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公益大课堂心得体会精选 公益大讲堂感想(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西湖公益大课堂心得体会精选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曾经是中国古人的美好梦想。欢迎您做客我的家乡——扬州,今天由我陪伴大家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我是瘦西湖的导游 ,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同游湖上风光、品读扬州故事。
扬州是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她如一位美女,内惠于心,外秀于形。历史上曾数度繁盛,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有人说,扬州是“最中国”的城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是扬州的第一名片。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唯一文化旅游示范区、被誉为江苏最美旅游景点。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媒体都给予高度评价,是江苏省唯一入选微信云直播的景区,今年瘦西湖更作为江苏的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播出,如今的瘦西湖已经从扬州走向了中国,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今天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分为5大景区。分别是:以市井文化为代表的绿杨村景区;以湖上园林为代表的瘦西湖景区;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蜀冈景区;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唐子城景区;以运动休闲为代表的宋夹城景区。这5大板块,融 古城文化、湖上园林、人文生态、运动休闲于一体,形成了一个相互衔接、开放融合的整体。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瘦西湖的魅力。
瘦西湖作为中国湖上园林的杰出典范,泛舟游湖是最好的选择。这条水上游览线的特点,可以用两句古诗来概括:“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御码头。它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上下龙舟的地方。在御码头旁是扬州著名的古刹——天宁寺,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北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赐名为天宁禅寺。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先后驾临,在此兴建了行宫,使它更加声名显赫,康熙皇帝“敕赐天宁禅寺”的石碑至今还镶嵌在山门正门上方。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奉康熙之命在此刊刻和出版了《全唐诗》和《佩文韵府》,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辉煌典籍。“小艇沿流画桨轻,鹿园钟磐有余清。 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这是康熙皇帝为所作《天宁寺》的诗,这首诗表达的是他在扬州时的愉悦心情。乾隆时代编撰的中国最大规模的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全国仅有七部,一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文汇阁旧址就在附近,可惜乾隆行宫与文汇阁皆毁于咸丰兵火(太平天国)。但20xx年在天宁寺万佛楼重新典藏全套原大原色原样版《四库全书》,原貌展示了《四库全书》庞大无比的形制和规模。
扬州是优雅宜居之城。20xx年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休闲度假,扬州是您的最佳选择。这里生活慢节奏,心情很悠闲。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老扬州人的生活方式。皮包水就是指扬州的早茶文化。眼前的冶春是扬州百年老字号茶馆。你看它一半建在水上,一半建在岸上,草甸茅舍,野趣盎然。巧妙的将秀美的园林和悠闲的茶肆结合在一起。若临窗而坐,脚下流水潺潺,身边画舫荡漾,偶尔还会传来船娘清悠的扬州小调,可谓是景美、人美、味更美。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详细介绍了扬州的各种美食,其开篇就是冶春的烫干丝。此外,三丁包子、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被誉为“扬州点心三绝”。
扬州美食是被隋炀帝誉为“东南第一佳味”的四大菜系__淮扬菜的主流。它融合了南北菜系的诸多优点,清淡入味,咸甜适中,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我国很多重要的标志性事件都以淮扬菜为主。 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宴会、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晚宴、20xx年南京青奥会、20xx年中国apec(亚太)峰会的欢迎晚宴等等。
船过问月桥,岸上绿杨村。历史上当地居民多以种花为业,所谓“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如今的绿杨村已是闻名海内的花鸟鱼虫市场,每到周末、节假日,这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人们彼此交流养殖技巧,怡情雅兴,体现了扬州人生活的休闲舒适。
下面我们要看到的是两个免费对游客市民开放的景点,清代二十四景中的卷石洞天和西园曲水。
卷石洞天是乾隆水上游览线第一处可登岸的景点。您看,东门的门厅上悬挂着书法家舒同手书的“卷石洞天”四字,这的“卷”通“拳头”的“拳”,即石小如拳,“洞天”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卷石洞天”就是指用拳头大小的石头堆成神仙居住的洞府,由此可见扬州叠石艺术之高妙。设计者十分注重湖石假山形态的浑圆,把石头勾勒出连绵的云态。整座假山上实下虚,上明下暗,上散下整,力求凸现卷云飘逸的轻盈与浑厚深远的意境。穿行其中,可领略到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水中有洞,水中有天的洞天福地胜景。所谓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卷石洞天”早在清代就被誉为“郊外假山,是为第一”。卷石洞天景区主要包括东部水亭,北部平亭,和中部山亭。其中,北侧的“群玉山房”是卷石洞天内唯一的一座厅堂,也就是平亭。你所见到的这座“群玉山房”,取自李白诗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过了卷石洞天,眼前有座小岛,形似琵琶,俗称琵琶岛。乾隆年间,岛上建有一座夕阳红半楼,每当夕阳在山,余辉如金,非常迷人。
过了琵琶岛,我们来到了西园曲水。西园是指此景在卷石洞天以西,曲水是指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行曲水以流觞”之意。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举行的兰亭修禊,是古代备受文人喜爱的一种风雅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在清代的扬州,文人墨客也在扬州的水道边举行曲水流觞的活动,这便是西园曲水的由来。这里有一座建筑,名为薜萝水榭,榭前筑有平台,三支水系在此相汇。因这里的水势形如汉字丁,因此得名丁溪。现在,这里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当年的风流雅韵延续至今,成为一处赏景怡情的好去处。
扬州的风景是一座城,整座城也是一道景。如今西园曲水和卷石洞天景区免费对市民开放,还景于民。这里还一条环形漫步跑道,这条跑道依河而建,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健身,人在画中行,景为人助兴。
“今昔异趣傍垂柳,游到虹桥水更香”。眼前我们看到的这座三孔拱桥便是有“扬州兰亭”之誉的大虹桥,此桥初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因围以红栏,故名“红桥”。 清乾隆元年改建为单孔石桥,似“长虹卧波”而改名虹桥。它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虹桥揽胜,又名虹桥修禊。修禊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也是一种消灾祈福的仪式。每年三月初三前后,人们来到河边溪旁,焚香沐浴,祈求幸福。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活动。最早发起虹桥修禊的是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渔洋(王士禛),当年他任扬州司理时,邀请文人雅士聚集在红桥之畔,行文赋诗,吟出了“绿杨城郭是扬州”等名句。此后,孔尚任、卢见曾等文人雅士又不断将修禊活动推向高潮。纳兰性德、曹寅、孔尚任、郑板桥等都在此留下了诗文。王渔洋的一首《冶春绝句》更是脍炙人口:“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乾隆二十二年,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主持了规模最大的一次红桥修禊活动,唱和者达7000余人,所谓“海内文士,半聚维扬”。编次得诗300余卷,并绘制《虹桥览胜图》以纪其胜,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化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文人雅士歌咏活动,使扬州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诗城。虹桥是一座美丽的画桥,更是一座洋溢着诗文之气的诗桥。美景与文人的修禊活动,使得虹桥闻名遐迩。如今,虹桥修禊的古俗又焕发出新的生机。20xx年我们景区举办了国际诗人蜀冈-瘦西湖雅集活动喜获成功。为此,景区自20xx年起,每年烟花三月举行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来自国内外著名的诗人学者,如高洪波、杨烁、于丹、王小妮,中国台湾诗人管管、美国当代著名诗人赖特女士等人。由此产生的佳作,必将成为瘦西湖和扬州的文化旅游瑰宝。《环球人文地理》在“第一看点”栏目中用了整整10页的篇幅宣传扬州举行的虹桥修禊。虹桥修禊举办以来,已有300多家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国内外的网络转载率超过5万,充分体现了这一延续多年诗歌盛会的国际影响力,重塑扬州世界诗城的地位 ,为瘦西湖打造世界级公园增添了光彩。
过了大虹桥,瘦西湖东岸有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这便是以虹桥命名的虹桥坊休闲商业街区。此处有诸多国际时尚餐饮店密集开业,众多知名品牌纷纷加入。它与瘦西湖景区、迎宾馆、瘦西湖温泉度假村等组成强大的方阵,起到共同提升瘦西湖景区的效果,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上叫得响的世界级公园提供了强大动力。
正如诗之于画,琴之于曲,瘦西湖这幅山水画卷从她的南大门徐徐展开。门额上“瘦西湖”三个字,由扬州著名书法家孙龙父所题。
孙龙父先生祖籍泰州,早年即以金石书画名世,是吴熙载之后又一扬州书法大家。他真、草、隶、篆皆工,尤擅章草,与林散之、高二适、费新我合称“江苏四老”。他的梅花千姿百态,也是一绝。孙先生为人谦和,有求必应,学问上尤其重视扬州评话,曾与孙家讯、陈达祚等合作整理出版王少堂扬州评话《武松》和《宋江》 等,是至今流传的扬州评话经典。
大门两侧楹联: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为扬州诗人李逸休所撰,其女李圣和书写。上联抒情,虽然瘦西湖原是私家园林组成,但今天来游者都是湖山主人。下联绘景,描绘了瘦西湖这幅山水长卷,不比元代画家倪云林的画逊色。全联52字,是瘦西湖上最长的楹联,而且前后照应,用典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景区构思的角度看,瘦西湖南门如同一道屏障,使湖景半藏半露,如美女惊艳众人。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更增加了其含蓄清幽之感。
南大门主厅为歇山式,门厅三楹,西接廊屋7间,东以短廊接亭直插水际。园林建筑大师刘管平在编写《园林建筑设计》一书时,把瘦西湖南大门门厅作为一经典案例收录其中。如今的瘦西湖南门与虹桥坊,西园曲水,卷石洞天等景点,整体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园林景观。
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扬州西湖瘦。“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吴绮,扬州人,字园茨,号听翁。生于明末,为清初词人,可见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为其水道弯曲狭长,并地处扬州城的西北,故称为“瘦西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来游扬州,在饱览了美景后,与他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诗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一个“瘦”字不仅传神地刻画出瘦西湖的特点,而且形象地概括了扬州城市的美学风貌__精致与秀美。当年邓拓先生游湖后就欣然赞叹:“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现在我们漫步的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阳春三月,春花缤纷烂漫,柳丝婀娜起舞,飞扬如烟,从最初的杨柳梢头不易察觉的似黄似绿,如梦如烟,到一夜之间桃花像粉面含娇的美人笑对春风,就是一首诗,一幅画。此种景色,便是大诗人李白笔下的烟花三月扬州景。
扬州自古就是柳城,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大运河,河道峻工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便称柳树为“杨柳”,但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因为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杨柳和桃花把春天的瘦西湖渲染得淋漓酣畅,绚烂至极。山东济南的大明湖门口有一副对联: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我们扬州,处处是柳,全城是柳,垂杨柳,是扬州城市美学的物化表征。它柔枝长条,婀娜多姿。把扬州装扮的精致婉约,美丽迷人。所以杨柳树也是咱们扬州的市树。
“柳占三春色,荷香四座风”,到了夏季,瘦西湖上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便是湖心的“荷浦薰风”。作为扬州旧时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园主人是乾隆年间扬州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此人富可敌国,皇帝曾两次临幸他的园宅,见其喜种荷花,故赐名“净香园”。此地前湖后浦,当年湖种红荷花,浦种白荷花。现在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池,池中有花”,池中栽种的是扬州荷花名品——广陵红。每到夏季,荷塘中阔大的荷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静立在湖面上,如朵朵艳丽的出水芙蓉簇立在荷叶中间,倘若在夏日泛舟于此,您定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宋人杨万里的那首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俗话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过去瘦西湖的水源是来自蜀冈之上,但后来水源不足了,20xx年,市政府投资1.97亿元,引邵伯湖水,完成了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景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再现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亲水乐水的优美图画。因为水质改善了,也引得众多的野生候鸟——白鹭在这里栖息,它们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水边散步,悠然自在,时常让我们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生态景观,还有成群的野鸭,它们在湖面上自由地游弋、嬉戏,又让我们体会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情画意,在这里构成了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扬州因水而生,水托起了扬州数度繁华,水孕育了名城文化,水塑就了城市形态。“扬州以园林胜”,而扬州园林最大的特点便是与水交融,几乎是无水不建园,园林必依水。这几年扬州实施了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等
西湖公益大课堂心得体会精选 公益大讲堂感想(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