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计划书(汇总10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全国道德楷模颁奖心得体会报告一
王维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工作、生活中一直把救人于难、解人之困当做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从税二十余年的历程中,她先后数十次为灾区同胞、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捐款赠物献爱心,累计金额达数万元。
20_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县绵虒小学的365名学生于当年8月集体来增城三中异地复课,她感到这些灾后幸存的孩子心灵创伤未愈,现在又远离亲人,无疑是最需要亲情呵护、热忱救助的幼苗。于是,她主动与在四年级一班复课的董邓燕、汪婷和王其雪等3名羌族女童结成亲情对子,做了灾区孩子的“爱心妈妈”。为帮助孩子们摆脱地动山摇、骇人听闻的地震阴影,重树奔向未来的人生信念,她不仅在衣食住行与激励学习等方面用尽了亲生母亲般的关爱与呵护,而且利用多个节假日把几个孩子接到家中一起生活。就这样,孩子们在“爱心妈妈”的关心下顺利的完成了一年时间的异地学习生活。现在,这些孩子都已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但是王维“爱心妈妈”的使命并没有总结,还时常为孩子们送去购买学习用品的助学金,打电话关心这些孩子的成长情况,并表示:她永远是孩子们的“爱心妈妈”,直
到她们长大成人,大学毕业。王维精心呵护和倾力救助灾区儿童的典型事迹,不仅在辽阔的羌寨及增城各界传为佳话,而且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妇女报》、《中国税务报》、《中国民族报》等50多家新闻媒体上广为传播,成为20_年度全国闻名的新闻人物。
20_年12月7日晚,四川省增城市增城区代市镇流杯村一组村民蒋长春、唐小英夫妇在浙江台州打工时,因煤气中毒双双而亡,留下9岁的女儿蒋启玲、7岁的儿子蒋启峰和71岁的老母。年幼的姐弟俩与年迈力衰的奶奶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得知蒋家婆孙三人的境遇后,富有爱心的王维主动与姐弟俩结成亲情对子,这次她当起了孤儿的“爱心妈妈”。王维均表示,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失去双亲的阴影,让姐弟俩充分感受到博大母爱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无微不至的亲情关爱中快乐地生活、安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每逢节假日,她都会专程到流杯村去看望这对特殊的儿女,为姐弟俩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并辅导他们学习,帮助孩子梳洗,让姐弟俩切身感受到了“爱心妈妈”母亲般的亲情关爱。
20_年6月给王维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写信人是一名在押犯,叫陈志强。信中陈志强告诉王维,他正在南充高坪监狱第七监室服刑,其妻离去,留下一仅1岁女儿,由其体弱多病母亲和年迈养父照顾。在《法制日报》上看到王维的
“爱心”事迹后,一直放心不下自己女儿的他报着求助的心理于请求王维帮助照料年幼的女儿。本着救助社会失足青年,王维主动回信,要求他安心服刑,认真改过自新,争取重新做人,并到其家里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来,王维多次到其父母和女儿现居住地南充探望,带去家庭生活用品,并明确表示,在陈志强服刑的八年时间里,将会一如既往的关心照料其女儿的学习生活。还多方为其年迈的养父联系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这个家庭,帮助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无私奉献担道义,乐于助人美名扬,王维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先后被四川省妇联、四川省国税局联合授予“全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增城区委表彰为“优秀妇女工作者”,增城日报社评选为“20_年度感动增城的十大百姓人物”,增城区妇联授予“爱心行动优秀志愿者”称号。
关于全国道德楷模颁奖心得体会报告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深刻阐述,同时明确要求“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为新时代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提供了有力指引。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个性,而“德”是文化核心,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十分重视“德”在国家和人民中的培育,坚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甚至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德”这一概念中。无论教育的基本理念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它的道德目的始终是不变的主题。
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德”的思想内涵,在“德育为首”“德育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等不同表述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延续丰富。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赋予“立德树人”新的理论内涵,突破校内个体道德教育理念的边界,实现与大德、公德的统一。从时间的、空间的、动态的视角看,作为国家、社会、企业存在与发展之德性以及不同职业道德之“根”,源于“德”作为未来教育的“本”。
实践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国民素质和文明的崛起,需要大批“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领导干部,也需要千千万万有“匠心”的“大国工匠”以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等等。以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络购物等为代表的商品和服务,在网络虚拟平台参与电子交易的厂家、商家、消费者更需要以“诚信”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基础作为支撑。
毋庸讳言,立德树人的成效应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不仅在于一般意义上作为“人”的道德养成,更在于具体的人的私德和整体社会公德的统一,还在于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养成。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的发展要求出发,各级各类学校既要注重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品德养成,也要凸显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在特殊使命和责任担当的职业道德培养,更要强化作为文化支撑的社会整体道德氛围的营造。
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同时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比如陶行知曾提出“德育与智育统一论”,即“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两者是统一的,服从于同一的学习心理之定律”。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选择、构建有道德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树立道德生活化的观念,通过人们的生活选择来提高和发展个体道德和社会公德。因此,必须引导教师以身作则、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从而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关于全国道德楷模颁奖心得体会报告三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澎湃的,我的眼眶是湿润的,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道德模范们的事迹,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当我观看了全国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中科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研究员林俊德的感人事迹后,我更加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泪了。“我躺下就是病人,我坐着就能工作!”林俊德同志对医生和护士们反复念叨着,“我不能躺下,躺下就再也醒不来了……”
75岁的林俊德同志身患胆管癌,当时已到晚期。就在生命终止的3天前,毅然拒绝手术治疗,强忍剧痛坚持下床工作,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
昏迷不醒的他在苏醒过来后,九次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目的只有一个,与死神赛跑,“抢救”那些至关重要的资料和数据。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医生和护士们流着泪,把他转到普通病房,并时刻陪同。
病床上的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他不愿躺着当病人,他要坐起来工作。为了减少干扰,他竟然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
高中计划书(汇总10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