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劝学学习法心得体会和感想 关于劝学的心得体会(7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劝学学习法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7、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王安石《赠外孙》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0、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1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12、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13、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14、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15、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16、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17、有钱难买少年时,失落光阴无处寻。

18、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1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2、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2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4、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25、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26、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

27、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

2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29、岁去弦吐箭。——孟效

30、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3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3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3、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35、只要苦干,事成一半。

3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37、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

38、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39、浪费时间,等于缩短生命。

40、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4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3、珍宝丢失了还能够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4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陆游

4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46、十年磨一剑。——贾岛

47、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48、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49、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50、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关于劝学学习法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1. 学生能掌握积累下列文言常用实词:劝、中、假、绝、师、传、道、圣;掌握积累下列文言虚词:于、而、故、焉、乎、之、其。

2.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从师而学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1. 学生能归纳出作者在文章中对学习规律性的阐释,能在探讨的基础上说出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能结合文章说出如何正确地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

课时。

问题探讨

(一) 导入: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获得教养的途径》,懂得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得教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明白通过自主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也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

(二) 1.点学生读《劝学》,正音。

2. 掌握通假字

3. .解题: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4..理解课文,疏通大意。(结合课件完成)

5..总结写作特点: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6.实词积累:劝、已、中、槁暴、挺、砺、跂、疾、彰、假、绝、兴、跬、功、锲、躁

7.虚词积累:而,于

8常用句式判断(见课件)

(三)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劝学》。

练习“一词多义”训练:绝,强,假,望,闻。

(一) 导入:从荀子的《劝学》我们学习到要不停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今天我们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作的《师说》,来学习韩愈对从师学习的看法。

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文体简介。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一场文学运动,它主要是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文风,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韩愈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5.本文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中心的?

(1)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分层:①总论点

②职能(正)

③必要(反)

④原则和标准

(2)第二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抒情

①古之圣人 圣人 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纵比)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②对其子 爱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对其身(自比)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③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士大夫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3)课文第三段所用论证方法

论点:圣人无常师

引证:孔子的言和行

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

(4)说明写作缘由

6.词类活用现象

关于劝学学习法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而温故而知新

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

劝学学习法心得体会和感想 关于劝学的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