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仁爱及收获 论语心得体会仁爱及收获怎么写(6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题论语心得体会仁爱及收获一
每个人都在用力活着,用他自己所知道的方式。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如果繁华是爱情的坟墓,那么痛苦就是爱情的滋土,因为痛,才懂得爱。
我见过你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柔软的笑意,在炎凉的世态之中,灯火一样给与我勇气,边走边爱。
如果犯错是成长付出的代价,那么改错也就是成熟的过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人生的路上,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
时间有如一个万能的慰藉者,它能够开导我们忘记人生的伤痛。
只有把握现在,你才能在明天驰骋风云,只有把握现在,你才能充实虚幻的明天。
当你执于一念,即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谁曾是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的想念。
主题论语心得体会仁爱及收获二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佛家有个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4.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他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感悟: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这叫”失人“。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
《论语》中所提倡:“坦荡荡“的心境。
《论语》教给我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则。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感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论语。宪问》意思是: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就写到这里吧,可能自己认识的还不那么深刻,以后自己还要多学习多看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
主题论语心得体会仁爱及收获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
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
论语心得体会仁爱及收获 论语心得体会仁爱及收获怎么写(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