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感想 教学能手培训心得体会(3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首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从读中让学生的情感从对乞丐的同情发展为敬佩,从而引到主题“尊严”。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教学反思《《为了他的尊严》教学反思》。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这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感受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
最后引领文本进行读想结合。我主要让学生联想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写法,提供中心句让学生想象“乞丐怔住了”的这个场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激情没得到很好的激发。
2、对一些关键词的指导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我怔住了”的教学,我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对于“乞丐为什么会怔住了”这重点内容的挖掘却忽视了,这样造成上下文的脱节。
3、由于担心时间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抢”孩子发言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整堂课没有突出课文的重点:读。一味地赶时间,使得一节课匆匆忙忙,学生学的不踏实,老师教的也不踏实。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我想,只有今后在教学中不断进取与探求,才能接近教学的真谛。
有关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
比较好的做法:
扎实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所以在整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小评委们比写字”这一写字环节,先出示一个也有长长的尾巴的“巴”字,在学写这个生字后,又出示“把”,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比较“巴”和“把”的过程中懂得,虽然“把”字里也有“巴”,但是“把”是由提手旁和“巴”两个“好朋友”组成的,好朋友要互相谦让,所以“把”里面的“巴”要写得相对小一点。这样学写两个有相似之处的生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有效地把字记牢、写好。
但是在这堂课中,问题很多,这些问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
<>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这一节课上,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面对出现的生成现象没有好好地把握,比如在教学“巴”这个生字时,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哪个字里也有这个“巴”字,一学生回答“把”,我当时否定了他的回答(“不对,‘把’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生字),因为在我原有的教案中,生字“把”的学习要放置在学习生字“伞”之后。课后,我深刻意识到这样的处理太失败了,日后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
一年级的小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表扬,因为老师的评价会深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要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己在课堂上应变能力还不够,所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处理得不够完善,比如上例中对学生回答“把”的否定,对该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还有,特别在学生回答不足时,我操之过急,没有很好的循循善诱,可能直接让别的学生回答了。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对于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
<>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高效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一直很担心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所以有些应该让学生说的内容,都被我“抢”走说完了,整节课中我说得有点多。
以上这些不足,我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加留意,减少乃至避免再发生,让学生学得更开心、更有味,课堂更高效!
有关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学期语文教师教学随笔反思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
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感想 教学能手培训心得体会(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