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九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一
刚开始时,勘探队不愿意接受我的监督。他们不给我勘探方案,也不给我勘探合同和勘探技术要求,告诉我甲方的领导吩咐过合同不给任何人看,包括甲方现场的有关管理人员。我有点木然。如今,勘探方要工程结算款,又找我来了,可我没有合同,我怎样确定工程款呢?
勘探过程中,他们不给我每天的勘探具体工作完成情况记录和工程量确认。好在我多事,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我仍坚持每天去察看他们的工作进展,并检查他们的工作质量。但始终没有看到合同和勘探技术要求,所以我只按过去工作的经验来要求他们做。但他们不愿意,也与他们发生过争吵。但由于征地拆迁未完成,他们的工作需要我找地方政府帮助与农民沟通,所以他们也基本上能给我一点现场的资料,并让我检查他们的工作。
说来也好笑。到要结算了,他们只好将合同复印一份给我,并将各种原始资料复印来给我。当初如果给我有关的资料,也许钱早就拿到手了,又何必等到今天,并且还被人训斥一通。当然我要总结的不是这些。
对于勘探工作,甲方是否要监督,我看还是需要的。监督内容包括:钻孔的位臵与勘探技术要求是否相符,钻孔的深度,现场的记录是否准确,是否按勘探技术要求做标贯试验,地下水的测试等,以及地震波的测试。还有取样是否按规范与勘探技术要求做了。常规的做法是要勘探单位做一个勘探方案,要他们按方案做就行了。至于勘探报告含有什么内容,最好是由设计单位写一个要求,能满足设计要求就行。
勘探单位会不会做假和出错,当然会。如果不加强监督,他们就会按常规和经验,而不是现场收集的数据和用现场采集的土样、水样和岩样化验的数据来出报告了。比妨我们的报告,对地下水的涌量和影响半径就判断不对,原因是对地下水的试验孔的试验深度未把握好。还有是收集地方的水文气象资料不准,导致将地下水位的高度定高,增加了地下室的抗浮要求。
勘探单位的工作主要有五项,一是钻孔取样,二是现场试验,三是样本化验,四是报告编制,五是施工过程中的验收和指导(主要是桩基施工和土方开挖是的验收)。
据说我们的合同中约定,出报告后就结算,并支付全部勘探合同款。如果是这样,应该有错,因勘探工作还要在基础施工完成后才能完成。勘察单位要参加一些分部工程的验收才对。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二
一、实习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次实习时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2、这次地质认识实习的任务是:
1)让学生了解有关煤矿地质工作基本工作方法和特点。2)观察和认识常见的一些岩石。3)建立一套完整的底层层序。4)认识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
二、时间安排
实习2周(1月15至一月25),共10天,其中井下工作2-3天,编写实习报告1-2天。
三、组织状况
由地当煤矿技术部门技术员殷明光老师指导,12届煤矿工程高本班聂涛对孙家湾煤矿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分类的讲解,没有缺勤人员。
四、工作量
在两天的井下工作中,分别对1#、2#井,运输巷,回风巷进行了实地勘察,通过实地体验、感悟加深了对煤矿地质学习兴趣,将课本与实际结合,更好、更真切的获得知识。
五、结束语
通过本次煤矿地质学的矿井地质实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加深了课堂所学的重要内容。野外实习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继续,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与课本的联系,加深了对某些岩石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学有所用。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不仅更好的了解地层的形成,也将当时课堂上的立体想象给实际化,不再对某些地层感到模糊,大脑里已经有了地层的画面,这样也更好的去和课本枯燥的知识和图片相联系。
为期两天的矿井地质实习结束了,自己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却是很多的。单从这两天野外实习就发现,地质工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在煤矿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这里,我要感谢殷明光老师,感谢他在实习过程中的耐心讲解与辛勤付出。希望今后的还能有这种形式的实习,这对我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是非常有利和必须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既参观浏览了美丽的山河风景元又增长了专业知识。所以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几次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活动。今后,我将充分利用这次实习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争取做到学有所成!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三
南望山南坡,北垭口南侧,地质大学北区西南角公路拐角处,地质大学北门南望山汽车站构造地质学习
学会掌握使用地质罗盘仪和锤子的方法;掌握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勾画地质界线,做地质剖面图;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学会用穿越法和追踪法测绘地质界线或断层。从而使我们对工程地质勘探方法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为今后地质、岩土方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联系实际,为今后的专业的学习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早上7:30我们从学校出发,到达南望山南坡后,首先,学习和练习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测量走向:将仪器盖子开到极限位置,松开磁针锁制器,使磁针能自由旋转。将一起下侧的棱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上下左右调整使圆水准泡居中(注意不要让罗盘长边下侧离开地质界面)。此时,罗盘长编下侧既相当于走向线。由于走向有两个方位,所以可读南针,也可读北针,刻度盘上的数值既为地址界面走向就是方位角的走向。
将一起上盖的背面紧贴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罗盘仪使水准泡居中。此时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就是该界面的倾向。(切记,此时只能读北针所指的刻度盘的数值,倾向只有一个方向)。若倾角较小,也可用连接合页下下边的一起外壳短边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水准泡居中,读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亦可。
将一起上盖开启到极限位置,并且将罗盘仪侧边紧靠地质界面并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线,让长水准泡居于下方,旋动测角旋纽,调长水准气泡居中,此时倾角指示盘在下刻盘指示的数值即为该地质的倾角。在实际测量中,如果倾角较大,则可只用测倾向和倾角,如果倾角较小(〈20?),为了提高精度,则首先要测走向且标记走向线,然后测倾向和倾角。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后,老师带我们对南望山上的一些岩石进行辨认,并对南望山的地质进行讲解。
研究区位于大别山南缘,江汉平原北东缘。地貌上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个低山丘组成,呈近东西向断续展布,与东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低山坡角较缓,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为喻家山(149.4米),最低洼处为东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见有基岩出露,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间凹地多为近代残坡积物堆积。研究区内以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为主,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区内地下水赋存在碳酸盐岩类含水层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富水性极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盖。在岩石破碎、断裂发育,岩溶发育处,岩溶水及裂隙水明显富集。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类地下水,属低矿化度淡水,水质较好。
研究区的地层跨及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80%以上,基岩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狮子山等低山处有出露,主要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二叠系硅质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核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不同时代岩层。
研究区由于受到第四系覆盖、河湖众多及构造因素的影响,使地层出露不全,仅出露有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以及第四系沉积物(q),石炭系地层未见地表出露。
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部为灰褐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图1);中部为一套棕黄色中厚层状一厚层状杂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局部含磷结核;下部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泥质粉砂岩。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纯石英砂岩,偶夹白色粘土层;下部为灰白色厚层一巨厚层状中细粒石英质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砾石为脉石英。与下伏中志留统坟头组(s2f)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面上可见铁铝质古风化壳。石炭系未见出露。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上部为灰色薄层一厚层状硅质岩(图2);下部为灰黑色厚层状瘤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被覆盖。第四系(q)全新统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及坡残积成因的砾石、砂粘土等。3、构造
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北缘,襄樊-广济断裂南部,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发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线型褶皱,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其中,褶皱在本区占主导地位,并对其它构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在南北向主应力作用下,还发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级的构造形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呈缓慢下降趋势,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区。
磨山向斜:位于磨山113.9-116.4高地。这是本区发育较为完整的、轴迹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开阔向斜。该向斜核部地层由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组成,构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实例。向斜两翼地层由中志留统坟头组泥质页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岩层相向倾斜,北翼产状为17030~40,南翼产状为10~20xx~50。近核部岩层倾角变缓,一般在15~20;转折端圆滑开阔,轴面近直立;枢纽在东西两端仰起,在区域上长20公里,宽0.81公里,属于直立倾伏型褶皱。大李村背斜:位于磨山一风筝山之间,与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砂页岩组成,北翼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统五通组、石炭系、下二叠统孤峰组组成,地层发生倒转,向北倾斜,倾角70左右。区域上长40公里,区内宽2公里,由于覆盖区影响,褶皱形态未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据核部宽度和两翼产状变化,可以判定该背斜应为一转折端宽缓的倒转箱状背斜。园林学校向斜:位于风筝山一喻家山之间,为大李村背斜相邻褶皱。核部被第四系覆盖,北翼与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露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统孤峰组、中志留统坟头组,产状为350~1040~80,延伸长40公里,西至长江大桥。宽度小,表现为箱状向斜。
本区断层主要是基于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分为近东西向的纵断层和近南北向的横(斜)断层。断层规模相对较小,平面上延伸不长,如地大水塔断层。纵断层组:已观察到的纵断层有磨山、风筝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条,它们规模大小不一,走向近东西。标志为地层缺失、产状突变、岩石破裂、摩擦镜面和阶步发育等,并常被横(斜)断层切错。断层面均较陡立,微向北倾斜,断面擦痕多组,属多次活动断层性质。横(斜)断层组:野外观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标志有地层沿走向被切错、切割纵断层、破碎带、向斜核部宽窄突变等。断层面较陡,倾向或东或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校区至磨山一带为构造剥蚀地形,由南至北分布有三条走向近东向的山脊。南侧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别为139米、149.5米。中间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风筝山及团山。北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间为高程24-58米的岗状平原。该区在2亿多年前沉积了一套砾岩、砂岩、页岩、灰岩及硅质岩。由于受到中晚三叠世后期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从而使三叠系至志留系发生了显著的缩短,形成强烈褶皱。褶皱轴迹方向近东西,并伴生有走向近东西的断层和其它方向的断层,从而垫定了走向东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峦地形。据对武汉地区地貌发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见比高10~100米的山梁,为早第三纪末喜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夷平面(准平原化)。本区在喜山运动时期,地壳强烈上升,遭受剥蚀,早更新世早期,地壳下降,大云梦泽形成。末期地壳又上升,剥蚀形成了云梦期夷平面。地形除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外,也强烈反映出差异风化剥蚀的特点,即坡度与岩性相关,抗风化力强的石英质砾岩、砂岩构成山包或山丘;灰岩、页岩侵蚀成沟谷或地洼地带。基岩面上的疏松沉积物多为坡残积物,呈深红色网纹红土、褐红色砂土、褐黄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砾。低洼处为红灰色、黄灰色粘土、亚粘土。接下来我们到了南望山垭口。在这里我们对道路两侧的岩层进行测量。最后,我们还来到了最后的南望山北门汽车站处,这边我们主要听老师的讲解并观看了断层。
野外测量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测量,知道了岩土工程的大体分类,掌握了一些实践的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实习是将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初步的与实践联系起来,不仅让我们坚信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下学期将要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铺下了道路。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在知识上更上一曾楼,而且在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后衷心感谢陈洪江老师一直以来的辛勤指导。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四
<>
<>
(1)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奥陶统、晚奥陶统、中石炭统和晚奥陶统的岩层构造、岩性、岩层中所含的化石种类和数量以及各个地层中所伴随的矿产、褶皱类型、断层情况以及从晚奥陶统到中石炭统的过渡岩层各种性质等;(2)了解煤矿的基本情况、基本地形。了解煤矿生产中各种机械的用途及注意事项、煤的分类及运输方式、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标准等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初期可以尽快的熟悉各种情况避免各种错误;
<>
(1)观察各实习地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等其他情况;
(2)观察奥陶纪石灰岩的颜色、光泽、解理、化石的种类及其含量、断层等其他情况;
(3)对断层做素描图、描述其擦痕的状况;
(4)观察晚奥陶统与中石炭统的假整和面及其过渡岩层的风化程度、颜色、岩性、化石种类及其数量等其他情况;
(5)观察中石炭统本溪组泥岩层的岩层特点、砂岩的颜色、解理及砂岩岩层中所包含的矿产、石灰岩的颜色、解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化石的种类及其数量等;
(6)观察上石炭统的黏土层、石灰岩层的特点、岩层厚度、其中所含的化石种类和数量、岩层的裂隙发育程度、含水情况、矿产种类及其数量;(7)观察上石炭统的砂岩、泥岩、黏土层的特点、及其中所含的化石种类和数量;
(8)观察煤矿的地形、了解煤矿的各种设施的用途、观察各种机器的特点,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9)了解煤矿的开采情况、煤的种类、煤的储存和运输等。
<>
缝山针公园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园西边是村庄,公园前是东西走向的公路,公园内是海相沉积的中、晚石炭统石灰岩。
红砂岭位于的缝山针的公园西方,焦作影视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视路从南面跨过,上白作乡公路从南至北穿过此地区,交通便利,有盘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铁矿和其他的一些废弃的铁矿矿井。
西张庄位于焦作市区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从山下到山上路矿稍差,山顶上有硫磺矿和用黏土烧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厂。
焦煤集团珠春矿位于焦作矿区西南部,东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铁路交通便利,焦晋高速在矿区西部穿过,焦克公路在矿区北部通过,有矿区铁路专线与焦柳、正太干线连接。
<>
12月11日雾,、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气晴朗,有风、12月19日天气晴朗、无风。
<>
(1)在缝山针公园内无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本地区,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时会发生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为景观用水。地层含水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砂岩含水层、二叠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第八层、二层石灰岩、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
(2)在红沙岭未见到明显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仅有东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多渗入地下。
(3)在西张庄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
(4):焦煤集团珠春矿矿区内无固定水系,没有河流湖塘,仅有两条季节性洪沟自北而南从矿区西部和中部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泻山洪。
<>
(1)缝山针公园为山前冲积平原,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辅以轻微褶曲,褶曲构造不甚明显主要表现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有单斜地垒构造,中部有一正断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地表被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北部地面主要为中奥陶统、晚奥陶统形成的的石灰岩山脉,区内地层走向se~ne倾向ne,倾角一般5~10度,局部达大约30度左右,山势陡峭,高度在200米左右。
(2)红沙岭主要为中石炭统本溪组的石灰岩形成的山脉,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区内多断层、褶曲,山势稍缓,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高度在300米左右。
(3)西张庄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石灰岩和铝黏土层形成的山体,山势较陡,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地层构造以断层、褶曲为主,褶曲发育明显,主要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形成了一系列的宽缓褶曲,地层倾角约为10~30度,山体高度在50米左右。
(4)珠春矿井田位于太行山南麓,北距太行山约五千米。地貌形态为山前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海拔为 156m,东部海拔为 124m,地势较平坦。地表全被第四系黄土层覆盖
<>
(1)缝山针公园内未发现矿井,周围有中型煤矿和已经采空、废弃的巷道,现在开采的煤层为e2煤,因其煤层埋藏深度较大无小煤矿,其南面有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
(2)红沙岭有正在生产的小铁矿,生产情况比较简陋,为人工开cai
(3)西张庄的在西张庄上奥陶统的第7层石灰岩上部的山顶有正在生产器皿的小型工厂和已经废弃的生产黄铁矿的矿井,从外表上可以看出此矿井为一个小规模的矿井。
我们所到的地区的岩层多为晚古生代的石炭纪的中石炭世,早石炭世以及早古生代的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早古生代始于6亿年前的寒武纪初到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延续约2亿年。这个时代世以个海洋占优势的时代,特别是奥陶纪为地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侵时期之一,华北地块在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世地壳缓慢下降接受趁机的时期,普遍以发育以滨海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中晚奥套世级地壳普遍上升。遭受剥蚀。缺失沉积从震旦纪到至留纪。华北地区经历了上升(海退,遭受剥蚀)下降(海侵,接受沉积)在上升(海退,遭受剥蚀)3个阶段,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回。华北地块以北的天山-兴安地区和以南的昆仑-秦岭及祁连山地区滇西地区,均为地壳活动带。其中祁连山最为典型。至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地层全部折皱隆起,并有演讲活动,下古生界全部遭受编制,形成加里东褶皱带。从早古生****始生物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早古生代海洋占主导地位,形成了稳定,广阔,连续的前海环境,世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门类。奥陶纪世在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鼎盛时期。以碗组类笔石和头足类的直角石珠角石为代表。植物方面,早古生代海生藻类非常繁盛,为石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末期出现了陆生裸厥植物。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五
<>
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
1、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
2、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
3、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
4、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
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
<>
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
1、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
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基本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具体构造的类型和特征。对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并应附有素描图、构造剖面图等。
褶皱构造要描述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长轴方向,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翼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两翼岩层的产状,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最后确定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形成时期及形成机制。
断裂构造要描述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断层面产状及形态变化,断层面、断层带的特征如擦痕、断层泥、断层角砾、断层崖等,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盘岩层的产状,地层的牵引现象,伴生节理及构造岩等。
2、岩浆作用
按岩浆作用时代、作用方式及产状等进行描述。分析柳江向斜的形成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3、变质作用
按变质作用方式分别进行描述。
<>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方式、产物及特征。
2、河流地质作用
描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征。
3、海洋地质作用
描述海洋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的形成及沉积特征
4、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辩证关系
<>
简述实习区内所出现的各种主要矿产资源,说明每一种矿产的赋存层位、规模、找矿标志、矿物组合和矿产应用等。
<>
根据实习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岩浆及火山活动资料,综合分析本区的地质发展历史。从古到今按地质时代连续论述各时期发生的地质事件,包括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
<>
概括性地总结野外实习的主要成果,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野外实习方法上有哪些提高;哪一部分实习收获最大;野外实习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将来参加工作的意义,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六
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
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实习任务还回学校。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周的工程地质学实习,让我们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基本技能方面的到初步训练,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掌握了对岩石类型、结构和构造的判别,还有对岩石岩性、层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能够分析一些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的地质问题。
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一些地形图、地质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也学会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并且能对其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分析。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七
<>
1、实习的性质
实践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发扬我们当代理工大学生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优良传统的基本保证,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2、实习的目的
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火炉山的了解与观察,初步的了解工程地质,并将大二所学专业知识,与所见所闻相结合,从而有所感悟,进而加深同学们对建筑施工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并通过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实习的任务
通过在广东火炉山森林公园的认识和学习,联系我们大二所学的知识,并试着运用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场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从而达到实践生产实习的目的。
<>
20xx年11月13日
<>
到火炉山森林公园实习
<>
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实习是关于地质的实习,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主要是学习了工程地质,它是地质学得一个分支,而我们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法生地工程地质问题和其对建筑环境的影
<>
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实习是关于地质的实习,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主要是学习了工程地质,它是地质学得一个分支,而我们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法生地工程地质问题和其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当天早上我们一大早就起床,在饭堂门口集合完毕后,就坐上校车出发到实习地点,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火炉山。它位于天河区东北部,车程并不久,四十多分钟就来到了。下车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葱的大山。据了解,火炉山长约3公里,面积600公顷,是典型的花岗岩山地。火炉山的岩浆岩属于侏罗纪时代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
我们并没有沿着正门走,我们沿着铺好的沥青路往山上走,刚开始几个班的同学都是一起走的,后来就分散了,我们沿着一条小得登山路往上走,路上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土堆,回来的时候,我们查过资料,知道这是两种土壤,分别是残积土和坡积土。残积土是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碎屑物质,坡积土是由于重力,雨水或雪水的作用将原处于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向下搬运,堆积在平缓的山坡或坡脚处而形成的堆积物,两者最大的鉴别依据是土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是否于下卧基岩相一致——残积土由于是原地沉积,碎屑物成分上与原岩呈简单的直接的关系;坡积土则经过或多或少的搬运距离,其碎屑物成分往往找不到一定的规律性,与下卧基岩也没什么联系。上部的土层很薄,经榔头敲打后土层剥落,下卧基岩清晰可见,且土中的碎石颗粒棱角分明,表面较新鲜,分布也比较均匀,判定为残积土;下部的土层较厚,用榔头锤击数次仍不见有岩石出露,另外,土中碎屑颗粒分布零散随机,结构混乱,性质似乎更加软弱,这是坡积土的表现。
一般里面矿物结晶,比方水晶、金刚石上所没有学过的,回来查找相岩的成因可以推测出其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岩浆侵入地壳某深处,在压力和温度的强作用下,岩浆冷凝非常缓慢,矿物结晶有了充足的时间,于是长成了巨大的伟晶岩;由于岩浆属于复杂的混合物,伟晶岩中不可避免会包含一些其他的矿物成分,在相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随伟晶岩一起缓慢冷凝,形成了完整良好的矿物结晶。了解伟晶岩的特性对开采矿产资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我看到有一个岩石缝隙的泉水中带出了不少黄色的沙,从书本上的介绍明白到那正是岩石的风化现象,由于流水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岩石内部“变质”,形成细小的颗粒随流水一起带出,形成沙,长江、黄河里面的河沙来源正是由于这一原理,河流旁边山体的岩石的风化颗粒随水流带到江里,于是便形成了河沙。所有沙的来源都可根据这一原理解释。
一路登上山顶,已经有许多游人和同学在那里休息,他们并不只是坐在凉亭下,许多人都爬上石头上去,那些石头就是猪头石,下山时,我看到了有条水流顺着石阶而下,这大概是从山上的泉水,被人工地用水管接下来,那水很清澈,有不少人在那里装水,有的装回家,有的就直接装上水壶中,直接煮沸哦泡茶喝,但也有人直接饮用,这我就很纳闷了,就算是泉水,总该处理一下,例如煮沸了再喝,抱着咨询的态度问了那人,那人却说这些泉水无须处理,可以直接饮用,这些泉水是由雨水经过过滤,进入岩石缝隙,然后通过打入不锈钢钢管将其引出来。这些介绍澄清了我一直以为的想法。
就这样,我们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把一天的实习任务完成了。接着,我们小组几人把火炉山附近逛了一下,还特地到正门对面的中大新华学院看了一下,并且吃了远近驰名的岑村排骨,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既有学习性又有娱乐性的实习。
<>
这次实习不仅是一次对自己这学期学习的知识的梳理和补完,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这个专业相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实际的实践活动同样重要,因为许多东西是不通过实际的探究或者询问,是不会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欠缺,书本上知识哪些用得上,哪些常用,哪方面的知识需要再深一步去学习,这些东西都要自己发掘。应该说,这或许这是我这次实习最大的收获,不要死啃课本,而不知变通,这样会造成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抛开课本,走出课堂,这很重要,要将理论在实际中运用起来,,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运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挖掘新知巩固旧识,这样才能达成学习的目的。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八
8月16号傍晚,我们整班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前往松滋刘家场的客车。车子一路颠簸着跨过长江大桥,驶入松滋境内,望着窗外的山景,大家在车内唱起山歌、玩起了扑克牌,好不畅快。
大约晚上九点钟我们抵达刘家场目的地——刘家场饭店,进入饭店,住宿环境让我们有点失望,但总体还算凑活,听学姐讲这里的伙食有点让人失望,见识之后觉得一般。
虽然不如在学校,但我觉得野外地质实习本来就是锻炼我们,不仅是知识上的,也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学会吃苦耐劳、学会合作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号上午我们就去野外了,实习路线从实习基地到水岩屋,老师教我们使用地质罗盘、识别地形图以及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群。
地质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确定观察点的位置。另外,它还可以测出各种岩层的产状。
它的基本结构为:磁针,分别指南和北,其中绕铜丝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盘(上圈),从0°开始反时针方向刻划1°计数至360°,在0°和180°分別记为北(n)和南(s),90°和270°为东(e)和西(w)。既南北线与东北线把360°分为四个象限;底盘水准器,水准器泡居中时,底盘是水平的;瞄准器,包括瞄准版、反光镜等,作瞄准之用;测斜仪,包括垂直水准器(长水准器泡),垂直刻度盘、刻度指示器和活动扳手,用以测倾斜角,垂直刻度盘计数是从0°向两侧分别记至90°。在野外,我们测过树的方位及倾角,也测过断层的产状。
地形图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错综复杂的形状测量出来,最后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成一张与实地相似的图。所以,地形图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状、高低起伏、倾斜缓急和地物位置等情况的平面图。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为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工作前对工作区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认识,帮助我们初步选择工作路线。在工作中我们把矿体、各种岩层和其他地质现象描绘在地形图上制成地质图。因此,地形图的精确性是影响地质图质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图主要内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线。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图用目测法或者是交会法可以确定自己所在的地点。目测法:在精确度不高时,利用目估在野外观测点与周围地形、地物的距离和方位,进而在地形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固定下来,标在图上;交会法,首先在观察点上利用罗盘使地形图定向。
将罗盘指南北的长边与图的纵坐标相重合,连同罗盘地形图一起转动是罗盘指北针指向正北,使指北针对准刻度的零度,此时地形图的南北向就与实际的南北向一致,图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与实际地北方相符,若目标在身后,则人可以转过身来,倒着看地形图;其次,在观察点附近找到三个可以看清楚并在地形图已标出的明显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征的三角点、山顶、建筑物等),分别用罗盘进行瞄准,读出指南针所指的度数,然后在图上找出相应点并画出该测线的方向,所作三条测线的方向线,理应交于一点,该点即为观察点的位置。但由于各方面的误差,三条侧线往往并不交于一点,而构成一个小三角形,称为误差三角形。测点位置取误差三角形中点即可。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九
<>
1、 认识各类地质现象。
2、 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等。
3、 现场认识断层、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4、 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 程, 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 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矿山地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 法,为以后的教学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
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岩石的 能力, 初步掌握三大岩类的特征与区别标志, 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
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
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观察认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 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与描述、利用地 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
1、本实习属于教学性质的认识实习,以教师指导方式为主,结合课堂学习 的理论知识,联系地质实际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学会简单的野外工作 方法。
2、实习期间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本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要互相照 顾、互相帮助;整个实习期间均为集体活动,严禁个人行动。
3、实习开始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阅读实习指导书,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了解实习计划和安排,准备实习用品。
4、野外实习中,每到一处,学生先集中听老师讲述,然后按实习小组分头 进行地质观察描述,有问题要及时提出,争取在现场弄懂。
5、自觉遵守纪律,爱护树木、庄稼,不乱仍杂物,保护环境,上山严禁烟 火。
6、上山不准穿凉鞋、要穿长裤;野外工作时禁止相互嬉戏、打逗,避免使 石块坠落伤人,在公路边工作时注意交通安全。
7、妥善保管实习指导书、罗盘等实习用品,遗失照价赔偿。
8、无特殊情况必须出野外,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向实习带队老师请假并获批 准。
9、要求学会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产状,实地分析正逆断层和褶皱构造。
10、解释分析岩层产状的外力因素。
<>
这次地质实习,我们结合理论学 到了很多实际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对课本所讲的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开 阔了视野,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更体会到 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无限乐趣与艰辛。观察了各种地质现象并积累了许多地质、地 貌方面的材料,通过亲身实践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老师以自身丰富的经验与学识,像我们讲述了各种地质知识与现象,在 他们身上体现了务真求实、 精确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和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 人格魅力,我学到了宝贵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习、考察的能力,为 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通过实习,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实地,是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 伟大,人的渺小,是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是我们在书本上 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到了一起,对理论知识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
推荐地质大会心得体会总结(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