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张掖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简短 2019甘肃省师德师风培训总结(7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张掖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一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张掖大佛寺,张掖素有“戈壁水乡”的美称更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被称为“金张掖”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张掖大佛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张掖这一方沃土。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历时五载,在西夏贞观三年竣工。历史上明朝永乐九年敕赐为宝觉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称为宏仁寺,现在张掖大佛寺的别名有“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宏仁寺”。说道张掖大佛寺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是有一个叫嵬咩(mie )的国师,一日静坐,忽听附近有丝竹声音,于是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建起了这座做东面西的佛殿。

说到大佛寺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建筑,首先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两层建筑,这在我国古代是最高的建筑形式,在殿门的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作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如三摩地、元演法。大殿面宽九间纵深七间规模宏大给人以精神震撼。在大殿的屋脊上蹲坐有吻兽,檐下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鹿等象征威武吉祥的珍禽异兽。张掖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台泥塑卧佛,如果大家还不能想像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个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个人并排坐下,大佛侧身而卧,金装彩绘,面容慈祥、体态丰满。在大佛的胸前有一个“ ”字表示佛法常转,吉祥万德。由于大佛是木台泥塑的,所以大佛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用来储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发现了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1977年还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银币,这五枚银币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见证。 细心地游客不难发现,大佛双眼微启,似睡似寐,这不正映衬了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吗!“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有些游客也许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前一联就是大佛的实体形象,卧佛在那千百年来无声无语;而后一联则是无数的的人来到大佛前哭诉自己人生苦恼,许下心愿,大佛双眼微启仿佛在认真倾听却默默不语。等到若干年后,这些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人回想起他们笑了,而后又像卧佛一样眼观世间变化笑看苍生前来询问。

大家听了大佛的故事也许会疑问为什么佛教会盛行?这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义来愚化大众,使他们甘于压迫,此外宗教的传统、苦难的生活和人们心灵上的寄托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灭佛究其原因还是佛教的实力扩张威胁了其统治,包括出家人过多影响人口出生、生产、兵役、赋税等。

穿过历史的层云大佛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启迪。钟鼓楼(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完全是中国民族形式的传统建筑。楼下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可以通过行人和小型车辆。

洞门上方嵌刻着匾额,东“旭升”,西“贾城”,南“迎熏”,北“镇远”。楼上四面悬有匾额:

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顺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国栋反抗清廷,曾因诱杀巡抚都御史张文衡,分巡西宁道林维造,镇守总兵刘良臣,烧毁此楼。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后,亦悬额四面:“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山一览”。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记》碑刻,镇远楼于明正德二年(1520xx年)由都御史才宽负责兴建,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数次维修。楼东南角悬有唐代铜钟一口,铸造工艺精湛,形体浑厚雄伟,钟的外壁略呈黄色,又带铁青色。钟高1.3米,直径1.1米,上细下粗,略呈喇叭口形,下口六耳。钟身有三层图案,每层六格。上层其中三格为飞天。飞天头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赤脚、手捧花束,形象优美,颇似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风格。中层亦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朱雀是长颈、长腿、长尾、展翅;玄武是长嘴、长尾、展翅,作奔走状,下层为六格,其中三格为青龙白虎。这口大钟铸造用合金;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它既能承受重击,又能产生宏亮的声音,钟声可传至金城的各个角落。楼上北侧树立重修甘州吊桥及镇远楼碑一块,至今保存完整。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1966年在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境、铜壶、佛经等,还有一块铅牌,记载了明成化年间在河西发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资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银币,则是古代中外贸外贸易往来的见证。此外,该寺碑有明宣宗《敕赐宝觉寺碑记》、明通政使穆来辅《重修宏仁寺碑记》等。寺中藏有《大藏经》等众多佛经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当皇帝了,转身却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经阁里,还藏有唐宋以来的佛经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为全国仅存的几部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到张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百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盘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描写张掖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二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人民政府驻甘州区南环路邮政编码:734000 行政区划代码:620700 长途电话区号:0936 车牌:甘g 拼音:zhangye 张掖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境内有大佛寺、马蹄寺、木塔寺、镇远楼、山丹军马场、丹霞地貌、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其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0xx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1920xx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面积40874平方公里,人口131万(截至20xx年)。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少数民族。

历史沿革

1954年,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6公里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张掖“黑水国”遗址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东北3公里的东灰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粮食籽粒及猪、牛、羊、鹿的齿骨等考古资料,由此证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张掖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能用石球、石纺轮纺织、做衣服,制造彩色陶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器。 九州时期 张掖 属雍州。汉代(前206-220xx年)以前 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西周时期 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 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秦汉之际 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西汉时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20xx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两晋南北朝时期 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唐时期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北宋时期 天圣六年(1020xx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元时期 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明时期 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清时期 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

张掖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简短 2019甘肃省师德师风培训总结(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