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物理混合式教学心得体会 混合式教学培训感想及收获(6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1-311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物理混合式教学心得体会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光的反射定律,举出光的反射的例子,应用反射定律解释这一现象。

2.说出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总结探究结论,掌握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漫反射的.理解。

教学器材:

自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演播教室、三角板、手电筒、大镜子、白纸、自制烟雾箱、一小片灭蚊片、打火机、光的反射演示器、激光电筒(后两项共12组)

教学方法:

实验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学生讨论与教师诱导启发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周围的物体?(因为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2.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太阳、电灯、火把?(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3.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月亮、镜子、黑板、人、树等许多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因为它们的表面能反射光,反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二、光的反射定律的教学

1.实验装置的介绍。

烟雾箱用来显示光路;激光棒用做光源,方向性好,便于实验;

小镜子用做反射面;两金属板用来显示角度,亦可显示光路。

2.实验

a.观察反射现象。

定义: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多媒体演示这些线和角)

b.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由教师利用烟雾箱演示。①逐渐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要求学生观察反射角如何变化。②改变射入的方位,提示学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在法线的两侧。

c.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最后总结:有少物理生实验很成功,是因为他们使两铁板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才能同时在铁板上反映出来;另有大部分学生实验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使两铁板在同一平面上,虽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存在,但不能在铁板上同时反映出来。这正好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总在同一平面上。

d.教师移去烟雾箱内的光的反射演示器,只留一平面镜。让入射光线绕着一法线旋转,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怎样旋转,并始终保持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上。

3.多媒体演示。

①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4.反射定律。

①学生讨论。

②屏幕板书。

③学生齐声朗读。

5.练习作图。

①分发作业纸,要求学生做第一题。

②教师巡视。

③教师利用实物展台进行评讲,提请学生注意常犯的错误。

三、镜面反射、漫反射

1.提出问题:太阳光斜射在平面镜上,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

光斑;但射到白纸上则不会产生光斑。这是为什么?(引发学生兴趣)

2.利用手电筒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手电光射向一面大镜子,转动镜子,使反射光线依次射向不同的同学的眼睛,让学生感受镜面反射;再让手电光射向一张白纸,并转动白纸,问学生是否感到晃眼,白纸是亮的还是暗的。

3.多媒体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指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和作用。

镜面反射:反射面平而光滑。可很好地改变光路。

漫反射:反射面粗糙不平。使我们从不同方向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都城是光反射时遵从光的反射定律的结果。

5.问:黑板反光时why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

(黑板反光时,发生了镜面反射,大量的光线从同一方向射入人的眼睛,使人感到很刺眼而看不清楚字。)

四、光的反射是可逆的。

1.利用课件进行演示。

2.小游戏。(给前面一位同学一面小镜子,要求他观察后面的任意一位同学的眼睛,后面的同学同时观察这面镜子。教师问后面的同学谁在镜中看到了前面这位同学的眼睛,就可判定前面这位同学刚才在观察谁。)

五、板书设计

2.2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反射时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镜面反射

2.漫反射

主题物理混合式教学心得体会二

一、整体的教学工作,

第一个阶段:从开学到3月份中旬,完成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在上学期的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全面。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巩固、加深、拓宽,使学生更加深刻系统地掌握知识,为下阶段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个阶段:从3月中旬到4月结束,完成第二轮的复习。主要是进行专题复习,针对在第一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训练,对一些重点、热点的专题强化训练。比如:振动和波的专题、光学专题、原子物理专题、动量专题,这些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且我校的学生比较容易拿到的。

第三个阶段:从5月初到五月下旬,完成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考练、试卷讲评,

通过讲练结合,指导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全面复习,强化重点、难点。

第四个阶段:5月下旬到6月初:1、回归课本,专门编写了一份复习提纲,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并对所有内容排队归类,参考外地资料,就题目内容,题目类型再拾遗补缺。2、在回归课本的同时配合综合科的老师进行综合性训练。

二、20__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题型稳定,重点突出。试题难度较去年略有下降,试题包括必修部分8个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分开),两个实验题,两个计算题;选修部分都是一个选择题加一个计算题,与往年没有变化,且常规型题目所占比重较大。从必考知识点分布上看,今年试题电磁学部分分值增多,电场问题所占比重增加。

注重对“双基”的考查。第14题考查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第15题考查安培力的概念;第16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第21题考查静电场中的概念;实验题第23题为力学实验题,是考纲中明确要求的实验,没有任何变形;第23题则采用一箱一表法测量电路,是由课本实验原型迁移而来,这些内容都属于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范畴。其中有一部分试题是来自于课本或往年高考试题的改编,让考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充满了新意。

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如第19题“行星冲日”问题、第24题汽车雨天安全行驶时速问题,都与实际密切相关,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学科价值。

注重方法,考查能力。如第14题取材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实验,关注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第19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模型化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2、23两道题均涉及物理模型、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及图像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突出了数学思维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特点。

侧重应用,有所创新。如第17题巧妙地将牛顿运动定律与平衡、胡克定律结合起来;第25题创造性地把抛体运动、复合场、与动能定理相结合,显得既基础又灵活,更有运用基本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难度。

三、通过今年高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认真分析和研究近三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考试大纲》,研究三至五年的高考试题以及各地的模拟试卷。更好地把握高考的特点。通过研究高考试题,在高一高二的教学过程中:能准确把握考试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深度,习题选编等等。在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2、在教学中应注重细节,包括教学细节,知识细节,学生学习,阶梯细节的培养,如:①注意解题格式的训练。很多学生格式混乱,方程不规范,满篇数学符号等,这些问题都及时纠正,否则造成会做而丢分的现象。②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有深度,一环套一环,逐渐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即有深度又有广度,充分利用学生对因果关系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③不完全放弃教材,注意回归教材,特别是热、光、原三部分要强调学生看书。④加强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难以理解的物理过程要编成动画,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难度。⑤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不满堂灌。

3、物理要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热点专题要形成系列,形成书面文字,老师要围绕主线适当点拨,精讲多练,围绕热点主线设置背景材料,组织各种题型,对同一热点,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多种题型进行分析。

4、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对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核来鉴别学生能力的高低。考试说明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考查学生五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5、注意物理学特殊方法的训练,如:对称法、守恒法,可逆思想,整体与隔离,矢量三角形法,图像法,等效法等训练。强调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从中体会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的优劣。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理论联系实验能力的考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

四.加强校本研修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高效课堂理论,

物理混合式教学心得体会 混合式教学培训感想及收获(6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