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总结(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一)这一课的的教学设计,还是以读为主,在读中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初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在读中学会生字、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笋芽儿对春天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初步懂得植物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的科学道理。
(二)重视了说话的训练,语言的积累,在阅读课中,为学生的写作大实基础。
(一)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天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一)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难点:体会笋芽儿对春天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爱读科学童话故事。
词语卡片、课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小草发芽了,小花睁开了眼睛,呆在地下的笋芽儿醒来了,她要钻出地面,看看光明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笋芽儿,看看笋芽儿是怎么生长的。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
1、笋芽儿是怎么生长的呢?(请学生看课件的动画朗读)
2、多么可爱的笋芽儿,让我们和他们做好朋友吧。你怎样和他交朋友?
读: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读出笋芽儿的可爱。
想:在读的时候,想出不理解的地方。
3、把自己最喜欢读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自己不理解的提出来。
(三)学习生字
1、藏在课文中的生字,你学会了吗?先在小组里读一读,不会读,互相帮助。
2、卡片出现生字。谁来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请你告诉大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平舌音:笋、钻、滋。
翘舌音:揉、润。
3、扩词练习(润、豪、唤)。
4、朗读:指名读课文的2、7两段。(这两段生字比较集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四)再读课文 启发思考
1、观察插图,认识笋芽儿是怎么样的。(有条件的也可以带学生到小竹林看看,笋芽儿从土里钻出来了吗?)
2、老师范读课文,引导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么样的?
3、学生熟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
1、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试着写写。
2、老师范写:“界、喊、笋”三个生字。
3、学生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读读词语:世界、呼唤、嗓音、滋润、辫子、自豪、能够、山冈、撒娇、唠叨、漆黑、爱抚。
3、听写生字。
(二)朗读感悟课文
启发引导:笋芽儿本来睡在地下,春天来了,它慢慢地钻出地面,奋发向上,长成健壮的竹子。它到底是怎样长大的呢,让我们走近笋芽儿,仔细观察。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在写笋芽儿睡在地下,找出来,读一读。(课文的1——5段写笋芽儿在地下)
①笋芽儿睡在地下的时候,春雨姑娘、雷公公、妈妈都来帮助它生长,如果你是笋芽儿,最喜欢谁的帮助,就读读这一部分。
②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简单说说为什么喜欢他的帮助。重点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指导读好:春雨姑娘的柔和、轻声呼唤的语气,感觉她的“润物细无声”;雷公公的豪放、粗重,读出个性;妈妈的的关心、爱抚,读出温柔。
2、课文的6—7两段是写笋芽儿终于钻出地面。请你读一读,你感觉哪一段是你喜欢的,就再读一读。
你喜欢哪一段,请你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读第六段,体会春天景色的美丽。春天,桃花笑红了脸,柳树……,小燕子……,这里的“……”表示什么?
句式训练:请你学着课文的样子,把自己看到什么、怎么样了,说一说。她高兴地说,是怎么说的?请你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读第7段,体会笋儿成长过程中,别人对它的帮助。笋芽儿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是因为有了春雨姑娘和太阳公公的帮助,这是为什么,你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吗?(让学生初步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笋芽儿在自豪的同时,还会感谢春雨姑娘和太阳公公的帮助,请你用朗读来表示笋芽儿对他们感谢。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笋芽儿,会对春雨姑娘、太阳公公说些什么?
3、多么可爱的笋芽儿,多么优美的课文,你最喜欢哪一段,能记住它吗?
(三)联系实际,扩展延伸
现在的你,就像一株嫩嫩的笋芽儿,如果你想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需要谁的帮助?(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请你学着课文第七段的样子说几句话。
关于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1.通过学习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感受乐曲中描绘鹅的悠闲自在的音乐形象,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
2.引导学生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3.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意识和想象力。
体会歌曲中鹅的悠闲自在的音乐形象,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歌曲
了解反复跳跃记号
琴、拼图、多媒体、自制打击乐器、彩色笔
律动:聆听音乐《天鹅湖》,教师领着学生翩翩起舞……
(一)导入部分:
1、谜语(谜底——鹅)
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教室,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看它是谁呢?“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学生猜(主题音乐做背景音乐)
2、拼图游戏
a、学生拼图、模仿鹅的叫声
师:老师还准备了这只小动物的拼图,谁愿意来拼一拼?
师:原来是美丽的白鹅,谁能模仿它的叫声——e 、e 、e……
b、解决难点——了解反复跳跃记号
师:同学们模仿的鹅的叫声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了,听,美丽的白鹅来了,它在对大家问好了!
3、出示节奏谱
师范读节奏,把反复记号“:||”拟人化,比喻成眨眼睛的白鹅并讲解其含义
请女生模仿鹅的问候声——拍手读节奏
4.师:咦?老师发现男生在撅嘴巴了,为什么只对女生问好啊,别着急,白鹅眨眨眼睛,听白鹅在问候男孩子们了!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反复跳跃记号)
请男生模仿鹅的问候声——拍手读节奏
分别请男女生按谱模仿读节奏(可以加上体态动作:拍腿或跺脚)
5.学生创作活动
你们也是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怎么回答美丽白鹅的问候啊?
(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反复跳跃记号)
6、诗歌朗诵
师:看图说话——白鹅夸奖我们的同学们真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它高兴地游啊游啊,看,来到了一个到美丽的地方,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吗?(cai看图说话)
这幅美丽的图画,让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古诗来,你知道是什么诗吗?(老师指名学生背诵《咏鹅》)
7、教师以故事简单介绍古诗
关于咏鹅这首诗,还有一个故事呢。《咏鹅》这首诗是我们唐代诗人洛宾王写的,他写这首诗时,只有七岁,也就是和我们大家差不多大的年纪。有一天,洛宾王出去玩耍,来到河边,看到一群非常漂亮的鹅。白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闪动着水波,在蓝天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好看。洛宾王太喜欢了,于是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因为这首诗写的特别好,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能来读一下吗?能把鹅自由自在在水中游水的样子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吗?(指名学生读)
能不能把鹅快乐的样子用声音表现出来呢?(学生读)
想象鹅的样子,学生齐读古诗,可以加上自己所表现的样子来读
同学们,这首诗不但读起来非常美,唱起来也很好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咏鹅》
(二)学习歌曲部分 出示歌片
1、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聆听范唱。
2、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表现鹅游水的样子
3、学生随琴声轻声哼唱
4、听琴学唱歌词,提示反复跳跃记号
5、变换形式巩固演唱(师生开火车演唱、男女生开火车演唱、请小老师教唱、模仿白鹅的样子演唱……)
6、师(教师范唱)生比赛演唱
同学们唱地真好听,老师想请教同学们一个小问题,你觉得白鹅在水中游戏的时候,你还能听见什么声音?(想象画面,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现在你们能不能利用你们身边的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模仿出它们发出声音,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在湖边?(装水的瓶子谁来摇摇看,听听像什么声音?)
学生创造并表现 (如:翻书的声音像风声;)
齐唱歌曲并表演
同学们,一首古诗在我们音乐家的努力下,变成了一首动听优美的歌曲,下面,我们来欣赏另外的音乐家创作的又一首《咏鹅》
你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现《咏鹅》呢?(绘画、剪纸、舞蹈……)
学生自由表现《咏鹅》,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自己的同伴
关于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1课时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2、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关于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一、认识本课生字:蹦、麦、如、蹚、鼠、淹、啦、叹、脑筋;指导学生观察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会用:连蹦带跳、难为情地、亲切地、吃惊地等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
三、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同学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呀?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课件:《小马过河》的动画及整篇课文的录音)动画片看完了,那你能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板书课题:小马过河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故事吗?那你们想不相想自己再好好读一遍这篇课文呢?边读边把你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并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认识刚才圈出的生字。
师:都认识了吗?那现在老师来考考你。(出示词卡:您好、深浅、 拦住、 甩尾巴 、 趟水、前蹄、 吃惊 。)可以让学生加上自己想做的动作,并说一说是怎样记住的。 (开火车读词卡。)
师:看来这些词语都认识了,你们可聪明。可是它们可太调皮了,有的都变成了单个的生字跑到课文后面了,怎么办呢,你们谁认识它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快把它们叫出来吧?谁来试试吧!(练习读生字。)
师:我们再来做“指字游戏”。看谁指得又快又准。(师:“马棚”的“硼”在哪里?生:“马棚”的“硼”在这里。)
师:1、生再读课文了解里面有几个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汇报:我最喜欢小马。因为小马很愿意帮妈妈干活。它很爱劳动。它很有礼貌。(师板画小马,以此类推。)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读给大家听听。(指导朗读)
生:我最喜欢老牛。因为老牛很愿意帮助别人。
生:我最喜欢小松鼠。因为它很热心的帮助小马。
生:我最喜欢老马。因为它告诉小马遇事要动脑筋。
师:2、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各种动物的语气、动作及情节。
师:3、为什么同一条河,老牛伯伯跟小松鼠说的不一样呢?(生自由发言)
师:4、如果小松鼠来到这条小河里,河水会到他哪儿呢?(师板画)
1、生:齐读老马的话。
师:以后遇到事情我们也要学会动脑筋。不能光听别人说也要亲自去试一试。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事情自己去想了想又去试了试才成功的。(生举例)
2、小结收获。让学生说说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
关于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生字,学会5个。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1、老师板书“银河”,指名读。
2、小朋友,你们见过银河吗?猜猜银河到底是什么样的?
3、出示课件图片
4、看了图你想说什么?
1、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
2、让我们一起学这2个小朋友的样子一起问一问银河,好吗?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痛课文
(2)画出词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想象词义。
4、学生小组内轮读,互相评价:
一、读的时候是否注意读准了生字的字音,二、是否把句子读通读顺了。
5、检查自读情况
(1)指读字词正音
(2)谁愿意选一段读给大家听?可以是你读的对好的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也可以是你读的还
不够好的一段,让大家当你的小老师,帮帮你。
6、谁能正确、流利地读完整首诗?
1、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识字
4、交流,师范写5个
5、学生描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剩下的生字
3、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了哪些问题。
教学难点:大胆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4课,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坐在草地沙
锅内仰望星空,看着看着那原本挂在天上的银河似乎变成了家乡的小河,变成了奔腾的长江,小作者
不禁向它提出了很多问题。小作者到底向银河提出了哪些问题?请小朋友再读一读课文。
1、自读自悟课文。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把银河想象成小河、长江的?
2、读后指名回答。初步感知1—4自然段
3、分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自读体会。
4、选派代表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1)学习第一段
画一画课文内容。
理解清澈,想象小河里还会有什么。自己会在清澈的小河里干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小朋友、好奇、疑问的语气。
(2)学习第二、三、四段,方法同上。
(3)小朋友的问题问完了吗?指导读好第五自然段,强调“好多好多”读出小朋友对银河的好奇
及探索银河奥秘的兴趣。
5、学生齐读全文
1、过渡:听着小朋友的朗读,老师好象看到了银河里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漫天的星星,初看
好象同“银河”没有关系,实际上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银河系的里的一个“小家庭”。下面,我们呢
再来仔细地看一看银河,想一想:你要对银河提出什么问题?
2、现在,小朋友一定有很多很多问题要问银河,你们能学着小作者的样子来问一问吗?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有没有?
(1)试着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2)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向银河问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问得很好!那么谁能像小作者一样把自己提出
的问题连成一首小诗呢?
2、银河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老师把这个问号留给你们,相信将来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
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看望银河。
3、学生随着音乐读完整篇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2段背一背。
2、阅读课外书籍,探索宇宙奥秘,把你的读书心得与同学交流。
1、出示生字
2、师范写,生描红
关于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3.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应用题。板书:百分数应用题(二)学习新课
1.电脑出示例题:商场里每台电视机的进价是1800元,售价加两成,每台电视机的售价定为多少元?
2、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在五年级我们学过“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它相当于10%。
(1)口答:“三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三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七成二成五五成相当于百分之多少?
3、售价加两成是什么意思?求售价应先算出什么?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庄乡去年产棉花37.4万千克。今年遭受虫灾,减产一成五,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2)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板书:37.4×(1-15%) =37.4×0.85 =31.79(吨)
答:今年产棉花31.79万千克。 3.练习。
小丽家承包了一块地,前年收小麦8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一成半。去年收小麦多少千克?
6.课堂小结。
关于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1、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健康小常识。了解一些健康小常识。
2、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通过介绍可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在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时,学会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习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都可以,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1、重点是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通过学习,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文章内容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应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间: 六课时
读背古诗《夜书所见》和阅读《邯郸学步》
1、读读背背古诗,了解诗意。
2、阅读《邯郸学步》,明白成语含意。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邯郸学步》。
一、读背古诗:《夜书所见》
1、试读通全诗。不明白的查。
2、抽读,集体读。
3、了解含意: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想想:
a: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你读后明白了什么?
4、精析:菊花围绕着茅舍,好像晋朝陶渊明的家,我绕遍篱笆边的菊花,一直到日渐西斜,不是在百花中偏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之后没有其他花开了。
补充: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二、阅读《邯郸学步》
1、学生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2、通读短文。抽读,小组内读。
3、思考问题:(1)燕国的那个年轻人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2)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燕国的那个年轻人今天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明天跟那个人后面走几步,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又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丢掉了,所以他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能盲目,不能机械、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4、说说你的体会。由学生自由讲解,教师引导。
三、练习:
1、读背古诗。
2、讲故事《邯郸学步》,说清成语含意。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1、介绍健康小常识,知道一些健康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收集一些有关的健康小常识资料。
一、导入 :揭示课题,引入。
二、分组介绍:
1、以四人小组介绍,并记一记笔记。
2、小组搜集整理。
三、交流:
代表向全班介绍。
1、自己向别人介绍时要注意口齿清楚、简明扼要。
2、听别人介绍时要认真、有礼,如有不同意见可作适当的补充。
3、因为每一种“小毛病”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但注意说话要谦虚,不能引起争吵。
四、练习:
整理你本课了解的健康小常识。
补充资料:
①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坐下休息,实在走不动,也应请同学扶着走一段。
②烈日下突然晕倒,要赶快到阴凉通风处,在太阳穴上涂风油精等。
③上体育课时扭伤了,应先立即用冷水敷,让血凝固,24小时后再用热水敷。
④课间不小心擦伤了,要及时用碘酒或双氧水消毒,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⑤要注意保护视力,课间一定要走出教室向远处看看,让眼睛作适当的调节。
⑥流鼻血时,不能仰头,而应把相反方向的手高高举起。
⑦春天的时候不能到外面小摊上乱吃东西,因为春天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
⑧咳嗽时,可用冰糖、贝母炖梨子汤喝;⑨黄瓜和西红柿都很有营养,但两样东西不可以放一起吃……。
习作写你想写的内容。
1、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
2、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一、读题目明要求,研讨习作提示。
最近,你有特别想和别人说的话吗?这次作文,就请你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如,一件有趣的事,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想对别人诉说的愿望、委屈,一次旅游见到的景物,自己一个奇特的想像……总之,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写读后感、观后感都可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问:1、写什么内容?
2、要求是什么?
二、习作准备:教师介绍。
介绍本次习作在命题上没有任何要求,同学们可以任意写自己想写的人、事、物等。因此,同学们可以各展其能,写自己特有的想法,写与众不同的经历,写对你产生很大影响的人或事……关键是选材要新,角度要新,要让人有新鲜感,或出乎意料之感。
三、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四、写好后认真读一读,修改。
教学内容:
评讲习作。
1、通过评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内容要具体。
2、培养学生修改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一、提问导入 。
1、有趣就是有趣味。写到有趣的地方,要把自己深藏于内心的.高兴、激动反映出来,做到乐在其中。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既要把事情的全过程,即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么样,一一写清楚,还要把有意义、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3.要认真修改。文成于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从小要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文章是否表现出有意义、有趣,事情经过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都要反复阅读,认真修改。
二、抽生读习作,全班评议。
1、是否通顺?完整?
2、内容具体吗?
3、怎样改,提出方法。
三、学生修改习作。
四、抽读优秀习作,共同欣赏。
单元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本单元测试题。
一天晚饭后
程方
上个星期六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三口在院子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呼拉圈比赛。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比赛开始前,我们先开始抽签。爸爸第1号,妈妈2号,我第3号。别看爸爸已到中年,性子可急啦。一上场,他就匆匆忙忙地拿起呼拉圈往身上套。准备工作还未做妥,就见他把手用劲一甩,呼拉圈转动起来,爸爸腆着肚子,弯着腰,越急越转不下去,越急呼拉圈越不听使唤。三次,总共只转了9下。我和妈妈笑得前仰后合,爸爸不服气地冲着妈妈说:“你比我好不了多少。”(爸爸在呼拉圈比赛中的表现。“腆”“弯”“越……越……”“越……越……”“笑得前仰后合”,写出了比赛的情趣。)
轮到妈妈了。妈妈虽然不像爸爸那样急,但也没有找准窍门,前后左右乱扭身子,呼拉圈一下子快,一下子慢。结果比爸爸稍好一点,共转了14下。爸爸还取笑妈妈:“我说你不行就不行吧!”妈妈说:“呼拉圈这玩艺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不容易,这回我算领教了。”(“领教了”点明妈妈受到教育,表现了比赛的意义。)
该我上场了。因为我平时在学校练过,掌握一定的技巧,就是腰转动的速度要与呼啦圈的速度同步,所以我不紧张,信心十足。呼拉圈在我身上“唰唰”地飞转起来,十分有节奏,而且姿势十分优美,不时赢得爸、妈的叫好声。爸、妈在一旁数着数,一直数到421。这时,妈妈说:“行了,行了,别转了,你已经赢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停了下来,欢快地跳到爸、妈中间,一边一个吻。(“我”在比赛中的表现。“因为……所以……”再次表现了比赛的意义。)
一家人在欢笑中结束了这次有趣的比赛,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再次写出了比赛的情趣。)
点评:
《一天晚饭后》是写家庭呼拉圈比赛的事。写了爸爸“腆着肚子,弯着腰”转呼拉圈,逗得“我”和妈妈”笑得前仰后合”;爸爸取笑妈妈。整个比赛都是在“欢笑”声中进行、结束的。写妈妈“算领教了”。写“我”因掌握一定的技巧,所以一直转到421下,表现了这件事的意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都写得很具体。
关于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口语交际展示台
“大自然的启示”成果汇报会:
1、根据自己的资料和了解的内容分类(有关大自然启示的、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想发明什么)组合小组。
2、带着自己要展示的东西,把自己课外查找的资料先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
3、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组的“小博士”,在全班交流。
4、老师提出听、说要求,全班交流后评出“最佳听众”、“超酷小博士”等称号,以资鼓励。
5、把同学们的作品展示在班里。
习作
1、总结前一阶段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况。(可以将随时拍成的照片做成课件,帮助学生回忆。)
2、总结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活动经过、这次整个活动心得……)
3、自己总结,整理资料。
4、小组内进行交流。
5、获得启发后,再次总结自己的写作内容。
6、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初步想法。
7、同学评说,教师指导(写法、选材)。
习作讲评
1、自己先阅读自己的文章,把文章中认为精彩的字词、句段展示给组内同学。
2、老师根据全班本次作文情况,进行评说,展示好的,师生共同分析好的地方。提出共性存在的不足问题。
3、根据自己作文的情况找出问题所在。
4、在作文中进行修改。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自读感悟。
2、全班交流,分析每个句子。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3、指导朗读。
4、举出这样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这些谚语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教师可给提供一些。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心得体会及感悟 教学设计文本研讨总结(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