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特大洗钱案件心得体会实用 山西洗钱犯罪(2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山西特大洗钱案件心得体会实用一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来,建置沿革屡经变迁。最早称为古陶,是尧帝的封地;西周时名为京陵城,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是平遥城的前身;北魏时改名为平遥县,并把县治迁到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它的繁华,也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现存的城墙是明代洪武年间,即1370年修建的。明清以来经多次维修,使古城墙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她留给我们的主要遗产有:古朴典雅、胜景迷人的镇国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雄伟壮观的古城墙;闻名全国的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旧址;以及明清一条街上的古寺庙、古市楼、古店铺和古代民宅。
首先我们要参观的是镇国寺。
镇园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郝洞村的镇国寺,创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原名京城寺。明朝时改称镇国寺。1988年被国务院批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整座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天王殿两侧配有钟楼和鼓楼。一进院东西廊有碑亭、三灵侯、二郎殿、财福神和土地各殿。二进院东西有观音殿、地藏殿等。
处于寺庙最前端的天王殿,是元代建筑。进入殿内,可参谒佛国护法神将——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手执清风剑,气势磅礴;东方持国天王,眉清目秀,慈善温和,怀抱琵琶;西方广目天王,臂缠长蛇,泰然自若;北方多闻天王,手执宝伞,气贯长虹。四大天王很受民间“欢迎”,因为它们代表“风、调、雨、顺”,象征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出了天王殿,钟楼鼓楼相互对峙,钟楼上有金代皇统五年铸造的铁钟一口,形制古雅,工艺别致,而且钟声洪亮。据说在当年没有汽车火车的时候,镇国寺的钟声能传到30里外的平遥城内,算得上是一件珍稀之物了。
朋友们,接下来要参观的是居于前院中央的万佛殿,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堪称“千年瑰宝”。这座殿宇造型独特,平面近似正方形,屋顶庞大,出据深远,但由于屋角反翘,使沉重庞大的屋顶呈现出轻巧活泼的建筑艺术形象,整个外观给人一种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感觉,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家在建筑科学方面的非凡技能。在殿内,共有彩塑11尊。
中央是佛坛,主保释迎牟尼形体高大,坐在须弥座上,表现出安逸慈祥、和颜悦目的神态。旁边站立的是迦叶和阿南二,阿南身着僧衣,一副出家人打扮,他显得聪明、慈善,是一位才气横溢的青壮年形象;另一侧的迦叶看上去是一位饱经风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因为他从小出家、一生勤勉求进,苦修一世,历尽艰辛。前面分别是两尊菩萨和供养菩萨。两菩萨衣冠紧扣、面额丰满,显得非常文雅娴静,俨然一副贵妇人形象。两供养菩萨体形丰满,线条优美,体现出少女特有的娇柔之美。在菩萨的前面是两天王和两供养童子。
两天王手执兵器,头载盔甲,是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风采;两供养童子身体瘦弱、衣着俭朴,一副天真善良的农家少女形象。这11尊塑像虽是宗教神化的偶像,但却是按照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加以形象塑造的。这些塑像是我国寺庙中现存的五代时期的惟一作品,堪称“稀世珍品”,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朋友们,寺内还有更为精彩的去处,那就是三佛楼、地藏殿、土地殿。各位请随我一一参观。
这座三佛楼创建于明代,主像有三尊,分别是“法自佛、报自佛、应自佛”。这些佛像自然大方、造型优美。大家再请看两墙上的壁画,画的是释迎牟尼的生平八相图,集山水花鸟、人物于一体,描绘了释迦牟尼的一生。
位于后院西侧的地藏殿,俗称阎王殿,建于明代,主像为地藏王菩萨,四周为十殿阎王,六位判官、牛头、马面立于地上,这些塑像有的怒不可遏,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慈祥和蔼。再看这墙上的14幅壁画,集绘画、书法于一体,描述了不善之徒被受刑制裁的场面,其惨状目不忍睹。这些情节表现的是惩恶扬善的哲理,但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处在社会的最下层,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来世,正如这幅对联所写:
“阳世奸雄欺天害理由直汝,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强烈地表现着惩恶扬善的愿望和人生哲理。
各位朋友请看土地殿正中的这一坐像,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得出他是土地爷了,他看上去和蔼慈祥,佛经中说它是山川郊社之神,他的两侧分别侍立着金童和玉女,手中各自拿着印玺和印盒,一副叫顺服侍土地的形象。
观赏完这几座主要的殿宇后,我们要返回前院,再去看看前院两侧的碑廊。这里共保存着历代石碑20余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半截碑”。由于该碑上下左右都有残缺,所以名为半截碑,以残碑的宽厚度估量,原碑非常高大。此碑内容与镇国寺无关,原来在镇国寺竣工时,在寺的附近捡回这块碑,想做碑座,结果发现书法甚佳,秀润苍劲,当时没舍得毁掉,才得以幸存下来。经考证,这块碑是北汉主刘崇之孙刘继钦的墓志铭碑,文物价值相当高。
朋友们是否注意到这棵古老的槐树,大家猜猜它的树龄是多少呢?这棵名为龙槐的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据嘉庆《龙槐记》碑中记载,有了这座寺庙就有了这棵树,它长得高不盈丈,树身已满是裂缝,弯弯曲曲,枝干错综盘结,无头无尾,看上去张牙舞爪,腾云驾雾,也是寺内的一大奇观。
从寺门向寺内远望,杂树交荫,绿叶蓬松,环境优美,饶有古趣。
平遥城墙:从镇国寺出发,约半个小时,我们便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
女士们、先生们,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平遥城墙。据史书记载,西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低矮,大将尹吉甫驻兵于此,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筑西北两面城墙;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扩建为砖石城墙。以后历代多次修补,基本上建成为现存规模。但在日伪统治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80年国家拨出大量经费动工复修,使平遥城墙重现昔日光彩。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寓意为吉祥、长寿、青春永驻、金汤永固。据传说,城池南门为,门外的两眼水井象征着龟的双眼;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池东西有四座瓮城,两两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和下东门,前三门的外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的三条腿,惟有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城时惟恐“乌龟”爬走,于是将其左腿使劲拉直,井用绳索紧捆在麓台塔上。城墙的四周,本来还有护城河,并设有吊桥,在古代战乱的日子里,这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
我们首先进来的是下东门瓮城,它是为保卫城门而设立的。这里地方狭小,四周有高墙围护,即使敌人攻入瓮城也只能进来少数,而且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大家再请看,瓮城里还有一个建筑考究而小巧的院落,这是小关帝庙。把关帝庙修进瓮城里,此乃平遥人的独创。
请朋友们随我上城墙参观,领略古城风貌。城墙周长共6157米,高度为6—10米不等,墙身内是素土,外包砖石,顶铺砖面,在这上面可并行两辆马车,宽阔而坚实。
朋友们也许会问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它叫女儿墙,起保护作用。我们看出两边的女儿墙并不一样,向外的女儿墙修筑了垛口,垛口上留着供了望和射击使用的小孔,是出于实战的需要。
大家很容易看到城墙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这叫做墩台,它的作用何在呢?大家猜对了,肯定是保护城墙的。我们知道,古代攻城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弩机,守城的土兵轻易不敢探出身去,这样使得城墙脚下变成防御的死角,为改变这种劣势,在墩台上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射击网,从而大大增强了防卫能力。城墙上共建有72座敌楼,3000个垛口,据说是象征圣人孔夫子的三千七十二贤人。
这座坚如磐石的古城,在古代起过抵御外敌的作用。如在清末,曾把抢劫商号,骚扰民宅的清军拒之于城门外,使平遥免遭其害。在抗战时期,城墙为挡住气焰嚣张的日寇作出了特殊贡献。
另外,在洪灾到来时,可抵挡滔滔洪水,使城内居民安然无恙。平遥古城,不仅以古老完好的城墙闻名于世,而且古寺庙、古市楼、古街道、古店铺、古民宅,荟集一城,构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古文物建筑群。闻名于世的平遥八景吸引着无数游客,这八景是:金井市楼、贺兰仙桥、凤凰栖台、河桥野望、源池泉涌、麓台叠翠、瀴溪晚照、超山晓月。另有民间神话传说的古城八宝,也很有情趣,即:市楼金井内的金马驹、贺兰仙桥下的金蛤蟆、清虚仙迹中的透灵碑、凤凰栖台下的金龟子、鹦鹉巷内的鹦鹉石、文庙大成殿的杞木梁、木楔柱和九连钟。
接下来,我们将参观城内几处重要的景点。
清虚观:古城内的主要街道有南北大街、东西大街、政府街和城隍庙街,清虚观就坐落在东大街的路北方向。这里现在是县文物局所在地,原是一座道观。门前这座木牌楼造型巧妙,偌大的楼顶全由两根立柱、四根斜柱支撑。在这里保存着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古碑很多,其中元代一通碑,正面用蒙文,反面用汉语译文,结尾处用属相纪年法记录时间,据专家考证,这通碑和陕西重阳万寿宫保存的著名“八思巴文碑”如出一辙,据推测碑上的蒙文很可能就是八思巴文,很有史料价值。
朋友们,前面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日异昌票号的旧址了,我们一同前往参观。
中国票号博物馆:请大家看这座面宽五间的大屋,这便是有“天下第一号”美称的“日升昌票号”的铺面,这里现已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人来车往、熙熙攘攘的场面。朋友们可能很想知道票号究竟是什么?票号就是以前的钱庄、银号,在我国银行没有出现以前,票号几乎控制着全国的金融业。票号是随着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的,主要经营汇兑、存款、放款、代官府解粮钱、收捐税等的金融机构。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曾说“这里是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清朝时交通不方便,商人们来回押运金银既麻烦,又不保险。道光四年,原平遥“西裕成”颜料庄经理雷履泰就把颜料行改组成经营汇兑业务的商行,取“如日初升,繁荣昌盛”之意,定名为“日升昌”,从此揭开了我国金融史上崭新的一页。
大家或许已经发现,这个门很特别,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层次分明的门坎呢?对了,就是为安全起见,层层防御!
请先进左边这间铺面,这个梯子是直接通往楼上的,大家或许会想象当年楼上一定存放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个疑问到了里间就可以得到回答。正加大家所见,这间屋子除了摆放着一箱假银子,看来并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金库到底会在哪儿呢?噢,对了!这儿有一个灰坑,把盖打开之后,这里便是金库!有人会问,这么小的地方,似乎与日升昌的赫赫大名不相称吧?您说对了,这里只是个小金库,大库在什么地方,至今仍是个谜。
各位朋友,我们进前院参观。这左右两边是信房和帐房,都是日升昌的重要机构。现在请随我进信房,大家请注意观察,这个大印和别的印章有什么区别呢?对了,它是由10个大小不同的小块组成的,这10个小部分分别是由不同的股东掌握,要想取钱,必须拿上有完整的股东印章的汇票才能领上,也可以说,这是种“股份制”的经营方式。
这是过厅,大家请看这幅对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州防福地八方辐揍独居奇。”上下联中巧妙嵌入“日、升”二字,紧扣票号名称,确是一幅妙联。
这里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就是在这小小的客厅,当年的商号精英们运筹帷幄,包揽清王朝的银钱汇兑,谋划着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全国各大城市以及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汇兑业务。著名的日升昌,它的经营者都是德才兼备的精明人士,其中最有名的是雷履泰、毛鸿翙、程清畔和程大培。
现在请随我到后院参观,这左右两边是客房,展出的有中国票号十大名掌柜和十大财东简介,包括当年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几位女商人。对面是当年光绪皇帝所赐“汇通天下”四个字,意思是日升昌的票号通行全国。
朋友们请看这里也有一副对联:“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横批“万宝流泉”,可以看得出当时金融界大亨追求利欲和自满自足的心态。再请看通往东跨院的这座小门楼,门楼并不奇特,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这块匾额,匾上大书“数飞”二字,署名是傅山。
“日升昌”资金雄厚,信誉卓著,其他票号都难与匹敌竞争,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清末,雷履泰死后,日升昌的竞争力日渐衰退,票号霸主地位随之失去,继而销声匿迹了。
朋友们,接下来请随我到明清一条街上浏览那里的风光。
明清一条街:这里是古城东西大街和南大街的交界处,向南走就是享有“明清一条街”之称的南大街。
前面不远处的路北有一座过街楼,因楼南有井,“水色如金”,故称金井市楼。创建年代无从考证,现存建筑是清代遗物。请看楼顶上彩色琉璃瓦拼出的“寿”字非常醒目,从楼南还可看到楼顶另一面拼出的双“喜”字。二楼上还有平座,供人们登临参观。市楼以其雄姿壮观、造型华丽,被誉为该县八景之一。它和城墙一样,已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清代诗人赵谦得登楼云:“纵目揽山秀于东南,提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
在市楼的南侧有个金井,传说井里有一只金蟾,是镇楼之宝,并且还能保佑平遥风调雨顺,不受虫灾侵扰。有一年,突然来了两个南方人,用法术引出了鹦哥巷里的金鹦鹉,然后让鹦鹉下井叼走了金蟾。据说从此以后,平遥的风水就不那么好了。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
朋友们,这条街基本保持了明清风格。街面不宽,但路旁店铺林立,房屋大多也是砖木结构的屋子,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平遥城多么繁华,铺面林立,结构井然有序,与平遥商人精明强干的美誉交相辉映。
朋友们请进这个店内。这里出售的都是推光漆器。“平遥漆器”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名牌产品。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商朝,春秋战国时已具雏形,到汉唐时基本形成了地方特色,明清时发展到鼎盛时期,产品风靡三晋大地,并开始出口。推光漆器不但画面立体效果强,而且具有防潮防热阶性能,是漆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此外,平遥牛肉也是全国名产之一’一刀拉开,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品尝一口,鲜嫩的肉丝绵软,既没有半点的牛腥味,也没有丝毫的油腻气,只有满口令人回味无穷的浓香。平遥还有许多花样繁多的小吃,“碗脱子”就因受过慈禧褒奖而享有盛誉。
朋友们,接下来参观的是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文庙,即孔庙,坐落在城隍庙街南侧,它由三组建筑组合而成,中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庙前是东西南三座牌坊,庙内为四进院落,根灵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整个文庙占地面积824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2766平方米。其中大成殿是整个全庙的主体建筑,现在请一同前往参观。
大成殿,坐落在一个方形的高台基上,殿宇高大,气势雄伟,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古建筑。大成殿的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从背椽下的题记可知其重建的年代是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各地,文庙遍布,但像大成殿这样的早期实物大多已不复存在了,所以它是考证我国宋金时期文庙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这一古建筑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也为平遥县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添色不少。
平遥古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历代人才辈出。有著名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名人孙康,还有著名画家李琦,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也出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所以说,平遥古城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
朋友们,对平遥古城区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
女士们、先生们,古老而美丽的平遥城即将远去,愿平遥之行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谢谢各位朋友,祝归途愉快!
2022山西特大洗钱案件心得体会实用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到皇城相府参观游览。我是大家本次旅行的导游,我叫,大家叫我小*就行。这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尽管和我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您解决。 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景区位于晋城市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之交的北留镇皇城村。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之所以被称为相府,顾名思义是一位宰相的府邸。皇城相府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皇帝延聘长达35年的讲经老师、《康熙字典》的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第。阳城封建史上进入中央集权核心层为相的殿阁大学士总共有两位,一位是咱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另一位是陈廷敬的晚辈、清雍正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田从典,雍正皇帝评价其为官“品行端正、老成廉洁、奉国公忠”,死后曾下诏“入贤良祠”,受祀于山西的“三立祠”。也许是陈廷敬给康熙皇帝当了35年的讲经老师,又把他生前死后的殊荣显贵不遗余力地用皇城相府这一极富立体感的形式定格下来传诸后世,所以在阳城民间,“老前辈”陈廷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比田从典大许多。
陈廷敬除了是一位深受一代明君康熙皇帝赏识和重用的辅弼重臣之外,还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三朝圣训》、《鉴古辑览》和《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工具书和史志巨著,故他又堪称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和编辑家学家。陈廷敬的个人作品有《午亭文编》50卷《尊闻堂集》和《午亭笔话》等著作。其诗文作品品味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是当时居于权威地位的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另外,他还通音律,精书法,对易经、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研究。像他这样集诸家于一身、居高位而多才的人中之瑞,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当属凤毛麟角。康熙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虽有溢美之嫌,但却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皇城相府整个建筑分内、外两层,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宣德年间。(内城是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面积10万多平方米,有院落16座,房屋60多间,城墙总长780多米。 相府的主人陈廷敬,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荣获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享年75岁。陈氏家族历代以诗书、耕读传家,明清两代曾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33位家族诗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好了,皇城相府景区到了,各位请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小*下车,咱们到景区内去参观游览。
好了,表演结束了,各位请随小*到府内参观游览。 咱们先到门楼上参观游览。各位,我们眼前的这座楼叫“御书楼”, 因楼内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而得名。它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20xx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纪念去世的父亲而修建的。“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用他的晚号为其故居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楹联的深刻寓意是说陈廷敬青壮年的时候,事业有成,就像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带病编修《康熙字典》),品节昭明,好像临霜的菊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这幅楹联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和至高评价。当时康熙皇帝已年近花甲,这些也是他的封笔题字。请看,在“午亭山村”匾额上方还有一块玉玺大印,上面刻有“康熙御书之宝”。(御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面覆盖着与故宫相同的明黄色琉璃瓦,端庄富丽,金碧辉煌,体现了皇帝御赐无与伦比的尊贵,是皇城相府规格最高的建筑:第一高,位置最“抢眼”;第二高,名字最专用;第三高,颜色最特别:明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所以相府内除了御书楼,其余建筑都只能用普通的灰瓦覆顶。当然,陈壮履修建御书楼之举,就是为了将先祖的功业和名誉传诸后世。
好了,各位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我们眼前的这道城门叫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外城,同时也是相府的正门,是以条石筑基,青砖砌墙,一门三匾:竖匾、中匾和下匾。各位请看,竖匾是“相府”二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中匾是“天恩世德”四个大字,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直接嵌入庄门之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皇天在上,天赐恩德,世代不绝,造福子孙;第二层意思是说历代天子给予陈家祖上、后代的恩赐,陈氏家族将世世代代以德相报。大家再看下匾,刻有“中道庄” 三个大字,意思是说,相府的主人历来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中”者,不高不下,不偏不倚;“道”者,道德文章,规则规律,同时也是陈廷敬对自己家族的一个整体的评价和标榜。
好了,各位,我们继续向前参观。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正前方有大小两座石牌坊。牌坊在古代是用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纪念先贤或者起装饰性作用的建筑物。同样,这两座石牌坊也是陈氏家族用来标榜功德的功德牌坊。我们先看这一座大石牌坊,建于1699年,是四柱三门石质仿木结构,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牌坊通体以砂石雕造,气势恢宏。大家请看牌楼的正上方,镌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廷中央最高一级监察机关,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监察机关,而左都御史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从下至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咱们先看这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清朝的中央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陈廷敬曾在吏、户、刑、工四部担任过尚书,最后拜相入阁,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清制规定,一品官赐给官员本身及以上三辈同样的官职,赐予官员本身的叫“授”,赐予他们的父母及祖先,生者叫“封”,已经过世的称“赠”。因此,以上三格分别是陈廷敬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父陈三乐被多次封赠的官职。不过这些封赠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目的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大家再看,两边的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泽,并且感谢皇帝的恩赐。下面的小字部分则详细记载着陈廷敬同门八兄弟及其3个儿子所授的官职,计有:左:己亥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元 壬子拔贡国子监学正候补行人司司副陈廷继 候选知县改补府同知陈廷愫 征仕郎广东廉州府钦州州判候补知县陈廷扆 奉直大夫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改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加一级陈廷统 右: 湖广岳州府临湘县知县陈廷弼 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陈廷翰 江南淮安府邳睢灵壁河务同知加一级陈谦吉 甲戌科会魁赐二甲第十二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豫朋 丁丑科会魁赐二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壮履 请看,右边最下两格分别是他的二儿子陈豫鹏和三儿子陈壮履所取得的进士功名和所授官职。陈廷敬是陈氏家族的第9代,陈廷敬有三个儿子和十七个侄子,总共20人。其中陈廷敬的三个儿子,长子陈谦吉考场不利,次子陈豫朋,他19岁时参加乡试,高中经魁。23岁参加会试,又高中会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陈氏家族的第五位进士、第三位翰林。陈廷敬的七个兄弟,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七个侄子中有两人中进士。陈廷敬的六弟陈廷统之子陈观颙,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七位进士,终年45岁。陈廷敬的七弟陈廷弼之子陈随贞,陈随贞考中翰林时三十五岁,他是陈氏家族的第八位进士,第五位翰林。陈随贞考中翰林,但他无意做官,所以,他到翰林院不久,就请假回乡,不再赴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陈氏家族的第十一世,也就是陈廷敬弟兄八人的孙子辈,共38人,其中以陈豫朋的长子也就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最为突出。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位进士、第六位翰林,也就是说是陈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也是最后一位翰林。他虽考中翰林,但未到翰林院任职,因为当时西南地区正在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皆由土司管辖,雍正五年实行官府统一管理,以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叫做改土归流。“土”就是少数民族的土司,“流”就是国家派遣的流动的官员。)改土归流需要一大批人员充实地方官员,所以陈师俭就被派去做广西泗城府的同知。陈师俭做了泗城府同知后,第二年就病故了,终年30岁。陈氏家族从明嘉靖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共出了陈天佑、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观颙、陈随贞、陈师俭九位进士,其中陈廷敬、陈元与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以及陈师俭三代共六位翰林。在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陈师俭这六位翰林中,陈元、陈师俭英年早逝,陈随贞辞官归隐,这三个人在历史舞台上都没有大的成就,有较大成就的只有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父子三人。牌坊上除了这些详细的文字记载外,美轮美奂的雕刻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家请看牌楼的护柱石,由香炉座、抱鼓石和狮子滚绣球三部分组成。“鼓”有鼓舞士气、催人奋进之意;狮子的“狮”与老师的“师”谐音,是陈廷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民间有俗语:“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命又百岁。”各位可以过来摸摸狮子,沾沾福气!
好了,各位,我们再去看一下前面的小牌坊,两柱一门,它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也就是陈廷敬乡试中举之年。其正面刻有“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等6人的名字和官职;背面刻有“嘉靖甲辰科进士陈天佑”至“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等6人的科举功名。其中,陈天佑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他的爷爷陈秀则是陈家历史上第一个外出做官的。而陈昌言则是在陈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为明朝御史,后入清廷,担任提督江南学政,不仅文章做的好,字也写得不错,皇城内城现存的很多碑文都出自他的手笔。“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指的是陈廷敬,陈敬是他之前的名字,之所以改名字,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廷敬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在殿试列榜时,还有一个顺天府通州的陈敬也榜上有名,顺治皇帝下令给泽州的陈敬加“廷”字以便于区分,就这样便称名陈廷敬了。
好了各位,看完石牌坊,请各位随我到相府的主体建筑大学士第,(也就是宰相府)去参观一下。宰相府和大石牌坊是同年修建,请看门额上“冢宰第”这三个字,我们前面简绍过,“冢宰”是宰相的别称,“第”是封建社会贵族官僚的宅院,“冢宰第”指的就是相府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门楼上只挂有“冢宰第”这三个大字,4年以后,陈廷敬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于是又在门楼前增挂了“大学士第”的匾额。(清朝初年,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大家请看,相府院门楼高大,威严壮观,俗话说的好:“官有多高,门有多大。”所以通过门楼足以看出院落主人当时高官显位的不凡气度。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到院里参观,大家请看我们正对面这座雕工精美的照壁,正中雕刻的是“麒麟吐玉”,寓意陈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吉祥如意。两边的民间八宝和四艺吉祥图案,显示出主人的风雅、高贵和门第的尊荣显赫。(民间八宝:八种民间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八宝指和合、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松、鹤。四艺:琴、棋、书、画。)入大门向东过庭院,便来到了相府的二门,即所谓的仪门。这仪门面阔三间,中间之门是正门,是主人和贵宾的通道,平时关闭,只有在皇帝驾临或朝中一定级别的官员造访时,才开启通行,寻常文武百官和普通人只能从两侧的偏门,按照左文右武的顺序出入。好在历史发展到了现代,所有的游客朋友进出相府都是贵宾和“上帝”,我们都可以享受从正门出入的礼仪。(仪门的两侧还设有八字砖雕影壁,分别为鹿、鹤、桐、松、花、鸟图形,寓意六合同春、禄在眼前、福寿双全、松鹤延年。
看完影壁我们再看二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门和二门的位置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因为陈廷敬修建府第时是按照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的格局修建,当地老百姓称为“皇城小故宫”。皇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所以为了避嫌,他把大门移到中轴线西侧,巧妙地避开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入仪门,原是相府的迎客大厅,自从康熙皇帝御赐“点翰堂”匾额后,改名为“点翰堂”。各位请看,大厅上方悬挂着3块匾额,中间的一块是“点翰堂”三个大字,是300多年前的康熙三十九年御赐的龙匾。点翰堂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点定文章的地方。这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大量选拔栋梁之才的褒奖。大家再看“点翰堂”两边的御匾,这两块“博文约礼”与“龙飞凤舞”御匾,均是康熙御赐。“博文约礼”是康熙皇帝赞美陈廷敬文学才华博大精深,以礼自重,品格高尚。而“龙飞凤舞”则是称誉陈廷敬的人品及其书法气韵奔放、舒展洒脱,并含有龙为君、凤为臣、凤随龙舞、君臣和睦、纲常有序的寓意,反映了陈廷敬与康熙皇帝浓浓的师生情谊与君臣关系。旁边的仪仗是康熙皇帝赐给他的半副銮驾,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信任和器重。屏风左右两边,陈列的是陈廷敬任各部首脑的官阶牌,表明陈廷敬一生忠于朝廷,勤于政务,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
好了,“点翰堂”先给大家简绍到这里,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现在我们来到了相府的中院。相府东房是陈廷敬的起居室,陈廷敬在长达53年的京官生涯中,只回家3次,均在此居住。西房是陈廷敬的书房,桌上放有文房四宝,墙上挂着用红木做的梅、兰、竹、菊墙屏4块,象征着主人严谨自谦、做人为官的品德。室内南侧所放琴、棋,显示出了陈廷敬除了有高超的文学素养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下面大家请随我到相府的后院去参观一下,相府后院的正房中间,挂着康熙皇帝中年时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以及两边的诗作,都是康熙皇帝赐给陈廷敬的。(过去,皇帝能够赐赠其诗、画,这对朝官来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大家再看这边,这边是东厢房,陈列的是陈廷敬的诗作和书法展。西厢房摆放的是陈廷敬在朝为官期间所写的奏折。(陈廷敬不但文学才华冠盖群英,而且还精通满族文字,对满、汉文化的融洽功不可没。)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由相府内院西侧门可通往小姐院,这里是陈廷敬3个女儿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北房是小姐绣楼,是陈家小姐的起居室,东西厢房是女仆和贴身丫鬟的住处。南房为过厅,与风景优美的西花园相通。西花园是小姐们吟诗作画、鼓瑟抚琴的地方。各位再看北房小姐绣楼屋顶的建筑式样,这种屋顶叫做“卷棚顶”,前后屋坡的相交处呈弧形曲面,没有屋脊和脊兽,好像一张巨大的弓俯卧在屋顶上。我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形式很多,总共有7种,分别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和盝顶。其中以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等级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和单檐歇山顶。卷棚顶是等级较低的一种形式,但是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常被用在皇家园林建筑中,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是很少见的。小姐院完全采用卷棚顶的屋顶形式,有两层寓意,一方面寓意着陈家子女必须温柔贤淑、恪守妇道;另一方面显示出陈家崇尚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意识。虽然陈氏家族受封建礼教约束很严,但毕竟是名门望族,对千金小姐们还是有所娇宠,在严格执行礼教规矩的同时,也给她们安排了花园和望河亭来消愁解闷。现在我们来到的西花园面积不大,但假山、鱼池、花圃、回廊等设施一应齐全。花园的中心是一个形似珠蚌的鱼池,内有两股泉水喷出,形成许多水泡,极似珍珠,故称“珠潭蚌池”。人们常说蚌能生珠,这里暗喻着小姐是陈家的掌上明珠。蚌池东是迂回曲折的回廊,蚌池南是用水刷石堆砌成的假山,据说是模仿泰山形状堆砌,故有“微型泰山”之称。假山脚下有绿竹数丛,山腰有腊梅一株。山上这个小亭叫“望月亭”,是陈氏家人赏月的地方。后来又在外城靠近西花园的这一段城墙上,增修了一座望河亭,并修置了石阶与花园假山相通,从而扩大了小姐们的观景范围。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城墙参观。这座望河亭上的楹联:“城中景,城外景,景中有景;亭上人,亭下人,人上有人。”据说这是陈家小姐的即景之作。
好了,各位,接下来我们去内城进行参观。大家请看,在内城的城门上方镶嵌的这块石匾,上面刻有“斗筑可居”四个大字,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为了防御义军建造内城的时候所写。“斗筑”意思是说城堡狭小形似斗状,“可居”表示保安求全安身之地。明朝末年,朝廷,烽烟四起,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经常遭到义军的侵扰。为了使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他们修筑了这个城堡。整个内城仅城墙一项就用了青砖3000万块,土石料20万方,在当时交通、技术和施工条件 极差的情况下,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站在内城西城墙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宅院,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大家一定会心生疑问:一个家族怎么会置下这么大的产业呢?肯定有人会想,古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何况陈廷敬当了那么久的一品大员,会不会是贪官呢?
山西特大洗钱案件心得体会实用 山西洗钱犯罪(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