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 劝学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怎么写(6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劝学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推荐劝学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
本文来自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这个板块有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劝学》主要知道学习对成长的重要,《师说》拜师对成长的重要。既是文言文,本文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是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纠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第一课时
内容: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
一、导入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板块。学习这个单元,注意从经典中获得教益,学习思想观点的表达,学习朴素的文风,学习生动、清晰地阐述抽象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学《劝学》。
二、检查预习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 ) 虽又( ) 槁( )暴( ) 砺( ) 参( )省 ( )乎己 知( )明 跂( ) 生( )非异也 跬( ) 骥( ) 驽( ) 锲( ) 镂( ) 螯( )
(2)听写:
三、简介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述又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和孟轲虽然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他在性善说上和孟子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要通过后天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为善。
四、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
1、诵读
2、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劝学——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劝学—— 《劝学》本文是原文的节选,原文比较长,本文选了前面的部分内容。
已——
于(1)——
于(2)——
于(3)——
有——
暴——
日——
3、解决疑难
4、学生练习翻译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这几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
6、试背诵
先自读两遍,然后检查试背。
7、学生齐背一遍
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齐读
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彰”──
“利足”──
“致”──
“能水”──
4、解决疑难
5、学生练习翻译
6、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
请归纳本段大意:
7、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8、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课时
内容: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指名翻译1、2段
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齐读
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无以”——致千里——至千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有何特点——“上”“下”——“跃”“驾”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
“无以”——
而致千里—— 无以至千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下”——
“跃”“驾”——
4、解决疑难
5、学生翻译
6、层次分析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
8、先背诵本段,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中心论点
分论点之一
分论点之二
分论点之三
2、探讨:和周围同学交流讨论——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他的“性恶”说有什么联系吗?
3、本文运用设喻论证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4、本文在句式上还使用了对举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学生举例
讨论对举的作用
五、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内容: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纠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方式:全班齐背一遍;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故意弄错,至多三处);学生互查。
二、当场默写课文
二、完成练习并检查纠正
三、预习《师说》
推荐劝学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
劝学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 劝学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怎么写(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