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范本 教学教案案例分析(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范本一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教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教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教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教师本来设计的目的十分明确,除了能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能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可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教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教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必须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之后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明白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能够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能够用12表示,4枝也能够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一样,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一样。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能够用12表示吗?

在那里,我们能够看到,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经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教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范本二

【摘 要】小江是一位特殊教育学校的听力障碍学生,初中一年级,因转学产生不适应,产生厌学行为。学习进度跟不上同班同学,成绩一般偏下,课堂上睡觉,教师提问只是摇头,所有问题都说不会。想和朋友去打工。心理健康辅导员与小江商定了咨询目标,消除了小江的厌学情绪,辅导效果明显。

【关键词】特殊教育;听力障碍;聋生 厌学;心理辅导

一、背景资料

听力障碍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条件、时间上异于听力正常儿童;而对于聋生本身这个群体,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又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导致聋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残疾,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群接触,导致聋生容易形成自卑、自暴自弃、厌学的不健康心理【1】。

二、基本资料

小江,男,17岁,特殊教育学校听力障碍学生,初中一年级,成绩中等偏下,在学校住宿。每月回家一次,父母务农,经济条件一般,家中有一弟弟。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进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老师讲课时手语看不懂,课程很难,我不想继续上学,朋友(听力障碍)邀我去油漆厂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月可有800元工资。

个人陈述:小学是在县里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进入初中后进入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老师和同学们的手语速度快,看不懂,学习的内容理解不了,上课的时候想睡觉,老师有时候叫我回答问题我也不会,只好摇头。原来的聋人朋友去工厂打工,可以挣钱补贴家用,朋友叫我一起去。但是觉得辍学是不对的。心里很犹豫。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观察:沟通时小江手语不规范。沟通不畅。有时需要借助书面表达方式。

父亲反映:对孩子没有太高要求,希望能够读完初中,自己能够自力更生。

教师反映:对老师同学都比较有礼貌,表现普通,喜欢画内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总睡觉,提问不回答,作业质量不高。

五、评估与诊断

心理状态评估:厌学、心情压抑,情绪不稳定,

评估依据【2】:

(1) 消极不良认识自我,认为学习作用不大,不能带来眼前的实际利益,想去打工挣钱。

(2) 应付式学习,不会主动学习,没有学习计划,成绩下降。

(3) 对学习失去兴趣,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如课堂学习消极怠惰、课外作业质量不高等。

六、心理辅导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小江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学会使用规范的手语,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最终目标:熟练运用手语,完成最终学业,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能够自力更生。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询改变意愿。

方法及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情况,倾听小江介绍他的日常生活。他是住宿生,每月回家一次。与同学人际关系一般,对画鼻烟壶内画的技能课程比较感兴趣。

作业:把这次与辅导员的谈话感受写下来,把自己的烦恼和对未来的想法写下来。下次带来一起讨论。

完成情况:小江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现状,也尝试找了造成现状的原因。谈话基本符合辅导员的目的与要求。

2、心理帮助、实践锻炼阶段,即改变认知、行为矫正阶段(三次)

第一次咨询:

目的:加强咨询关系,讨论上次谈话的感受,帮助小江改变认知。

方法和过程:认知领悟、支持疗法。小江说“感觉轻松很多”,让他把自己心里的苦闷说出来,辅导员的亲切态度让小江感到安全、亲切,愿意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内心的其他感受。辅导员在良好咨访关系基础上,帮小江分析他的现实处境。并且明确告知了小江还是未成年人,不能出去打工,否则会触犯法律。聋人朋友虽然现在挣钱,从事的却是高强度、低报酬的工作。告诉小江投入与回报的道理。

作业:设定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有何好处?把目标和好处写纸上。

第二次咨询:

目的:a建立学习信心b学习方法辅导

方法和过程:小江表情放松,面带微笑。采用支持疗法,讨论将来要实现的目标,小江希望自己能顺利读完初中,最好找一个画内画的工作,能自食其力。接着,辅导员与小江分析小江目前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学习好手语。这样才能听懂老师讲课,辅导员结合学校课程表,帮助小江制定了手语学习计划时间表,要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范本 教学教案案例分析(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