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承担协议书》通用 共同承担风险协议书要求(二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风险承担协议书》通用一
建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从世界银行引进了项目评估制度,1999年,建行信贷委办公室的成立和专职贷款审批人队伍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审贷合一的传统做法,实现了信贷经营和信贷风险管理的初步专业化运作。2001年起,建设银行逐步取消兼职贷款审批人,每一笔贷款由专职贷款审批人独立判断、独立决策,不受客户、经营部门和其他人员的干扰,专职贷款审批人对自己做出的审批决策负责。同时,专职贷款审批人的任命和退出都需经总行审核同意,每一位都是从具备基层实战经验的信贷经营人员中选拔出来的专业型人才,不从事其他工作,专职信贷审批。
建行便率先实施了审贷分离、专家审批,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实现了信贷经营、信贷审批和信贷风险管理的平衡制约,建立了专职审批人制度,为以后的稳健经营和风控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垂直管理、平行作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2005年3月,建设银行针对上市后即将面临的对风险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总行专门成立了风险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充分借鉴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先进经验,结合本行实际,成功地在江苏、湖北、广西和厦门分行进行了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在试点基础上,建行确定了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此次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和覆盖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管理能力的商业银行内控和运行机制。当前和近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垂直管理为主要特征,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相对独立的报告线路,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平行作业为重点,前移风险管理关口,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增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不断提升风险与回报管理能力。
2006年3月,中国建设银行颁发《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在全行系统全面推行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在业内率先示范实行了以“垂直管理、平行作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风险管理向集中、统一、专业的方向转变,由置身流程之外向融入流程转变,由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转变。
所谓垂直管理,指总行对风险条线(包括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审批部门)现行实施垂直化管理,建立一条由首席风险官、风险总监、风险主管、风险经理组成的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报告线路,即总行设首席风险官,一级分行设风险总监,二级分行设风险主管,向县级支行派出风险经理。
这样的组织架构下,总行设置首席风险官,协助行领导组织全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工作;而在各分支机构内,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相对独立,实施垂直管理。即一级分行的风险总监则由总行统一派出,对首席风险官负责,向首席风险官和所在分行负责人双线报告,但以纵向的“负责报告线”为主、以横向的“报告线”为辅。通俗地讲,一级分行的风险总监捧着总行的饭碗,听命于首席风险官,从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总行统一制定的风险制度和政策顺利贯彻。
所谓平行作业,指的是在信贷业务流程上,建立由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共同参与贷前评估、客户评级、贷款申请等各个业务环节的平行作业方式,风险经理参与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有效衔接。通俗地说,风险经理不是“看”客户经理的脸色,而是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四只眼”共同看客户、看市场、看风险。
2006年7月,38个风险总监走马上任,开始履行全新的岗位职责。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38个风险总监中有36个是异地任职。
在此次风险管理体制改革中,建设银行将在风险政策制度、计量分析、风险监控等方面,实行全行整体层次上的集中管理。按照集中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报告线路。实施风险过程控制,前移风险管理关口。按照客户导向优化业务流程,建立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平行作业机制,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条线人力资源管理、业绩考核、审批、授权管理等风险管理机制,细化和完善相关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确保风险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
通过改革,建行风险管实现“五个转变”:在管理理念上,由控制风险为主向经营管理风险转变,提升平衡风险与回报的能力;在管理模式上
《风险承担协议书》通用 共同承担风险协议书要求(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