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小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广东小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总结(3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广东小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
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
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想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陈氏书院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带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
接着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陈家祠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为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陶塑是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色。石湾陶塑瓦脊,题
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人物均是有前无后,脸部有眼无珠,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视线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石湾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在屋顶驳接嵌砌而成。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这条首进中路花脊是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壁店烧制的。当时为陈家祠烧制花脊的还有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
请大家注意看,每条花脊的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像飞翔在凌空一样,气势不凡,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这种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祈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
请各位放眼望去,正门两侧那平整光滑的青砖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长4.8米,宽2米,就像巨幅的画卷镶嵌在墙上,它使原来单调平板的青砖墙变得秀气典雅,又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六幅大型砖雕,人物鸟兽形态传神生动,雕工精细入微,立体逼真,是广东现存最好和最大型的作品。这些砖雕是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之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再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固有“挂线砖雕”之称,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扇大门。两扇大门上彩绘的门神高达4米,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据说有两位气宇轩昂的大将军守卫门户,能起到镇邪保平安的作用。
【二进(首进大厅和聚贤堂)】
跨进首进大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挡中。它立在大厅和庭院正中之间,分隔了内外空间,透过镂空雕花,院内景物若隐若现,又使到内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幽深高雅的美感。这四扇屏门上雕刻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内容,如“金殿比武”、“渔樵耕读”、“三羊启泰”等。其图案内容,大多含有很微妙的寓意。如裙板上雕刻的这幅“创大业,儿孙永发”图,用芭蕉树的大叶象征大业,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象征着儿孙永发。以五只蝙蝠围绕着一团家:“寿”字的烟云,被寓为“五福捧寿”。这幅“福”字图,最有象征意义,把一棵老竹雕刻成一个“福”字形状,两个“福”字一正一反,暗喻福到盈门。几只仙鹤站在老竹丛中,画面题词“青春发达,大器晚成”,比喻人和物的成长过程,又暗喻“福寿双全”。还有这幅“渔舟唱晚”图,三只渔船停泊在河岸边,一张正在晾晒的渔网高高挂起,坐在船头上的几个渔夫手拿乐器在弹唱,母亲怀抱婴儿望着背救生浮葫芦的孩子爬到船篷上玩耍,表现出广东水乡渔民在辛勤劳动后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转出屏门,视线豁然开朗,庭院各种花草树木绿茵婆娑,香气袭人。沿着中轴线方向,前庭架起了东西两道彩带般的长廊,连接首进和中进建筑。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还有各种花鸟瑞兽、吉祥如意图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把庭院装扮的情趣盎然。灰塑工艺积极复杂,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入稻草或草纸,制成草根灰和纸根灰,用铜线做骨架,以瓦筒为躯干,艺人直接在建筑装饰部位上制作,随意发挥技艺,最后绘上矿物质颜料而成。灰塑的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逼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充满浓郁民间生活气息。其中有一种以蝙蝠造型的吉祥图案,生动活泼,神态亲近可爱,化丑为美、夸张形象是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因“蝠”与“福”谐音,所以我国民间把蝙蝠视为福的象征。如在一只蝙蝠前画一串铜钱,则被称为“福在眼前”;两只蝙蝠重叠,又称“福上加福”等等。陈氏书院的灰塑,题材十分丰富,塑艺精美,规模宏大,总长度为1800余米,居全省民间建筑装饰之上。
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眼前每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站在青云巷凉风阵阵。它美观而又实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及防火的作用。
中座聚贤堂是书院建筑的中心,聚贤堂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聚会议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月台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的意思。望柱头的雕饰更加特别,以花岗石雕成的一盘盘菠萝、杨涛、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家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予了陈氏子孙以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这又是一个体现广东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生动例子。
【后进】
后进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共有是一座八米多高木雕大神龛,龛堂阶台上安放着密集整齐的牌位,正中最高者为陈氏远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姓族人,均可以在此设立长生位,标明捐资金额,并按辈分大小、出资多寡及社会地位排列放置。神龛外饰大型木雕镂通花罩,其雕工精致,规制宏大,龛堂庄严肃穆。每年春秋两季,陈姓族人在此举行隆重的合族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敬意。陈氏书院龛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龛罩上还铭刻有制作年代,营造商号及地址,如“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等,这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可靠原始资料。
【西斋和厢房】
看完三进主体建筑,我们可以简单游览一下东西斋和厢房。东西厢房是当年
陈氏学子们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廊庑与厢房项链。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环境优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室内壁上绘有大型壁画。前东厢为《滕王阁》,图中描绘才气过人的唐代诗人王勃意气风发的吟作“滕王阁序”的场面,前西厢绘《夜宴桃李》,画面表现了桃花盛开时,李白和诸学友在桃李园中夜宴的情景。用文人雅士为题材的壁画,正与厢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虽然只有两幅作品,但却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使书院更富诗意而显得雅致清新。
总的来说,陈家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陈氏书院后感叹不已,即时赋诗赞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对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给予极高评价。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是当之无愧的。
描写广东小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东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来到顺德著名的古典园林清晖园游览。我叫×××,是这里的景点导游,我先预祝各位今天有一个愉快美好的旅程。
顺德“清晖园”与番禺“馀荫山房”、东莞“可园”和佛山“梁园”合称为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晖园更被列入中国十大名园之一,是我市主要的旅游景点。步入清晖园,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就象是繁嚣闹市中的一片蓬莱仙土。
各位游客,大家见到的左手边的一排仿古式民间建筑,就是清晖园史馆,里面陈设有许多图片和文字说明,讲述了清晖园的百年发展历史。现在,大家可以先跟我进去了解一下清晖园的名园春秋。
清晖园,是明代万历状元、礼部尚书、大学士顺德杏坛人黄士俊在太艮(即现在的大良)南郊所建筑的黄家祠、天章阁的旧址,到清朝乾隆年间,黄家衰落,由顺德进士曾出任山西灵石知县的龙应时购得,析产后其子龙廷槐、龙廷梓改建为庄园居住。龙廷槐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自幼聪颖好学,于乾隆五十三年丁未(1788年)考中进士,他初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授监察御史之职,后入值上书房,官至太常卿。到嘉庆五年(1820xx年)龙应时病逝,廷槐获准回乡守孝三年,后见皇亲和坤弄权,无心复出,但在乡中威望颇高。到嘉庆十年(1820xx年)龙廷槐将父亲生前购得产业的中部拓建成庄园,侍奉母亲居住。一年后,龙廷槐请同榜进士、江苏武进的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熙普照之恩。这也是清晖园名的由来。从应时、廷槐、元任、景灿到渚惠,清晖园经历了五代人,屡经修缮,特别是龙渚惠,他曾带领设计师和工匠到苏州一带参观著名庭院,回来后对原建筑物作了一番大规模的修整,逐步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风貌。
获得左右两部分庭院的龙廷梓,将它们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院,另成一格,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后来龙太常花园的园主衰落,卖给一位商人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为“广大园”。到五十年代后,由省、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几经修葺兴建,将清晖园、楚芗园、广大园及龙家住宅等一起收入园址,基本恢复当年黄士俊花园的范围。近年来,顺德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古老的清晖园游览面积从原来的7000多平方米扩大到2.2万平方米。新扩建的庭院,充分吸收了岭南园林建筑的精粹,更借鉴了江南和北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使之成为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步移景换,充分体现我国园林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走出解说大厅)相信大家已基本了解清晖园的历史,现在,我们就开始游览龙家花园。刚才我们走过的白石园门,增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上面“清晖园”三字是临摹清代进士、江苏武进书法家李兆洛的笔迹。站在大门口,我们往里面看去,穿过这一个宽广的庭院,正对着的是一个“八角壁裂池”,整个水池是以石头砌成,没有用水泥、石灰边接,但水不往外泄漏。池中有八条陶瓷烧成的红鲤鱼,围成一圈向中央的宝珠喷水,十分壮观。
再看右手边的平台上,建有一座“大会议室”,这座建筑物建于一九年。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九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时,途经顺德,曾在此会见当时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人。
步入庭院之中,满眼都是葱葱郁郁的树木,其中有不少还是我们顺德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呢。就如近大门处的这株高大的的老白果树,它的学名叫银杏,有“活化石”之称。据考证在地球第四纪冰川之前,不少国家和地区均有此树生长,但冰川期后,唯独中国的大山大岭中才能保存下来,目前这种树,树龄最大的是山东吕县定林寺的一棵银杏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这种树一般要大面积种植,并雌雄间种才能结果,但清晖园这棵有一百六十多年树龄的老树,却能在二十多年内,持续单株结果(每年9至10月间挂果)是一棵“双性树”,可谓奇特。
移步换景,穿过这一个拱形小门,园里的景致又是另一种风格。面前的惜阴书屋和真砚斋是一组相联的园林小筑,此组庭院式书斋为昔日园主供族中子弟读书及接待到访文人墨客之所,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园主龙家历代不乏学业有成之人,“惜阴书屋”寓勖勉子弟珍惜光阴、发奋攻读之意。“绿云深处”匾额为乾隆帝十一子、书法家成亲王所书,形象描绘出四周绿树掩映之清幽景致。“真砚斋”的匾额是原来由清代湖南书法家何绍基所题,因日久而损毁,现挂的是广东书法家秦鄂生重写的。
在惜阴书屋左面较高的小坡处,建有“花”四角亭,花亭原来叫凤台,后来被大风刮倒,龙渚惠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改此名。亭内上方还挂着当年由李文田所书的“凤台”二字牌匾。亭旁是一座惟妙惟肖的“狮山”,有一大二小的三只狮子蹲伏棕竹丛中,相互偎依,呼之欲出。这座石山与东莞可园的“狮子上楼台”并称为岭南园林掇山杰作。在狮山的周围遍植各种岭南奇花异木,有一株是玉棠春,又名木兰,是龙元任之侄耀衢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20xx年)赴开封应顺天乡试,落第后取道北京游颐和园,经花匠介绍,到苏州购得两棵,但只存活了一棵。玉棠春下面长着一棵约百年的白茶花,主干虽死,每逢冬春之间仍保持枝叶茂盛。狮山后面还有一株160多年龙眼树,1962年给强台风吹断,只剩下一米多的树于,经过园艺师的精心处理,使它重新发芽,现在每年都开花结果,被人们誉为“枯木逢春”。还有,一般的龙眼品种是一枝带十叶,而清晖园的龙眼是一枝带十二叶,比其它的龙眼树更珍稀,因此果子也更肉厚味甜。
描写广东小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惠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x。
惠州西湖是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境内的一个城市浅水湖泊,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景观由“五湖六桥十八景”组成。在历史上,惠州西湖曾和杭州西湖、颍州西湖合称为中国的三大西湖。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区内,原名丰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当然,这三个西湖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曾经是宋朝大西湖的平湖门
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过的地方。“东坡到处有西湖”,苏东坡给西湖留下胜迹,而胜迹更因东坡而倍添风采。品评西湖,人称杭湖为“吴宫之西子”,惠湖为“苎萝村之西子”。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胜”。这些,不约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点。
西湖原是横槎、天螺、水帘、榜山等山川水入江冲刷出来的洼地。西枝江改道后的河床遂成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环抱,北依东江。景区以山水资源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游览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浅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个别水深3至4米。
面积
惠州西湖始建于五代(公元907~960年),相传这里原是古河道,后河流改道后遂冲积而形成5个相通的湖面,分别是丰湖、平湖、鳄湖、菱湖和南湖,统称西湖,湖面面积3.2平方公里。1992年,西湖总体规划作出重大修编,周边的红花湖和金山湖景区并入西湖风景名胜区,景区范围由9平方公里扩大到19平方公里,保护范围由19.6平方公里扩大到52.5平方公里。
景点分为丰湖景区,平湖景区,菱湖景区,鳄湖景区,南湖景区,高榜山——红花湖景区,近年还加上了金山湖景区。
平湖景区
孤山苏迹
【范围】北以下角东路、拱北桥至东江为界,南以苏堤为界,东至环城西路,西至西山、孤山和准提阁山,面积79.5公顷。
【现状】平湖景区最典型的自然景观是洲岛景观,最典型文化景观是东坡文化景观、道教文化景观和佛教文化景观。其中,孤山是体现东坡文化的重点区域。但目前纪念内容还不够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元妙观是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周边均为民宅所包围,不能充分体现其特色等。
【规划】建设孤山东坡园,进一步完善孤山苏迹景点,突出东坡寓惠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整修朝云墓、六如亭等相关旧迹;恢复古熙春台这一景点;元妙观周边(以慈云路为界)恢复“桃源日暖”旧景等。
丰湖景区
【范围】北以苏堤为界、南以圆通桥和鹅岭路为界、东至环城西路、西至螺山,面积约113.5公顷。
【现状】丰湖景区最大特征是堤桥纵横,北有苏堤、西新桥,中有陈公堤、明圣桥,南有圆通桥,均为惠州西湖名迹。丰湖的人文氛围自古浓重,西湖花岛上曾建有丰湖书院。西湖沿环城西路一带游赏面积有限;黄塘半岛(花岛)旧时为丰湖书院、泌园等,目前建筑密度较大,仅有临湖一侧有少量游览用地。
【规划】重建荔浦风清景点,花岛中分别以丰湖书院匾刻、御书园、湖上五先生祠、太守祠、西湖博物馆等为主要景点,恢复香隐、啸花深处、留云亭、过帆亭、琴台、黄塘晚钟等景点;并在现状空地一带拓宽水域,种植荷花、养殖观赏鱼类,形成观鱼(轩)景点;螺山山顶恢复原有的万松径等景点,螺山与小架榜山之间的山坳处种植桃林,恢复桃花源景观(武陵0)。
南湖景区
【范围】西北以鹅岭北路为界、西南以鹅岭东路为界、东至惠州市第一中学,面积48.4公顷。
【现状】南湖景区旧时主要名迹有唐代的开元寺,宋代李氏山园、唐庚故居、清代今是园,均久废。目前主要景点只有飞鹅揽胜和南苑绿絮。
【规划】建设以飞鹅岭为核心的景群。在南湖边飞鹅岭下建设以生态为主题的景点“龙塘挹丽”;在惠州市一中的第二操场建设园林“今是园”。
菱湖景区
【范围】东北以太保山为界、南以丰山、百鹤含书为界(不含丰山、百鹤含书)、东至下角中路、鳄湖路,面积约55.0公顷。
【现状】大量陆域被挤占,景点建设较为滞后。
【规划】景观结构为三个主要景点:怡园、犹龙剑气、横槎小隐,由两条滨湖路串联:菱湖二路、丰山前路。
鳄湖景区
【范围】东北以烟霞堤、丰山、百鹤含书为界,东南以凤山为界,南至紫薇山、小鳄湖,西至古榕山。面积约128.3公顷。
【现状】游览用地不多,历史遗迹被淹没,游赏性较差。
【规划】完善“丰山浩气”,增加丰山耀彩、浩气长存、桃林叠翠等景点,使丰山成为弘扬东江文化的景群。恢复紫薇山庄纪念堂等。
高榜山-红花湖景区
【范围】高榜山—红花湖景区包括高榜山、红花湖和周边山体,面积约1861.3公顷。高榜山—红花湖景区形成高榜山、红花湖、红花嶂等三个郊野游览区的格局。
【现状】景点建设较少。
【规划】建设为郊野性质的景观游览区,建设“榜岭春霖”景点,并开辟上山道,沿途设置观景亭、台。新建永福寺,恢复“山寺岚烟”景点;种植的滨水植物点“岚影花溆”;在主坝及其北侧山丘建观景景点“留云挽湖”等。20_年11月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已经明确了红花湖片区是西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但不属于西湖风景区的核心景区范围。
广东小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广东小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总结(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