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概论发展历程心得体会和感想 中国舞蹈发展史心得体会(7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舞蹈概论发展历程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幼儿舞蹈兴趣活动在整个教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特性,并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把知识性、训练性、娱乐性及表演的适用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训练上强调了幼儿舞蹈训练的科学性,使之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了协调发展。
幼儿舞蹈兴趣活动在训练教学上分为两大部分:
一、舞蹈基础训练。也可称为舞蹈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采用地面训练的方式,训练(4—6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所能掌握的舞蹈基本能力和基本动作。
二、表演性组合。主要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艺术表现力。力求充分挖掘幼儿的天性,使幼儿的舞蹈动作能够达到高一层次的协调流畅。从而启发幼儿用肢体去表达情绪,抒发感情。
基础训练与表演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更加适用于幼儿园舞蹈训练及各种演出需要,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幼儿舞蹈基础训练包括如下内容:
1、勾绷脚组合;
2、压腿组合;
3、压胯组合;
4、波浪柔手组合;
5、绕腕练习;
6、眼睛训练组合;
7、提沉、呼吸练习。
幼儿表演性组合的内容主要由一些简单、短小的舞蹈组合组成,例如:《小鸟飞》、《小星星》、《小猫咪》等等。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调整编排。
现将本学期进度安排如下:
略
主题舞蹈概论发展历程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摘要:现代舞剧作品《妮娜物语》是日本舞蹈界近年来的优秀作品, 舞团探寻了舞者的肢体应当是什么样貌的, 他们的肢体能够强大到什么程度, 并创造出了一个充满了紧张与美感的舞台。本文经过对作品《妮娜物语》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最终期望把创作及探寻的方向回归舞蹈的本源, 即身体, 艺术的价值, 即个性。
关键词:舞蹈本源; 肢体; 舞台美术; 编舞手法;
《妮娜物语》是日本无设限舞团创作的现代舞作品, 由金森穣导演编舞, 它由独舞《天鹅的梦》 (15分钟) 及现代芭蕾《妮娜物语》 (60分钟) 两部作品构成, 是一部集强大肢体、精妙音乐和炫酷视觉于一体的震撼之作。作品展现出艺术家超越国界的世界性格局与视野, 带领我们感受到艺术的一种新境界, 生命就是不断的探索, 并从中激发出一种能量, 使身体产生一种力量与美的感觉。此外, 它将人的肢体语言传导出来, 对人性进行拷问, 将人类精神中的黑暗面进行外化, 人物会变成物体, 以此来拷问人性。当这些舞者们理解自我的物化之后, 他们就会变成骄傲的祭品。本文以编舞家角度为切入点, 围绕舞者肢体背后、舞台场景呈现以及编舞手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侧重探索编舞家在人的肢体语言的设定, 打破传统舞台美术设计以及舞蹈动作设计, 探讨舞者身体的各种可能性。
舞蹈以人体为媒质, 是身体语言的表述和表达;“动”乃舞蹈之核心元素和重要特征, 用舞动的人体去言说, 是舞蹈表现的最主要手段。看了《妮娜物语》首先能感到肢体表现带给人的震撼, 舞蹈语汇十分丰富, 编舞的手法个性新颖, 舞者们的默契和现场舞动呈现出的剧场张力十分强大, 对肢体的控制本事令人震惊。因受到传统的影响, 日本舞台表演艺术家对“身体”有执着的关注, 第一次看的时候, 你或许会感觉像是机器人在跳舞。编导在舞蹈肢体的开发上, 探究舞者在空间中舞动前如何能强而有力地散发肢体的美及力量, 身体又如何接地气以至被推而不倒。当然, 在舞蹈技巧上, 金森穣作为编舞, 他认为, 身体是完美无缺的, 坚定不移的。它是绝对“零”的体现, 不多不少。肢体的背后可能有任何意义或者没有任何意义, 皆取决于观众的思考角度。同时他也试图透过身体, 探讨东方舞者在舞蹈技巧上的控制本事。而这种给予身体的“探讨”, 作为留学欧洲十多年的金森穣, 长期受到西方当代舞训练体系的影响, 在重返日本舞台时, 用东方演员的身体, 加上自我西方现代舞的技法, 东西碰撞之间, 是很有实验性的。在中国的“陶身体舞蹈剧场”, 就是十分注重动作开发与东方文化相结合的舞团, 编舞家及创团人陶冶就是致力探索一种颠覆性的身体运动技术并在国际舞蹈界享有盛誉。舞者在训练中不断开发与挑战肢体的潜能与极限, 突破身体局限与思维的预期。着重对舞蹈本体的研究, 是对身体运动的再造, 专注身体形式的探索和挖掘。所以仅有创造出独具特征的舞蹈运动语汇, 才能成为独具一格、自成一家的身体舞团。这也应当是舞蹈创作者最迫切的自觉行动。
《妮娜物语》这是一部寻求身体“普遍力量”的作品, 没有华丽的舞台包装, 没有喧宾夺主的干扰, 观赏中从一开始到结束, 视线都没有离开舞者身体以外, 所有的表现一切用舞蹈最本体的肢体给人以震撼。除了身体, 这个作品更加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性, 和编舞本人对当代人所共同身处的世界的认识, 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作品一开场, 会先上来五个女舞者穿着特制的服装, 他们把自我的身体固定好之后, 如同没有自我意识的提线人偶, 随后突然出现身着黑色服装的舞者试图操控人偶的肢体, 双方博弈的故事就此展开, 开始人偶的一举一动都被穿着西装的另一群舞者操控, 看到了一种现实人群中的无奈。直到最终一幕反转, 当人偶们逆袭穿上西装, 操控了控制者, 这是不是有种被压抑后的畅快, 在这你总能找到一些瞬间和这个故事对号入座, 或许是越来越逼真的机器人, 或许是你自我的经历, 或者是什么历史课本里的某次起义, 也或许是走过不细心踩死的一只蚂蚁。虽然12个人一台戏, 没有舞美的包装, 简约的灯光, 但让观者理解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带给大家欣赏优质舞蹈作品时那种心灵层面上的领悟, 以及欣赏完之后所将展开的更深刻的内心思考, 这就足矣了。反观我们的作品有时则过分依靠其他形式的包装, 善于造势与滥用包装, 造成“舞不够, 景来凑”, 且舞台美术的设计都趋向于大制作、超豪华, 有时舞美的制作预算占了一大半总费用, 也造成剧目无法演出, 因为成本太高。也所以显得作品资料苍白, 主体创作贫乏, 舞台美术则奢华。有些舞美制作确有独立的观赏价值, 可是由于作品的平淡无味, 不但未能起到提高艺术质量的进取作用, 反而更凸显滥用包装的负面效应。
说到日本人, 大抵对之有过一些了解和接触的话, 都会产生那么一点他们挺“严谨”的印象。这种感觉的由来多是因为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日本人在日常中表现出来对于细节的执着, 以及体验到了这个国家规则秩序至上的社会大环境。认真的人喜欢将事情做到极致。例如近些年来反复被国内媒体报道和强调的“日本职人”就是很明显的特征。职人精神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职人气质”是指追求自我手艺的不断提高, 并对此持有完全自信, 不会因为金钱和时光的制约而去扭曲自我的意志或做出妥协让步, 只专做自我能够认可的工作, 就算是完全放下利益于不顾, 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去完成工作。当他们对工作的严谨放在创作里, 能感受到舞者的每个编排, 每个细节, 是经过多少次再创作和磨合到达的效果。《妮娜物语》主要完成就是五组双人舞的表演, 在双人舞的编排上力量与肢体相互的设计十分独特, 空间处理人与人的接触如行云流水, 双人舞的舞动随心所欲, 让人叹为观止, 相互间配合如电脑编程, 每个衔接都是严丝合缝。我想这也跟他们骨子里的敬业和创新精神有关, 只要是我们能看到的日本团体演出, 质量往往不会差, 不论从观念到舞台呈现, 从导演编排到演员表达, 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耳目一新;也就是, 资深剧场观众的话来说, 我们通常不会“踩雷”.然而, 正是这种精神, 成就了日本科技、文化的发达, 毕竟严谨和创造力才是活力和提高之源。
我们此刻所处在一个十分发达的信息时代, 资源信息随时能够获取, 这时有助于艺术创作者能够更快捷、便利地借鉴到他人的创作经验。可是艺术创作的借鉴有如人体营养的获取, 是需要经过牙齿的咀嚼, 胃肠的消化, 而不是生吞活剥。有时看见国内某些大导演也在照搬他人, 已无所顾忌。但长此以往, 这些快捷的创作不经过创作者独立思考的行为, 慢慢的会割掉艺术家创作才华, 并且也随时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 长期以往对艺术繁荣创作十分不利。此类问题虽然对于大多数编导来说, 主观上也许并非出于“抄袭”的动机, 而是认识---观念上的模糊和创作上的惰性导致求异思维的萎缩。有些手法的雷同化, 也存在“不约而同”的偶然性。但有时, 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 当我们借助多媒体时代的便利开阔眼界, 获取很多信息, 看到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手法时, 倘若我们去认真探索其创作思维轨迹, 去使自我获得触类旁通的启迪, 而不是照猫画虎地翻版, 是否会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当自我苦心孤诣想出的“点子”在他人率先推出的作品中“英雄所有相同”时, 有宁肯割舍也不重复的气派另辟蹊径, 或许会逼迫自我更
舞蹈概论发展历程心得体会和感想 中国舞蹈发展史心得体会(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