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雁南公园范文汇总 雁南公园向阳园(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雁南公园范文汇总一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南朝齐(公元479—520xx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20xx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
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20xx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0xx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中国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中国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中国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中国台湾一带。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乾隆20xx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
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雁南公园范文汇总二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
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中国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中国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中国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中国台湾一带。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
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雁南公园范文汇总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叶剑英元帅的故里——客都梅州,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雁南飞茶田景区。
雁南飞茶田景区,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 20__年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度假村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三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围龙大酒店建筑工艺精湛,20__年荣获建设部授予的“鲁班奖”。
雁南飞有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标准化种植的茶田,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和独具匠心的园林艺术,还有气势雄伟的围龙大酒店、华贵典雅的围龙食府,再加上古朴的桥溪民俗村等旅游及商务配套设施,让游客既能游览青山绿水,又能品尝制作精致的美味佳肴和醇厚甘香的雁南飞系列茗茶。寄情山水之间、传承中华文明,为各位游客提供一个绿色的文化艺术之旅。雁南飞茶田以高效农业与优美景色相结合,成为风景优美的高效农业园区。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贺国强、尉健行、李岚清、邹家华、叶选平、张德江、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亲临视察,对雁南飞茶田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雁南飞茶田占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1997年开始对外营业。各位游客,走进雁南飞,满眼绿色满口清香,“茶文化”无处不在,遥望茶园梯田,与围龙屋的形象非常默契,让人感觉神秘而温馨。【景区大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景区大门。这个大型的生态停车场,占地1.5万平方米,可停放500多辆汽车。这座新建的客家土楼结构的建筑是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造型烘托出整个雁南飞的景观环境,还配备了游客休息、影视厅和电脑触摸屏等设施,各位可以在这里休息、品茶。
雁南飞由“人间仙境”、“湖光山色”、“茶田叠翠”、“山野风情”以及“民俗乡情”五个部分组成。“人间仙境”是景区的核心部分,有雁南飞神石、荔枝园、龙眼坡、笑傲江湖、松林瀑布等景点,也有围龙大酒店、围龙食府以及游客中心和茶情阁等休闲场所和配套设施,是我们游览、休闲的主要区域。“湖光山色”位于景区西部,有雁鹅湖、莲塘映月等水景,以及马占相思林和望茶亭等山景,组成合湖光山色的生态美景。“茶田叠翠”位于景区南部,围绕“茶文化”主题,有2600多亩茶田,还有茶树大观园、茶人之家、茶田新村等景点。景区东部是以龙那山生态谷为中心的“山野风情”、以客家乡情民居为主体的“民俗乡情”,更加丰富了度假村的文化内涵。
在景区门口可乘坐电瓶车,沿着3.6公里长的雁南飞环园公路,领略“湖光山色”、进入茶田深处。 【雁南飞神石】
下面请各位游客跟着我,沿着茶田大道,步入“人间仙境”。大家看,这是“雁南飞神石”,是度假村的标志性建筑,上面刻有“雁南飞、茶中情”六个大字。“雁南飞”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寓意我们客家人对“北雁南飞”的根的认同,体现了客家人难以割舍的文化寻根情结;“茶中情”表达了雁南飞以茶文化为内涵,与茶结缘,以茶会友,以茶传情。目前,雁南飞已种植白叶单丛为主的标准化茶田2600亩,建起了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
现在我们走的是雁南飞大道,两边种植小叶榕树和凤凰木,树下种上各种季节性的鲜花并摆放大小溪石作园林景观;山崖上种植的是勒杜鹃、炮仗花等花卉,进行立体绿化;右边是生态龙眼园、荔枝园以及改造种植的马
天涯户外
广东省20__年导游考试口试资料 内部整理 请勿外传
占相思林。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树、种草和种花,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两边美丽的园林景观,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锦绣茶田】
茶田,是雁南飞一道不可不赏的景致,一望无际的茶田宛如翡翠的项链,与山顶俏然而立的围龙大酒店遥相呼应。各位游客,在我们面前,这层层叠叠、青翠欲滴的生态茶田,将“茶文化”这独特主题不着痕迹地融合在这片山水绿色之中。
雁南飞种植了优质茶叶2600亩、优质水果500亩、速生丰产林2100亩,园林绿化900亩,并租赁长教村的全部耕地及山坡地改种优质茶叶,精心建设茶叶示范村,带动当地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雁南飞茶田成功研制了金单丛乌龙茶、金桂兰乌龙茶、茉莉花绿茶等十二大系列茗茶,其中金单枞乌龙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广东省名牌产品,公司的“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树立了“雁南飞”名牌精品。
茶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美妙的田园风光。大家看,两千多亩的茶园望不到尽头,近处是满眼的层峦叠翠,远处缭绕着淡淡的白雾,时不时还有不知名的鸟雀飞舞鸣叫。每到采茶的时节,还能看到采茶姑娘的翩跹风姿,她们在茶树间穿梭,茶香阵阵,一派自然的田园气息。“茶树大观园”里还能见到令人赞叹不已的各种神州名茶,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神韵的世外桃源。【茶情阁】
这里是游客中心和茶情阁,在这里可欣赏到精彩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了解和学习很多“茶文化”的知识。雁南飞茶田的茶艺源自功夫茶法,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饮茶时先将泉水贮藏于茶壶之中,放置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雁南飞茶置于宜兴紫砂壶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茶艺表演分为传统功夫茶和现代功夫茶两种。泡饮流程共有18道工序,前12道由茶艺小姐表演冲泡流程,后6道为品饮。下面就请大家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把盏闻香,细品甘露,仔细体会茶艺的内涵。【围龙大酒店】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栋独具特色的建筑,左边这栋半圆弧形的建筑是围龙大酒店,右边这栋圆形的建筑是围龙食府。
雁南飞围龙大酒店于20__年9月建成营业,采用了围龙屋的半圆形建筑结构,通过美食长廊连通着传统土围楼结构的围龙食府,匠心独运。结构之妙、用料之精,让围龙大酒店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鲁班奖。“围龙大酒店”,顾名思义是客家人的“围龙”大屋,尤其是在客家人程贤章写了《围龙》一书之后,客家的围龙屋更加风靡起来。
酒店突出自然生态、客家文化和茶文化特色,外墙选用文化石装饰,地板以优质木板和花岗石板材料装修,选用节能灯具或纸质和竹质灯罩,用茶叶外形和茶叶绿色为底色的客房号牌,过道的名人名言和诗词,客房内的名家字画,都让身处其中的游客备受熏陶。
围龙大酒店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楼高6层,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特别设置的阳台,站在阳台上可尽情观赏度假村的美景,这是酒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这半圆型的酒店设计显示出它的精妙之处,让每一个客人都面对着同样的秀丽茶园,享受着同样的纯绿空间,一样的风光、一样的温暖阳光。
坐在房间里,“雁南飞”的招牌“金单丛乌龙茶”是您一定要品尝的,还有“雁南飞”出品的茉莉花茶,也是不错的选择。一杯在手,遥望茶田风光,只觉得远山含黛、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围龙食府】
围龙食府于20__年建成,是按照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建造的。宴会大厅以大红为主色调,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回廊上亮起了红灯笼,很有宫廷氛围。大家看,楼梯右边有副长联:“客相逢你是客我是客来客都是客,家团圆东一家西一家大家是一家”,这是著名书画家陈景舒先生的墨宝,对联巧妙地把五个“客家”组合成一副对联,也表达出希望各位游客来到这里能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这边摆放了一些客家人的生活用具和瓜果,示意“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好年景。右边是歌舞表演台,在围龙食府用餐,还可欣赏到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一台歌舞节目。
请大家看,屋顶中间的那一个个小圆筒是用什么做的呢?这是由竹筒粘合而成的,一共用了99999个竹筒,既有创意又有特色。围龙食府中有几道菜式是一定要尝尝的,有“茶田盐焗鸡”、“山溪香螺”、“梅菜扣肉”等传统的客家菜,有蒸“砵仔饭”、“味酵粄”、“三及第汤”、“客家腌面”等独特的客家小吃,还有加了8种药材炖制而成的“土窑煨汤”,据说是梅州客家的“秘传之汤”,各位游客一定要来品尝、寻味。【龙那山生态谷】
各位游客,在雁南飞的东边,是以龙那山生态谷为中心的“山野风情”景区。这里有峰峦叠嶂的原始次生林区,一个天然大氧吧。进入生态保护区,请大家注意火种。龙那山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桫椤、二类保护动物穿山甲、白鹇等,经常可见一些松鼠、变色龙等小动物。
龙那山生态谷,充满负离子的新鲜空气馨香水润,洋溢肺腑,千姿百态的纯自然景观更使人眼前一亮,清澈见底的泉水在峰峦叠嶂中潺潺而流,龙藤、龙盆、情人桥、仙茶阁令人开心。这里秀丽的山色,清新的空气,涓
天涯户外
广东省20__年导游考试口试资料 内部整理 请勿外传
涓的山泉,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你将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浮躁的心情,尽情地呼吸充满负离子的清新空气,听天籁般的虫鸣和鸟叫,闻着花香,体验纯净自然的清新雅静,静心享受慢生活。
寄情山水,传承文明。雁南飞茶田一直在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旅游服务设施,还在开发建设一批包括中国茶文化长廊、客家文化长廊在内的以文化性、教育性、休闲性与参与性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把雁南飞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茶叶生产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
各位游客,希望雁南飞茶田的绿色之旅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有雁南公园范文汇总四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
1 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有雁南公园范文汇总 雁南公园向阳园(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