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励志格言心得体会及感悟 四川的经典语录(7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四川励志格言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都江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镇镇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镇治地与其连接,公路总长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条,总长8.7公里,一般宽为5-6米。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青城山镇建立后,镇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镇企业以生产旅游产品为主。至1999年末,有酿造、茶叶加工、制陶及食品与竹木加工等企业24个,其中个体私营7家。主要产品为老妈红系列酒、老腊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产值7002万元,营销收入6750万元。
青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_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_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描写四川励志格言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美丽的华蓥山旅游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华蓥市境内,距成都300余公里,巍峨华蓥山脉纵横500余公里,横亘于川渝两地15个市、区境内,它气势恢宏,景象壮观。著名的大文豪郭沫若老先生由衷地称赞华蓥山为“天下第一雄山”。整个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距小平故里36公里。以苍翠茂密的山林为环境基调,以秀丽的喀斯特石林、天坑溶洞、茂林修竹、华蓥山游击队遗址于一体,年平均气温12-22℃。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其景观特点集中概括为“峰奇、石怪、山绿、谷幽”,并呈现出“春绿、夏荫、秋红、冬白”的四季变化。游人所至的高登宝顶海拔1704米,是景区内的最高峰。据《华蓥山志》记载,“雪积巅顶,远望如琼瑶撒地,晶玉铺山,故名华蓥山”。
景区绚丽的自然风光,其景点可集中概括为:两林、两海、两美景。两林指石林、杉林;两海指云海、竹海;两美景指积雪、日出。每个景点都别具一格,各具特色。本景区终年风景如画,被誉为“山中蓬莱”,本景区的特级景点“天然大盆景”、“双枪老太婆打靶场”、“妙笔生花”、“黄龙吐翠”、“千年一吻”等等景点,同时更有经“瘦身之道”、“千佛云游”、“爱之小屋”、“生命之根”特级景点过“千年古道”然后到华蓥山脉最高峰,1704米的高登宝顶。
在特级景点“万狮朝圣”观景台观赏万狮朝圣风水宝地圣景。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八百里华蓥群峰层层迭峰,峰峰秀美,远看如万头雄狮向我们主峰涌来,在古书《山海经》上记载“巴国东部有一灵山胜地,有如万狮朝圣,聚天地之灵气,按照民间的说法,这就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不仅如此,以前只能在峨眉山看到四大奇观,在华蓥山高登宝顶同样也能看到。还多了“雨雾与积雪”,就构成了华蓥山罕见的“六绝”。高登宝顶为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川东地区的最高峰。传说高登宝顶是普贤王菩萨修炼成佛的第一道场,是四川两大佛教圣地之一。在唐朝最盛兴时,华蓥山寺庙就有三十二座之多,比四大名山峨眉山还多了四座。素有“东朝华蓥,西朝峨眉”之说。
(二)主要景点介绍
(1)高登宝顶
华蓥山脉最高峰1704米(海拔)的“高登宝顶”素来就是普贤王菩萨得道成佛的第一道场,而闻名川渝各地。从古至今华蓥“高登宝顶”的“六绝”、“十胜景”更是闻名于世。
(2)华蓥山雨雾
华蓥山高登宝顶地处川东渝西北,奇峰怪石,山的四周悬崖峭壁,深谷幽涧,地势险要,其间山峰峻秀,山上茂林修竹,山花烂漫,古天然野茶林,就有上千亩之多,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茶树比比皆是,就是这一天然的屏障拦阻了渝地重庆大片地方的季风暧流北上,使风中的水蒸气在此聚结,从而形成了山中的一道绝色美景。“华蓥云雾甲天下”。在高登宝顶是常年云雾围绕,历来华蓥山就是一座神秘的山,能见高登宝顶实属有缘。
这里的雨雾是乍起乍落,一天变化无常,常是相隔十米不同天,据古人讲,高登宝顶的云雾为普贤王菩萨的智慧甘露,沾上的人是有大智慧和吉祥如意的。就是这奇特的美景,才有了双枪老太婆在华蓥山战斗四年之久而且是百战百胜的原因。数十次的围剿都因云雾和地势的险要而以失败而告终。这独特的美景气候也使华蓥山成为川渝两地盛夏休闲避暑的著名旅游圣地。
(3)积雪冰花
据《华蓥山志》记载:“雪积颠顶,远望犹如琼瑶洒地,晶玉铺山,故名华银山。”后改为“华蓥山”。每年华蓥山的积雪冰花长四个月之久。当每年的11月中旬过后,华蓥山的雪霜就开始了。每场雪霜过后,那似冰非冰,是霜非霜,迎风怒放,千姿百态。像似整个森林公园都披上了柔软的轻纱,大地铺成了洁白的毡毯,松枝、杉树、草丛结满了毛茸茸的冰挂。
每处石林像一株株巨大的白珊瑚,积雪冰花则使石林、大地、林木都结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层,让万物骤然间凝聚成了冰的世界。当你置身于华蓥山冰花银海时,你会被这一切倍感的静谧和和谐壮美——被这“天人合一”的意境所感动。
(4)地质公园
华蓥山地区,在中生带(7千万年前)为四川湖盆的一部分,与古大西洋相连,华蓥山是由于地质作用下经地壳运动,抬升为陆,又受新构造运动中来自东南方的强大压力,褶皱隆起为山,并发生大断裂才形成今天的华蓥山脉。在现代时期,华蓥山脉仍在缓慢上升。
华蓥山也是研究川东地区著名的“溶嵴槽谷型”岩溶地貌的经典地。华蓥山地区的地质遗迹均是国内重要的地质景观。华蓥山构造岩溶地质公园更具有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完整性、优美性和面积适宜性等特点。现华蓥山也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千姿百态的石林是怎么形成的呢?据考证,本地区石林在距今2.8亿年前的二迭系,我国南方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为广泛的一次海侵,华蓥山石林地质景区为海洋,沉积了厚达400—600米的石灰岩,地质学家将它命名为“茅口组灰岩(p1m)”,今天见到的华蓥山石林的岩石就是这种石灰岩,其中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蜒科类化石,而且壳质变得愈加硬实,腕足类还长有壳刺,这样它能适应生存竞争的考验,同时也经得起恶浪荡激。
二迭纪中期,发生了一次重大地质事件,四川西部发生岩浆喷溢,华蓥山受到影响,也小规模喷溢出一千多摄氏度的熔岩流来,熔岩厚达50余米。地质学家将它命名为玄武岩(p2β),现已成为华蓥山的重要矿产资源。而石林是在巨大地质构造及雨水、地下水等溶烛、冲刷和风化下,经过几千万年才形成岩溶地质地貌。简单来说,石林就是经风化溶蚀的石灰石残留岩体而形成。
而这种地貌就属于是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是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地名,那里是石灰岩分布区,因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形成各种奇特的地形。后来,科学家们便借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岩石的化学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地质作用和地貌现象。
(5)植物王国基因宝库
华蓥山旅游区已被评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6%,华蓥市森林覆盖率达48%。年均降雨量最高1800毫米,最低1280毫米,年均日照时间为1200小时,景区属于非常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珍稀植物达:3门,81科,304种。
描写四川励志格言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各位亲爱的朋友:
我们就要到达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之后人们便尊称他为武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国时代虽然比较短暂,但却一向被公认为是最精彩的一段。不明白各位朋友同不一样意我的看法?一般认为三国就是公元220xx年——265年。三国的得名大家都明白,是因为当时中原大地上并存着魏、蜀、吴三个地方政权。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此刻已经没有资料能够考证了,但是从大诗人杜甫《蜀相》这首诗中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们能够推断,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从“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我们能够推断,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光要晚于武侯祠修建的时光,也就是说,杜甫写诗的时候武侯祠已经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会辛辛苦苦的去寻找不存在的东西,除非他疯了;其二,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像柏树这样的树种生长是比较缓慢的,要长成森森的翠柏,起码要一百多年的时光。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公元759年,我们用759减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开国时光是公元620xx年,所以从这两方面我们能够大致得出结论,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时期,那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朝初年的时候,祠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又因为战争被毁,这天我们将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此刻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请随我一同去游览。首先,请大家抬头看看大门悬挂的匾额“汉昭烈庙”,汉是指当年刘备蜀汉政权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那里是祭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它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明白原因吗?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所以大家都称为武侯祠。
此刻请大家一齐跟随我进入景区,此刻我们面前的这幅图是景区的导游图,等一下我们依次游览大门、三绝碑、二门、前后出师表、文臣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然后经过桂和楼到刘备墓。愿意听我讲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我游览的朋友能够自由参观,我们11点30分在这个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两边,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块是清代刻建的,一块为明代刻建,一块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状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我们右手边的这块唐碑是最有名最有价值的。唐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到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因为历来治理四川比治理国家更难,而武元衡在任职期间对治理蜀地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他以诸葛亮自诩(就是把自我比作诸葛亮),想要树碑立功。他的27个幕僚中的书记官(相当于此刻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极力的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
四川励志格言心得体会及感悟 四川的经典语录(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