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教学心得体会及感悟 传承红色革命心得体会(八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红色传承教学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毛主席对祖国由心的赞誉,亦是对中华名族深深的忠爱,当然,这亦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深深的共鸣。生于这个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是否会因为生活的安逸而忘记对祖国所肩负的重任?我们是否会因为风沙的覆盖而忘记祖辈们所留下的光荣印记?我们是否会因为时间的洗礼而放弃那该我们铭记于心的红色内涵?相信我们的回答都会是否定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在祖国的呵护和抚爱中长大,对祖国所经历的历史又怎能轻易的就从记忆中抹去。
回想祖辈们的艰难抗战路,眼框便不自觉的被打湿,耳中满是中华战士们那充满力量的咆哮和怒喊之声,心中也好似有一团烈火在激愤中燃烧。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他们是风雨中那屹立不倒的擎天柱,支撑着祖国的山河,不显一丝颓势。咬过皮带,啃过树皮,饮过泥水,只为躲避敌人,积蓄更多力量。弘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为有牺牲多壮
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独有的标识。自建党伊始,无以数计的革命先烈为党、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视死如归、牺牲拼搏的壮丽凯歌。如今,新中国行进在崛起复兴之路,更需要传承这种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情怀和气魄,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的信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讲到,“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既是党的作风,也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者的作风。”在革命年代,缺吃少衣少药,武器落后,物质条件极为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精神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克服各种困难艰险,赢得胜利。在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去坚守奉行。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回顾党领导的革命史,无论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还是漫漫长征路,抑或是八年艰苦抗战,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党、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忠诚坚定。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毅的信念,也就有了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对共产主义执着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传承和坚守的,这是政治灵魂,更是不朽的精神支柱。
自建党伊始,无以数计的革命先烈为党、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视死如归、牺牲拼搏的壮丽凯歌。如今,新中国行进在崛起复兴之路,更需要传承这种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情怀和气魄,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的信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真正的共产党人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深蕴着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凝练成为共产党人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永不言弃的精神。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艰苦创业的建设时期,直至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向前。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必须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焕发出战斗的精神、拼搏的劲头,夺取事业新的胜利。
忘得掉的是岁月,忘不了的是历史。盖得住的是皱纹,藏不住的是印迹。我们都处在岁月的长河中,记忆难免有时候会被奔腾的河流和飞卷的沙石所冲淡和埋藏,但我们的心却注定是与祖国相连,将所有有关祖国的历史和精神都封存在我们的心里。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也须不负肩之使命,传承和发扬好红色精神,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对于红色传承教学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读完此书,敬佩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历史细节,并对参加中共一大的十五名代表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阅后感如下:
◆十五位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在离开李公馆那张大餐桌之后,人生的轨迹各不相同,有人成钢,有人成渣,然而,在离开那张大餐桌之后的道路是漫长的。在行进中,有人继续奋进,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人是变化着的。退伍、落荒、颓唐、叛变是后来出现的。大可不必因后来如此,去否定这些人当年曾经有过的贡献。有钢必有渣。炼钢与除渣是同时进行的。前进者与退伍者、落荒者、颓唐者以至叛变者并存。鲁迅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追溯那十五位代表在离开李公馆大餐桌之后的足迹,会给人以一种特殊的启示:自始至终在共产主义之路上前进,并不顺利。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而言,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确实是不平常的一周。这一周使“中国改换了方向”,是中国现代史上“红色的起点。
◆在近百年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初创时期,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经历了抗日战争,经历了全国解放战争,然后又经历了七年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经历了“文革”十年,又经历了粉碎“四人帮”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样历史的转折,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中最为严峻的考验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到陕北以及十年“文革”、1989年春夏之间的政治风波。越过激流,越过险滩,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多年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九十多年。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间,从最初的五十多个党员发展到今日拥有八千多万党员。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党,也是世界第一大党。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
◆在陈独秀之后,短短几年间,中国共产党中央频繁地撤换领袖,从瞿秋白到向忠发到李立三到王明到博古,一连换了五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自己成熟的领袖。历史无情地把那些不成熟者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岗位上淘汰下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
◆上海—北京—哈尔滨—满洲里—赤塔,然后沿西伯利亚大铁道,经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秋明,抵达莫斯科。这条陆路,不知多少俄共(布)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来往往,人称“红色丝绸之路”。
◆李大钊与孙中山携手并进,为国共合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他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鼻祖。李大钊从容就义前说:“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关于陈独秀:毛泽东说,“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在五四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马林对于中国共产党,有两大贡献
第一,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制定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战略,使中国共产党得以迅速发展。马林来华是列宁向共产国际推荐的。列宁在推荐书上写道;斯内夫利特(即马林)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去中国,他的任务是查明是否需要在那里建立共产国际的办事机构。马林是国共合作的首创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统战策略的提出者和制定者。所以,马林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统战鼻祖”。
◆关于维经斯基:维经斯基先后六次来华,沟通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他比马林在华的工作时间更长,是共产国际内的“中国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壮大,维经斯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维经斯基是“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运动之间的最初桥梁”。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人。即便是他的政敌,也无法否认这样的客观事实:毛泽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被视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他的思想影响而言,远远超出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超出了20世纪。他也有明显的失误。如同邓小平所说;“总起来说,1957年以前,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错误就越来越多了。”
邓小平说了一句非常生动的话:“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关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对他的一生的评价:毛泽东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一位勤于笔耕的著作巨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被视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他的思想影响而言,远远超出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超出了20世纪。
对于红色传承教学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___,是来至四年级二班的学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红色其因,争当双好少年》。
我小时候喜欢听红军歌,喜欢看红军影视剧,喜欢游览红军故地。说到这儿,我会不禁自问,红色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她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她对于今天的我们,到底有什么现实价值和意义?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书店,找到一本书,书名叫《红军过草地》,便有滋有味地看起来。红军为了完成任务,连野草都吃,一个手掌大的青稞饼,几个人推让来推让去,谁都舍不得吃,这是什么样的精神?他们团结一致,越过千山万水,宁可饿死,也不愿做敌人的俘虏,这是什么样的精神?看到最后,我泪如雨下,红色文化,令人感动。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跨进大门,红色的枫叶像染上了血,鲜红鲜红的血!难道这是红军烈士的鲜血吗?我抬头一看,青灰色的红军将领塑像整齐地排列着,徐向前、李光念、陈昌浩、许世友我一一看着。我走进展览大厅,倾听讲解员的解说:在万源的土地上,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数万优秀万源儿女用鲜血浇灌了巴山,用生命换来了解放!
什么是红色文化?虽然我还只是
红色传承教学心得体会及感悟 传承红色革命心得体会(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