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四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科目四考完感受怎么写(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科目四的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另外对于科目三,个人的感受如下:
1、都说早上难考,其实早上好考,和临近中午和夜考不同,早上时考官并不催人,就不会忙中出错。
2、只要注意不出现没系安全带,没关车门,空挡滑行三大硬伤,基本就不会折,我们上午的考生通过率90%以上,不过的基本都是出现在这几方面,至于熄火、忘打灯,压线等问题,出现了及时修正,赶紧道歉就不是问题。
3、考官不催你的话合理的控速一般在:出来以后一档走,从第五教室转过来之后二档走,过第二个红绿灯右转进入混合道路3档走,二档转弯上桥,过了小桥4档走,掉头之前换1档走就行了。记住混合道路走左边,机动车道走中间。
4、个人总结各个路口眼睛须看的方位:
起步:右道打左灯看左镜,左道打右灯看右镜
连续左转路口:打左灯先看右方有无来车再看左镜,转过来再看侧右方有无来车上左侧车道
路过人行横道松油左右摆头看
第一个有交通信号灯的十字路口直行左右摆头看
第二个有交通信号灯的十字路口1号考生走最右侧车道打右灯看右镜,回程时2号考生也要走最右侧车道并在转弯时打左灯看左镜观察后方有无逆行车辆闯入。
右转进入混合车道时观察有无逆行车辆,有的话让速不让路必要时停车。
过小桥打右灯看右镜,回程考生打左灯看左镜,观察后方有无逆行车辆闯入并沿路口虚线转弯
出小桥后,路过公交车站总站观察有无公交车驶出,有的话停车让行
会连续路过两个人行横道,松油左右摆头看
掉头时打左灯先看前方有无车辆,有的话停车,没有的话打满轮并在打轮的同时一直观察左镜看后方有无车辆闯入,没有的话经辅路并入主路
靠边停车打右灯看右镜
2号考生起步打左灯看左镜
这是个人的一点体会,请大家指正。
关于科目四的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从5月31日上车到现在,科目二总共学了6天,都是周末去。科目二总共有五项:倒车入库、侧方位停车、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直角转弯、曲线行驶。其中,除了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没练,其他的都已经练了。现在简单将我学车中所在场地的一些心得体会写一下,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的体会等练了之后再补上吧,考试前我会经常完善和温习这篇文章。
1.倒车入库
(1)开车门,上车,系安全带,调座椅。
(2)踩离合,挂一档,松手刹,松离合,起步。
(3)汽车前盖凹槽对准黑灰线出库。
(4)左后轮出库后,左打两圈方向。
(5)等汽车前盖凹槽对准白线后,回两圈方向。
(6)左窗看红线,左前轮压住红线后,停车(提前踩离合,踩刹车,摘空挡)。
(7)挂倒档,倒车。
(8)等后轮压到红砖线后,左打两圈方向。
(9)左后视镜里看库左前角的点,离点一米处,回一圈方向,根据实际情况修正。
(10)等左后轮入库后,看左车边沿是否对准车库后侧点位,对准后看车头,车头正后回正。
(11)等左后轮压住红砖线后,停车(提前踩离合,踩刹车,摘空挡)。
(12)挂一档,松离合,起步。
(13)汽车前盖凹槽对准黑灰线出库。
(14)右窗帘和库右前角平行后,右打一圈半方向。
(15)左窗看红线,前轮刚过蓝线后,停车(提前踩离合,踩刹车,摘空挡)。
(16)挂倒档,倒车。
(17)右后视镜里看库右前角的点,离点一米处,回半圈方向,根据实际情况修正。
(18)等右后轮入库后,看左车边沿是否对准车库后侧点位,对准后看车头,车头正回正。
(19)等左后轮压住红砖线后,停车(提前踩离合,踩刹车,摘空挡,拉手刹)。
2.侧方位停车
(3)将汽车开到准备停车的位置附近,调整方向使车头对准黑灰线。
(4)右前轮对准白线后,看右后轮,压住黑灰线后,停车(提前踩离合,踩刹车,摘空挡)。
(5)挂倒档,右打一圈方向,倒车。
(6)看左后视镜,当看到库右后角,回正方向。
(7)等左后轮压住红线或蓝线时,左打两圈方向,等左车边沿和库线平行后,停车(提前踩离合,踩刹车,摘空挡)。
(9)打左转向灯,挂一档,松离合,起步。
(10)看左后视镜,当看到库右后角,回正方向。
(11)当车标压住白线,右打一圈,出库。
(12)当右后轮出库后,调整方向使车头对准黑灰线。
3.直角拐弯
(1)调整方向,使汽车前盖凹槽对准黑灰线,坐车边沿平行于红线。
(2)打右转向灯,等车右门内车锁把手对准红线前20公分时,右打两圈方向。
(3)车头正后,回正方向。
4.曲线行驶
(1)调整方向,使汽车前盖和左右粗红虚线平行后,进入s弯区域。
(2)当汽车左前角即将挡住右侧细红虚线时,立刻左打一圈方向,并随车身转动左加方向直到半圈,停止打方向,期间使汽车左前角一直履着右侧细红虚线走。
(3)当汽车左前角即将挡住左侧细红虚线时,立刻回正方向。
(4)当汽车右前角即将挡住左侧细红虚线时,立刻右打一圈方向,并随车身转动右加方向直到半圈,停止打方向,期间使汽车右前角一直履着左侧细红虚线走。
(5)左角压右线,右角压左线。
关于科目四的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1.首先选一个好驾校,怎么选?到训练场去跟那些学员聊聊天吧。驾校的承诺都是放屁。
2.练好基本功,例如怎么控制离合,加减档要练到随心所欲。方向盘要控制得稳,开的时候/换挡的时候车不能跑偏 3.不要追求完美,例如靠边停车,什么要看后视镜,车身跟边沿黄线要一手指宽都是浮云,因为考试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有时间去做这个反应的,直接看车头吧。差不多就可以了。
4.私人教练问题,需要/有条件就请吧。不过最好请有口碑能出示教练员证的。 5.练科目三的考试路段前,预设一些问题,到现场解决,特别是考试点之间的衔接问题,还是红绿灯的会大概持续多长问题(详细请看下面大观路的经验)。
6.要注意提高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例如前面突然有人或者障碍物该如何处理,突然被别车插过来你这条道如何处理。 7.要对考试车的离合/油门做一些测试。离合的测试可以在上车后踩几脚试一试,油门的话,我是在第一次加到二档的时候感觉了一下,顺便偷瞄一下速度表。
8.考官是一盏明灯,为什么这样说呢?有时候考官是不是会把脚放到副刹车上面?为什么他会这样做呢?因为有可能有危险情况了,这时候你就要左右前后观察了,有必要的话就减速减档。另外变更车道啊什么的,他是不是也会观察后视镜并且脚放到副刹上面?那就一起跟他做吧。别怕他,他还怕你呢, 出了事,他比你更难过。
9.速度的问题,平时练车的时候多多找感觉,例如20的时候,两边的物体时怎么向后移动的,30呢?40呢?不要想着考试时候能去看速度表,被抓了就惨了。不低头,偷偷瞄一下倒是没问题。
针对大观路的一些经验,下面的2到5和8,9都是考试点之间的衔接技巧:
1.起步到会车那条道是实线,一定要记住不要压,压了再来一瓶吧。
2.透过考点“通过公交车站”后,加到三档,因为下一个考点是“加减档”
3.加减档后,变到右边第二条道,减到二档,因为前面有个大路口
4.通过大路口后,加到三档,因为下一个考点是“直线行驶”,直线行驶保持3档30-35公里每小时是最好的。
5.通过直线行驶后,减到二档,因为将要左转弯。
6.左转弯最好走最左边车道,安全点。并且转过去后,走在最左边车道,会少了超车项目
7.左转弯最好你的车排在第一台,怎么做到呢?例如你的车排在第三台或者第四台,那就慢慢放离合,慢慢走,等前面车走了,绿灯也差不多转红灯了,这时候你就是排在第一台了,还剩1-2两秒的话,最好不要冲,停下来,安全点啊。如果你排在第二台,那没办法了,慢慢过吧,不过要离第一台车远一点,这样有什么情况才有时间作出反应。同样,掉头也可以按照相同的做法,比较安全。
8.掉头后,慢慢变到最右边车道,因为下一个项目是右转弯。
9.右转弯后,慢慢变回左车道因为下一个项目是直线通过路口,并且这个路口是在你左手边,不变过去是不行的。
大家好,我是20xx年5月8日考科目三的,本人是90分通过考试,在掉头的时候死火被扣10分,下面我会说明为什么会被扣10分的。
大观路段考试,总体来说比其他两段路好一点,广汕路不说了,大车很多而且都不会让你。华观路靠近车管所,也很多车。
关于科目四的心得体会怎么写四
2011年公需科目低碳经济模拟考试题(1)
一、判断题(每题1分)1.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问题而非政治问题
错误
2.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区域的碳耗用量
正确
3.美国众议院在09年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提出征收碳关税的条款。实质上是让减排成为一个强制执行的东西,这是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原则相符合的
错误
4.我国确定的2020年前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减少5%的目标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其他招标比较,具有更强烈的约束性
正确
5.我省是全国人均碳排放量最低的省份之一,全国碳盈余最多的省份
正确
6.目前太阳能发电只占可再生能源的千分之五;居四大可再生能源的末位
正确
7.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是:履行职责、清洁发展机制、“碳减排”贸易
正确
8.联合履行是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级的合作,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但是同时必须在转让方的“分配数量”配额上减扣相应的额度
正确
9.中国在2010年之前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正确
10.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模式作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在国民经济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正确
11.低碳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将成为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正确
12.地热能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源于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正确 13.
科目四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科目四考完感受怎么写(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