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际吸引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 人际关系讲座心得体会(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人际吸引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你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任选其一。

1. 在人际关系中,我的信条是

a. 大多数人是友善的,可与之为友的。

b.人群中有一半是狡诈的,一半是善良的,我将选择善良者交友。

c. 大多数人是狡诈虚伪的,不可与之为友的。

2. 最近我交了一批朋友,这是

a. 因为我需要他们。

b. 因为他们喜欢我。

c. 因为我发现他们很有意思,令人感兴趣。

3. 外出旅行时,我总是

a. 很容易交上朋友。

b. 喜欢一个人独处。

c. 想交朋友,但又感到很困难。

4. 我已经约定好要去看一位朋友,但因为太累而失约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

a. 这也无所谓的,对方肯定会原谅我。

b. 有些不安,但又总在自我安慰。

c. 很想了解对方是否对自己又不满的情绪。

5. 我结交朋友的时间通常是

a. 数年之后。

b. 不一定,合得来的朋友能长久相处。

c. 时间不长,经常更换。

6.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件极有兴趣的个人私事,我是

a. 尽量为其保密,不对任何人讲。

b. 根本没有考虑过要继续扩大宣传此事。

c. 当朋友刚一离开,随便与他人议论此事。

7. 当我遇到困难时,我

a. 通常时靠朋友解决的。

b. 要找自己可信赖的朋友商量办。

c. 不到万不得已时,绝不求人。

8. 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觉得

a. 他们大都喜欢来找我帮忙。

b. 只有那些与我关系密切的朋友才来找我商量。

c. 一般都不愿意来麻烦我。

9. 我交朋友的一般途径是

a. 经过熟人介绍。

b. 在各种社交场合。

c. 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还相当困难。

10. 我认为选择朋友最重要的品质是

a. 具有能吸引我的才华。

b. 可以信赖。

c. 对方对我感兴趣。

11. 我给人们的印象是

a. 经常会引人发笑。

b. 经常在启发人们去思考问题。

c. 和我相处时别人会感到舒服。

12. 在晚会上,如果有人提议让我表演或唱歌时,我会

a. 婉言谢绝。

b. 欣然接受。

b. 直截了当地拒绝。

13. 对于朋友的优缺点,我喜欢

a. 诚心诚意地当面赞扬他的优点。

b. 会诚心诚意地对他提出批评意见。

c. 既不奉承,也不批评

14. 我所结交的朋友

a. 只有那些与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人。

b. 通常能和任何人相处。

c. 有时愿与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和睦相处。

15. 如果朋友们和我开玩笑(恶作剧)我总是

a. 和大家一起笑。

b. 很生气并有所表示。

c. 有时高兴,有时生气,依自己当时的情绪状况而定。

16. 当别人依赖我的时候,我总是这样想的:

a. 我不在乎,但我自己却喜欢独立于朋友之中。

b. 这很好,我喜欢别人依赖我。

c.要小心点!我愿意对一些事物持冷静、清醒的态度。

各题评分标准­

1:a.3,b.2,c.1­

2:a.1,b.2,c.3­

3:a.3,b.2,c.1­

4:a.1,b.3,c.2­

5:a.3,b.2,c.1­

6:a.2,b.3,c.1­

7:a.1,b.2,c.3­

8:a.3,b.2,c.1­

9:a.2,b.3,c.1­

10:a.3,b.2,c.1­

11:a.2,b.1,c.3­

12:a.2,b.3,c.1­

13:a.3,b.1,c.2­

14:a.1,b.3,c.2­

15:a.3,b.1,c.2­

16:a.2,b.3,c.1­

总分介于38—48之间,说明你的人际关系很融洽,在广泛的交往中你很受众人喜欢;­

28—37之间,说明你的人际关系并不稳定,有一定数量的人不喜欢你,如果

你想受人爱戴,还要做很大努力;­

16—27之间,说明你的人际关系不融洽,你的交往圈子太小了,很有必要扩

大你的交往范围。

主题人际吸引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人际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依存、互相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面。当相互依存占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吸引,当相互分离占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排斥。人际排斥对人际关系是有害的,有时甚至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搞好人际交往呢?首先应排除妨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人际交往的不良因素主要有:

(1)相处距离,首先是空间距离。在同一办公室、同一场合、同一活动圈内,都容易因经常相遇、接触、沟通、互相帮助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友谊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于交往双方相互吸引产生的相互接纳,发现对方的思想、态度、兴趣、为人处事等有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地方,于是继续交往与沟通,在继续交往与沟通中达到进一步的相知,从而结为知交。

(2)一个人的品格、能力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人们都羡慕优良、能力出众的人。真诚、坦率、乐于助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对人有吸引力;能力较强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敬佩感,自愿与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产生安全感。

(3)由交往而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重要的条件是交往双方的相互吸引。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热情、羡慕,而另一方却表现冷漠、蔑视,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起交往双方相互吸引的因素是双方的相似与互补。

除了相似与互补能够导致交往双方相互吸引外,还有仪表也是一个因素。一个相貌举止端庄大方、谈吐优雅不俗的人,给人形成的第一印象总是良好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量,使人愿意与之继续交往,并对其言行多从好的方面设想、解释。这就有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它包括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识知和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人际知觉所认知的对象是人际关系。人际知觉的良好印象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相反,人际知觉印象的不良,则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起阻碍破坏作用。

其次应注意人际交往中的艺术。

(1)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共同点,求大同。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必须是建立在关系双方共同的利益与需要的基础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清醒地意识到彼此需求的共振是吸引双方的粘合剂。当然,共同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人的经历、使命和情绪各不相同,不能抱着求全的幻想。要有大将风度,切忌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2)知彼知己,因势利导。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交际过程,要充分估计自己与对方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了解对方的目的、要求、长项和弱点,估计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对方的态度,根据对方的情况设计交际方案,行动时便成竹在胸。

主题人际吸引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q1:在你的人际交往中,你觉得你的人际关系如何

○ 关系不错,我很满意

○ 关系一般,勉强过的去

○ 不清楚

q2:生活中与同学朋友产生矛盾是难免的,你认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

○ 感情问题

○ 生活中小摩擦的积累

○ 做事意见相左

q3:平时交往时,遇到与你兴趣爱好或观点不同的人,你会

○ 觉得索然寡味,找个借口离开

○ 没有多大兴致,但会耐心应付

○ 很有兴致地与他/她谈各自的爱好或观点

q4:和陌生人交往,一般是你先打招呼还是对方先打招呼?

○ 自己

○ 对方

○ 都有

○ 很少与陌生人交往

q5:当家人与你产生分歧是,你是否会换位思考,冷静分析问题的原因

○ 经常都会

○ 偶尔

○ 不知道

q6:当你建立了稳固的朋友圈子后,你还愿意去结识新的朋友吗?

○ 愿意

○ 不愿意

○ 视情况而定

○ 没想过

q7:集体活动时,一般谁领队

○ 自己

○ 班干部

○ 老师

○ 自荐

q8:你是否常常觉得别人对你的看法有矛盾(‘是’或‘否’)打勾即可

____________

q9:如果我在某事上不顺利就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是’或‘否’)

____________

q10:当自己有困难时有些人安慰真正的源泉(‘是’或‘否’)

____________

q11:你是否有时会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引起别人的误解(‘是’或‘否’)

____________

q12:你能自己处理好与其他人的矛盾(‘是’或‘否’)

主题人际吸引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

人际吸引讲座心得体会及收获 人际关系讲座心得体会(8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