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161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一

这一学期我任教七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在自己一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不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羚羊木雕》结合最后两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结尾,你应该怎样理解?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羚羊木雕》结合最后两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结尾,你应该怎样理解?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我在上语文兴趣课时,结合学生头天晚上看的电视来指导学生如何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在上的过程当中我的自我感觉不错。可是到了第二次上兴趣课时,来的学生很少;我感到纳闷,一打听,才知道上次讲的学生听不懂。后来我琢磨了半天,明白初一的学生哪会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呢。于是,我再上另一堂的兴趣小组课时,还是结合上次看的那部电视,指导学生写观后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畅谈感想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有话可说了。

记得我班上有位叫宏伟的同学,他在两个星期内写的两篇作文让我吃了一惊,其中一篇作文只写了半页,并在最后注明“我实在是写不出来!”另一篇作文可就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一页,并且很有质量。在写作前,我都对其进行了写作指导,可为什么就会有如此差别呢?原来是第一篇作文的题材学生很陌生,而第二篇是要求学生想像探险经历,现在的学生这类动画片看得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该同学写的《侏罗纪探险》真是可以当剧本了。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我曾读过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有良好的背景——毕业于北师大,获文学硕士,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课范读古文时常会读错文字和句读,以致招来同学们的讪笑。原来他是故意出错,目的是不要让学生把自己权威化、神圣化。如果说小说没有说服力的话,那就看看我经历的事情吧!我在评讲本学期第六单元试卷中写的《小鹌鹑》阅读题时,有一题目问到“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的讲解是“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和珍爱生命的小孩。”马上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都去打猎了,还珍爱生命?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打猎和珍爱生命是否矛盾,但学生的这一提议就能说明她在想这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比我想得全面。

“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学的语文新课改教学当中得到的浅见。

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二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经过教学实践,下头谈谈自我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趣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欢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十分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并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应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贴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本事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本事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我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资料却被教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我的深思熟虑构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教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供给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明白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此刻,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资料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我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我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确定。

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部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学生,我对新课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体会。

首先,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过去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仅阅读文本,而且还需要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实践和创新的机会。而新课改强调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进行实验、调查、讨论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使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往往是独自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而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它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我们能够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例如,在数学课上,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人去解题,而是与同学一起探讨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然而,新课改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首先,新课改的教育内容有时候给我们带来了困扰。在过去的课程中,我们往往按部就班地学习知识点,而新课改往往将知识进行了整合和重组。这使得我们有时候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和应对。其次,新课改的教育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在过去,我们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方式,而新课改要求我们主动参与和思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适应。

综上所述,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但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一定能够适应新课改,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成长。

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最新的课程改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有感触地参与了这次课改,并从中获得了许多体会。

首先,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过去,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讲师”,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课程改革则颠覆了这种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新的课堂中,学生要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他们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这无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的整合和交叉。在课程改革中,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再每门学科都是独立的“孤岛”。相反,课程改革鼓励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交叉,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关联和融合。例如,数学中的几何可以与艺术进行结合,英语中的阅读可以与历史进行联系。通过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交叉,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知识,培养出更强的综合能力。

再次,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涉及实践操作。而新的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要通过实践探索和实践操作,培养实践能力。例如,在科学课上,学生要进行实验和实地考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通过实践来提高语言能力。通过实践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最后,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去,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学科技能,而在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最新的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科与综合素质的融合。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可以不仅仅在学科成绩上获得进步,还可以在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样的改革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

总而言之,最新的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科的整合和交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通过这样的改革,我们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更加积极地推动和参与这一改革,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五

经过此次培训学习,使得自我对新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使自我认识

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