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心得体会总结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实践报告(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1-311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推荐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心得体会总结

(党课讲稿)

一、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认识乡土文化

若以二元的方式来看待当今的国家和社会,城乡这两个视角是非常常态的。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经常提的几个话题,包括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全都离不开乡村。基于多年从事民间民族文化工作的经历,我在与乡村的频繁接触中收获了许多的感触,也一直期待能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201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是在国际语境中提出的口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怎样去理解国际博览会呢?1915年,我们中国的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荣获金奖。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博览会是每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把相应的物产聚集到一起。1985年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主题是“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当时每个国家都在会上展示自己的技术力量,有高铁、航空技术、航天技术等。到了2010年,所有技术展示则转变成为表现我的文化是怎样的来服务,这种变化不仅是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主要标志,而且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发展成了第一要务,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大多数人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价值判断非常认同,但我个人对这个口号有所保留。因为世博会的展览每个省都要参加,当时我就跟贵州的同行说,贵州不要完全跟着这个口号走,要考虑实际情况,保持城市和乡村的良好互动才能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的主要管理部门是一个国际化的机构,据说他们倾听了这个意见,在贵州的西江专门搞了一次世博会的论坛,那是一个新开发的苗族村寨,主要讨论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我们说一下城乡的概念。城市是深入人心的,无论是在整个的国际主流中还是在中国的社会主流中,城市都是现代化的代名词,代表着未来。对于乡村我们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比如它的经济欠发达,教育、生活等各方面的水平都属于比较后端的。生活在乡村中的人有一个标志性的称谓就是农民,进城务工之后又被称为农民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之所以会关注到乡村的生态空间,主要是因为我们开始消费原生态和农家乐了。农家乐相信大家都了解,并不是指农民的乐,而是农民为城里人准备的休闲娱乐空间,实际上是为了谋利,没有真正的快乐的意思。除此以外,城市人在享受了现代化成果之后,发现了生态环境的问题,认为在乡村中可以逃避这些问题,逐渐意识到乡村的有机食品、青山绿水都是好东西。所以每到周五的下午,城里的车都挤着出城。另外还有资本向乡村的涌入。城市的空间有限,于是各个城市都建造高楼大厦,只要电梯能把人拉上去,就不断把楼往高里建。现在世界范围内,几百层的高楼比比皆是。比之拥挤的城市空间,有心人就抓住了城市人对居住别墅和四合院等独立建筑的向往,在宽敞的农村制造了新的商机。农村就成为了一个有前景的消费市场和资源空间。

总结我们对乡村的一个基本印象。对于乡土社会,很多人认为城市应该帮扶一下,因为它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间。在我看来,能不能打赢扶贫攻坚战,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上全看乡村。因为城乡经济差距大,只有乡村的人们富起来,才能使整个社会达到小康。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知乡村?除了商业价值以外,乡村还有别的价值吗?就我个人的总结来说,它还具有这样的价值:由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构成的乡愁。“乡愁”是一个被写进中央文件的词汇,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留得住乡愁”又是要留住什么?乡愁不是一种怀旧,也不仅仅是儿时的回忆,也不是像农家乐一样的,我们在城市里待烦了就可以去休闲或休息的一块地方。乡愁是对中国古老文明的一种延续,是从农耕文明开始,经过漫长的岁月流逝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凝练出的乡土社会所具有的自治和管理能力,是一种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传统,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因。我们有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丢失的速度比较快,反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所保存。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正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未来全球化的秩序是什么?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在一起和谐相处。道理很简单,相同的文化很有可能会产生相似的想法,两个想法类似的人,其创造力就相当于一个人,也就是1 1=1。如果100个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想法都差不多,那这100个人的创造力也就相当于一个人。反之,文化背景不同,想法也就不同,这样才能互相交流、讨论、刺激、学习、进步。由此可见,文化的创造性恰恰在于多样性。

那么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什么样的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作出过这样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在形容多种文化融合统一时他用到了一个词,叫“无与伦比”。乡村文化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同质化,它也是具有多样性的。许多人尽管遍历人生,仍然会不时回过头来怀念自己的家乡,因为家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的情感依恋就属于文化创造性的源泉。

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理解乡土社会的真正价值,从时间上看,它传承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空间上看,它代表了文化的多样性。从这两个价值维度来理解乡土社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坐在一起谈身边存在的问题,假设总共有100个问题,是不是有那么几个能从乡土社会的传统里面找到解决之道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我个人以为,从宏观上讲,人类社会解决未来问题的很多方法在他的“童年”,即早期智慧。以中国为例,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提出了“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解决未来问题的钥匙也许一直藏在人类古早的智慧中,关键看今天的我们能不能从传统中去发现这些价值,这也是国家不惜动用公共资源来保护文化遗产的逻辑起点。

二、民俗中的乡土文化

对大多数城里人来说,乡村只是旅游观光的地方,在这里我就给大家展示一些乡风民俗,然后跟大家交流下自己的体会,看看能不能达成一些共识。

这是藏族的插箭节。

这是春节期间的唱戏表演,一般最先唱的是酬神戏,台下和阁楼上有很多老乡在看。这种传统在城市里是没有的,在乡土社会中也即将消失。

这是河北农村春节期间的节目“火流星”,也就是打铁花。中国人过节必须要红火,若说日子过得红火那便是极致的好了。红火不是指个人财产表增加了多少,也不是指一个人多么有能力或权力,它是一个公共性、群体性的词,没有人群凑在一起就不能称之为红火。

这是嘉荣地区的藏族中老年人在过节前排练舞蹈。就像城市里有广场舞一样,乡村社区中也有舞蹈。不过乡村中的舞蹈大多与某种信仰有关,所以具有仪式感,规范更多。此外,乡村的跳舞几乎是大家都会参与进来的盛事,联络感情和促进团结的作用比城市显著得多。

这是苗族的姊妹节,图为过节前母亲在为女孩打扮。

壮族有个螞拐节,“螞拐”是青蛙的意思,是壮族祖先崇拜的图腾,图上展示的是过节时跳的螞拐舞。

这是彝族的赛马。

浏览这些照片是什么意思呢?一来是希望大家看到文化的多样性,二来是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外在符号,但又似乎离城里人的生活非常遥远。城里人还会有像照片中那样大规模的群体聚会吗?现在我们的交流基本上都靠微信,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不可能像乡土社会一样手挽着手载歌载舞。我们从这些照片中看到的是一种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生活状态。照片中列举的民俗活动还有更多更为艺术的表达,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都是学者们关注的东西。总之,乡土社会中的民俗具有非常美丽丰富的外在表象,但我们单是欣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想要真正认知到自身的文化传统,关键还是要探讨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我们能接触到的文化符号大多是在旅游的过程中,或在查阅杂志和攻略时看到的,那么它们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刚才我们说传统文化中藏着解决人类未来发展问题的钥匙,但是真实的现状是什么?如果让城里人偶尔去消费一下乡村文化,相信他们是很乐意的,但真要让乡村文化融入到城市人的生活中去,似乎又是不可能的。没有人有权力要求人们保留原始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人们不太愿意保留并且这样做看起来现实意义不大的情况下。这就陷入到了一种很纠结的状态中。

文化符号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这是我想跟大家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组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图。

这是城市人楼道里常见的景象。

我们再看乡土社会,这是贵州黔东南侗族的一个传统村落。大家可以找一找图上的钟鼓楼,仔细看的话挨着很密的就有三四

座。引用现代化城市常用的一个词,这些楼都属于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供大伙平时议事、祭祀、唱歌或聚会时使用,不属于哪一家或哪个人。那么,这些公共空间是由什么机制建立起来,在什么观念的指挥下建立起来的呢?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怎么维护它?这都是文化研究者会追究的问题。这个传统村落中的公共建筑不用政府投一分钱,全是老百姓自愿凑钱盖的。除了钟鼓楼之外,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还有很多种存在形式。比如我们汉族地区的宗庙,供奉神祇的庙宇,甚至村口的大槐树,老百姓平时习惯到那里去吃饭、聊天,或是解决村里的事情。再比如村里的大卖场或水塘,它不属于任何一户人家,因为大家共同拥有,所以谁也不会去破坏它。像这样的场所在城市里被称为公共空间,由政府统一管理。那么在农村由谁来管理呢?由大伙儿一同来管,这是延续了好几千年的传统,也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所在。

对社会公共事项的组织能力和安排能力应该是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一个特点。在调查侗族村寨乡土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哪怕真的很穷的寨子,他们要盖一座鼓楼,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把钱凑出来,盖好以后,贴上几幅寄托着美好心愿的吉祥话或对联就可以投入使用了。举行活动时大家都会遵守规矩,平常轮流进行打扫,这样的公共空间不需要其他额外的费用维护就能使用好几百年。

再回过头来把这种对公共空间的管理和利用方式与城市楼道里面的景象作对比,严格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建构比传统社会差了许多,问题出在哪里?我个人觉得是文化的差异。城市人普遍认为依靠规定、法律、私有化、自由市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当所有的东西都纳入规定以后,才发现人心是散的,人们对很多道德层面上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办法遵守,这样的社会管理成本非常高。现代城市社会为什么呼吁公共性?我们有钱乘地铁、坐飞机,但是我们或拥挤或喧哗,没有公共秩序,而过去我们没钱的时候坐马车,却懂得礼让。这种公共性的缺失事实上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传统给丢了。

乡村中的公共性表现在哪里呢?侗族有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叫侗族大歌,是一种没有伴唱的合唱,在艺术领域里非常著名。侗族大歌的现世,颠覆了世界音乐史上中国没有多声部合唱的定论。合唱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多声部由两到四个声部组成,所有人发出的音色都不一样,合在一起成为好听的和声。尤其在西方的宗教音乐里,这种音乐形式更是经过了长期的培育,显得格外突出。欧洲古典的合唱需要器乐的配合,有一套独特的和声及声音排练方法,好让各个声部的声音组合起来是和谐的。侗族的合唱发现于五十多年前,它没有经过教堂和宫廷的洗礼,也不是主流社会演变的结果,而是老百姓自己琢磨演绎出来的艺术。因为不需要伴奏,没有西方的和声规律和技巧,这种奇特性再加上异常漂亮的声音,使他们每次在音乐节上演唱都能获得大奖。

我们把合唱艺术置于不同的文化环境里。西方有唱诗班,他们用宗教的理念来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使他们追求声音的和谐,这样的文化再加上一定的和声技巧,成为了西方的合唱艺术。这种合唱艺术传到中国以后,被我们的主流社会放到了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里,作为金科玉律来指导中国人的学习。对于合唱,一百年来我们现代音乐的教育体系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再看侗族人的社区,在那些我们认为很落后的不发达的地区,却延续了另一种毫不逊色的合唱文化。

侗族大歌代表了两重意义: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天人合一”。这种歌曲的曲目大多跟自然密切相关,歌声大量模仿了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鸟叫、蝉鸣等,惟妙惟肖。对城里人来说这种声音有点难以想象,因为我们平时听到最多的就是汽车的马达声。第二是人与人的和谐。进过鼓楼的人应该不难发现,鼓楼的楼顶有一个穹顶,具有非常好的声场效果

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心得体会总结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实践报告(七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