的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也让许多人明白一个人在路上需要一个懂你爱你的人结伴而行。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龙应台《目送》读后感【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同学们。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篇一
龙应台喜欢写作,喜欢走路,喜欢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喜欢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喜欢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自己生活的心情。因为,在她眼里,太多美的事物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读罢《目送》全文,我认为《目送》地七十三篇散文一共可以分成七大部分:一,亲情和友情可以归为一类,而这一部分是《目送》的核心部分,贯穿全书,写的主要是“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1,母女情:《雨儿》,《明白》,《胭脂》,《散步》,《回家》,《五百里》,《女人》,《假牙》。2,母子情:《十七岁》,《爱情》,《为谁》,《母亲节》,《年轻过》,《老子》,《关山难越》。3,父女情:《如果》,《缴械》,《同学会》,《走路》,《眼睛》,《注视》,《冬,一九一九》,《魂归》。4,兄弟情:《共老》。5,友情:《牵挂》。)二,以独特的眼光对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目送》,《寻找》,《忧郁》,《我村》,《薄扶林》,《金黄》,《杜甫》,《蔚蓝》,《花树》,《Sophistication》。)三,对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茫然,及对时光流逝的怅然等。(《山路》,《寂寞》,《不相信》,《1949》,《什么》,《寒色》,《俱乐部》,《菊花》,《两本存折》,《舞池》,《星夜》,《乱离》,《时间》,《距离》,《幽冥》。)四,对幸福的理解。(《幸福》,《苏麦》,《慢看》。)五,对世界上忍受战争之苦或者处于最底层人民艰辛生存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跌倒-寄K》,《江湖台北》,《手镯》,《最后的下午茶》,《四千三百年》,《阿拉伯芥》,《普通人》,《首尔》,《雪白的布》,《淇淇》,《狼来了》,《新移民》,
《距离》,《莲花》,《慢看》,《关机》。)六,生活中一些趣闻趣事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海伦》,《火警》,《黑帮》,《卡夫卡》,《常识》。)
龙应台的散文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她的内心特别细腻,特别喜欢细心观察生活百态,细细品味人生。他的感情特别容易被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微的东西所激发,可以是早晨灿灿的阳光,也可以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还可以是一棵树,一只鸟,一种花,一只猫,甚至是一条虫。她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因为看到一个很小的东西而联想出很多东西,并引发出很多对人生的思考。
龙应台在做学问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的!譬如她在读《花间词》时,只因“黄独”觉得在哪见过,就“钻到旧籍里寻寻觅觅”,找到了杜甫当年跋涉到甘肃同谷时所写下的诗,诗中就有“黄独”,然后又去查《庄子齐物论》,《盗跎》,《野老歌》,《中国有毒植物》,《本草》,最终弄明白“黄独”是什么,并从中体会到了一代诗圣曾经所经历的酸楚。同样的例子还体现在《淇淇》和《花树》上,《淇淇》中只因与纪中先生闲聊时谈到“巨鱼”——白鳍豚,而去捧读《入蜀记》,《尔雅》,并查阅白鳍豚在中国灭绝前国际科学家寻找白鳍豚的经历,最后以“淇淇独处世间长达二十二年,郁郁以终”而表达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这对我的启发是:要想博古通今,就必须做到不懂就问,不懂就查!
《花树》中只因喜欢蒲公英,而喜欢蒲公英只是因为早先受爱默生诗的影响,于是又找来爱默生的诗来读,但因别人汉译过来的不准
确,自己就重新一了一遍,译到最后竟然发现《紫杜鹃》这首诗与十六世纪王阳明的思想很相似,我想这种惊喜的发现对于经性文学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快乐无比的过程,而这其中的快乐应该只有像龙应台这种深入研究并热爱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有时候她看待世界的视觉很奇特,如《黄金》中,她把香港的各种花树当做这个城市的原住民,她以及尽爱怜,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种花,一颗颗树写活了,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千秋”世间沧桑巨变,惟有那些树木与野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悲欢离合。
她的联想有时候又丰富的惊人,她的视野也是那样的开阔,譬如《幸福》中,她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角度详细的诠释着寻常百姓真正需要的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她是一位作家,一位摄影家,但我觉得她更多扮演的是一位人文学家和人道主义者。她非常关心最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譬如 《手镯》一文中,先描写一条卖工艺品的街是那么的美丽迷人,而在美丽的背后却藏着说不出的酸楚,因为那些美丽精致的工艺品是由一些本应上学但迫于生计不得不辍学的孩子们做的,一天为了挣二三十块钱需要连续十几个小时雕出一万五千多粒。用数字来震撼力读者是龙应台常用到的,如《四千三百年》,《阿拉伯芥》中都用数字来表现强权者侵略一个国家时当地一代代人们所埋下的巨大隐患和痛苦,从而表达了对战争的极度厌恶,对霸权主义者血腥镇压不顾后果的愤恨,和对饱受战争遗物——地雷之苦人们的深切同情。 《江湖台北》中在表现她古文掌握之娴熟,文学功底之厚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大局的担忧。
《最后的下午茶》和《冬,一九一八》中,龙应台通过余纪忠老先生和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优秀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